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涵  伍志超  包晓航   《四川医学》2018,39(3):320-323
目的观察七氟烷和地氟烷吸入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OPCABG患者60例,年龄5174岁,BMI 2030kg/m2,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n=30)和地氟烷组(D组,n=30)。两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S组患者调节七氟烷浓度为11.5 MAC;D组调节地氟烷浓度为11.5 MAC。在不同时间点:手术开始前(T0)、吻合血管前(T1)、吻合血管后(T2)、手术结束时(T3)和术后24小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皮质醇、胰岛素、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结果D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与T0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质醇、胰岛素、CK-MB和CRP与T0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增加更为明显;组间比较,与D组相比S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1和T2显著降低,皮质醇和CK-MB水平在T1T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比地氟烷吸入麻醉在OPCABG患者能更好地控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老年人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术中知晓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老年人,随机分为D组和S组,D组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S组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从诱导开始至意识消失时间及有无插管反应,记录诱导开始前,入睡时,插管时,插管后13、、5、min时MAP,HR,SpO2及BIS值,术后24h、72h各随访1次并询问术中有无知晓。结果 D组插管时和插管后MAP及BIS值明显低于S组(P〈0.01),S组插管前后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对BIS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在老年人腹腔镜手术麻醉时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BIS)可反映镇静催眠程度,指导麻醉用药。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患者苏醒快、对循环抑制轻等优点。本文观察了腹腔镜手术中用BIS指导七氟烷吸入麻醉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以期为临床使用七氟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连续7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9例。S组体外循环开始后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监测转流期间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并测定两组麻醉前、术后8小时、术后24小时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结果转流期间两组BIS、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小时、24小时血浆cTnI浓度S组明显低于P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安全、可行;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在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静脉穿刺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全麻患儿90例,均为ASAⅠ级,根据呼气末七氟烷浓度随机分为A组(2MAC,30例),B组(2.5MAC,30例),C组(3MAC,30例)。观察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BIS值及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结果三组患儿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最低。三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深度与BIS有相关性(r=-0.954 9,P<0.000 1),但在C组观察到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2.7MAC时BIS值存在一过性升高。结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MAC时最宜静脉穿刺,且在七氟烷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中其与BIS有相关性。BIS与小儿七氟烷全麻诱导深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地氟烷和七氟烷对癫痫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呼气末地氟烷和七氟烷浓度时癫痫患者脑电图及棘波的变化.方法40例癫痫需行手术者,随机分为地氟烷组和七氟烷组,每组20例.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地氟烷或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置入硬膜外电极后,调整蒸发器刻度,分别控制呼气末地氟烷或七氟烷浓度于0.7、1.0、1.3及1.5MAC,并各稳定15 min后,描记脑电图.结果癫痫患者1.0MAC地氟烷时棘波的频率与0.7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3MAC和1.5MAC时棘波的频率明显低于0.7MAC时(P<0.01).1.0MAC和1.3MAC七氟烷时棘波的频率与0.7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5MAC时棘波的频率明显高于0.7MAC时(P<0.05).随着呼气末地氟烷或七氟烷浓度的升高,所有患者的α和β波逐渐减少,而δ波增多.结论癫痫手术用地氟烷维持麻醉,术中需行皮层脑电图监测时,将地氟烷麻醉深度维持于0.7~1.0MAC或七氟烷麻醉深度维持于0.7~1.3MAC较为适宜,以保证癫痫源灶准确的定位及指导手术切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李申一  钱若筠  黄建成  王晓军  赵涛  胡芸  雷毅 《西部医学》2012,24(10):1888-1890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烷和静脉靶控注射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B组30例实施丙泊酚静脉靶控注射麻醉。观察两组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时血液动力学和BIS值的变化以及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麻醉过程中BIS值均维持在35~60,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麻醉苏醒过程中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A组苏醒时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较B组高。结论七氟烷吸入及丙泊酚靶控注射全麻均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吸入七氟烷麻醉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  相似文献   

9.
黄光梅 《吉林医学》2012,33(4):747-748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100例需要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的2~10岁小儿,随机分为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和非BIS监测组。BIS监测组入室后逐级加大七氟烷吸入浓度,BIS值达到40~50进行气管插管。非BIS监测组依靠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进行气管插管。结果:BIS监测组插管条件更好,患儿的生命征更平稳。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吸入诱导麻醉是安全的,在BIS监测下8%的浓度是适宜的,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熵指数用于喉罩通气复合地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可行性。方法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应用地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插入喉罩机械通气,Ⅰ组通过维持熵指数值于40~60左右来调节地氟烷吸入浓度值;Ⅱ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地氟烷吸入浓度值。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后(T2)、股动脉穿刺(T3)、动脉瘤栓塞(T4)及苏醒时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4分时(T5)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熵指数。记录地氟烷的用量以及麻醉清醒时间,即停用地氟烷至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达4分时的时间。结果Ⅰ组平均清醒时间为(5&#177;2.7)min,Ⅱ组平均清醒时间为(10.8&#177;5)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地氟烷的实际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Ⅰ组的熵指数值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血压明显较Ⅰ组低。结论 通过熵指数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量化指标,可有效应用于喉罩复合地氟烷通气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实现给药个体化,减少麻醉药物的过量使用。  相似文献   

11.
喉罩与面罩吸入七氟烷麻醉在小儿日间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经第3代喉罩(PLMA)与面罩吸入七氟烷麻醉在小儿日间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6个月~12岁,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包皮环切术或多并指整形术的患儿按年龄分组,6个月~6岁为Ⅰ组,7~12岁为Ⅱ组,每组均进一步随机分为七氟烷面罩麻醉组(m组)和七氟烷PLMA麻醉组(1组).所有患儿以面罩吸入七氟烷诱导,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到50时Ⅰ组置入PLMA.所有患儿在BIS值为50时开始手术,根据BIS值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于建立监测时(T1)、BIS值达到50或PLMA置入时(T2)、手术开始后即刻(T3)、手术开始后10 min(T4)和拔除喉罩时(T5,m组为送麻醉恢复室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患儿入手术室至麻醉成功的时间(麻醉时间)、手术结束至呼唤其姓名能睁眼的时间(苏醒时间),记录术中发生屏气、咳嗽和吞咽的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次数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Ⅰ1组在T2、T3、T4和T5时间点的PetCO2均显著低于Ⅰm组(P值均<0.05),Ⅱ1组在各时间点的PetCO2均显著低于Ⅱm组(P值均<0.05).Ⅰm组、Ⅰ1组在T2、T3、T4和T5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T1时间点(P值均<0.05).除Ⅰm组1例患儿在术中发生屏气外,其余各组均未发生屏气、吞咽和咳嗽,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儿日间手术使用七氟烷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中、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少,经第3代PLMA吸入七氟烷比面罩吸入七氟烷在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二氧化碳蓄积方面更好.  相似文献   

12.
毛美睿 《当代医学》2010,16(16):50-50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的临床特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唇腭裂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Ⅰ常规静脉麻醉诱导,组Ⅱ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麻醉诱导前(T。)、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和气管插管后2min(T3)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02)。结果组内与T。比较,组1各时间点心率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II各时点血压和心率的差别、组1血压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对应时间点比较,T1、T2和T3时血压和心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输尿管镜检手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东权 《四川医学》2010,31(6):818-819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芬太尼用于输尿管镜检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输尿管镜检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n=20)和丙泊酚组(P组,n=20),监护并记录麻醉诱导的时间、苏醒时间、肢动情况、收缩压、舒张压及氧饱和度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P组的SPB、DBP、HR下降幅度明显大于SN组(P〈0.05)。SN组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经面罩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输尿管镜检查手术镇痛效果强,苏醒完全,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诱导更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 S组)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 SR组),每组20例,术前均予七氟烷吸入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3μg /kg,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R组采用瑞芬太尼6μg/kg·h持续静脉泵注,复合七氟烷吸入;S组仅七氟烷吸入,手术开始追加芬太尼2μg/kg,术毕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呼吸无异常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PACU);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 T0),插管时( T1),插管后5 min (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手术结束(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及拔管后5 min(T7)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氧饱和度( SpO2)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后呼吸道事件发生情况,对患儿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 PAED)和疼痛评分( FLACC)。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过程平稳,气管插管、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管时间、苏醒时间SR组比S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儿PAED评分,SR组术后躁动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LACC评分比较无差异,SR组术中七氟烷用药量少于S组( 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易于维持,苏醒快,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孔素梅 《当代医学》2016,(18):83-84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地氟烷在鼻咽部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麻醉维持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进行鼻咽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成2组,各40例。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维持麻醉;地氟烷组采用地氟烷维持麻醉。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七氟烷组患者在术后自主睁眼时间明显长于地氟烷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者在术后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地氟烷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者在术后咳嗽、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地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50%,地氟烷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2.50%,2组患者术后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药物在鼻咽部手术维持麻醉中均有明显效果,无严重不良反应,均可以应用于鼻咽部手术麻醉维持中,但是地氟烷在术后恢复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七氟烷,临床医生在进行鼻咽部手术时可以考虑采用地氟烷维持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Zhang J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700-2703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下,为术中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护选择合适的吸入麻醉药物和浓度。方法6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安氟烷、异氟烷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按呼气末浓度为0.3、0.5、0.75、1.0和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分别吸入不同浓度的麻醉药,记录皮层SSEP的N20波幅、潜伏期,并同时进行BIS监护,观察3种吸入麻醉药在不同吸入浓度下对SSEP和BIS的影响。结果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所有3组SSEP的N20波幅逐渐下降,潜伏期逐渐延长。其中在呼气末浓度1.0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的N20波幅下降已经超过50%,安氟烷组有3例波形消失;而在1.5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分别有3例的N20波形消失,安氟烷组共有6例波形消失。BIS监测发现在1.0MAC时,各组的BIS值均在60以下,而在0.75MAC时,安氟烷组(BIS值:45~64)和地氟烷组(44~61)仍有部分患者的BIS值高于60,而异氟烷组BIS值均在60以下(39~58)。皮层SSEP波幅和潜伏期与BIS值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BIS和皮层SSEP的影响成剂量相关性。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下,选择0.75MAC的异氟烷更适合术中皮层SSEP监护。尽管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EEG和SSEP的影响分别与其作用于大脑皮层有关,但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调节七氟烷体积分数能否有效抑制行斜视手术时患儿的眼心反射。方法 52例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斜视患儿被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维持BIS值为40(A组)和60(B组)左右,两组均采用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电图(ECG)、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结果 A组的眼心反射发生率为11.6%(3/26),显著低于B组的34.9%(9/26,P<0.05)。A组的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为0.021±0.003,显著高于B组的0.015±0.005(P<0.05)。结论先天性斜视患儿行手术治疗,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时,BIS值维持于40±1时其眼心反射的发生率低于BIS值为60±2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小儿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两组都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来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治疗组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值调整七氟烷吸入浓度。结果治疗组术前、诱导、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均较对照组低且平稳(P〈0.05)。经过观察与统计。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下的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府用能使小儿血流动力学平稳.自主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都比较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麻醉时七氟烷吸入、丙泊酚TCI在喉罩置入时的适宜浓度。方法将6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按七氟烷吸入浓度,将S组分为SA组(5%七氟烷)、SB组(7%七氟烷);按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效应室浓度,将P组分为PA组(靶浓度2μg/m L)、PB组(靶浓度3μg/m L)。比较患者诱导前、置入喉罩前即刻、插入LMA后1 min和插入LMA后5 min MAP、HR和Sp O2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B组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PA组(P〈0.05);SA、SB组在插入喉罩后血压、心率均有所升高,而SB组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SA组。结论建议老年患者麻醉在丙泊酚TCI下置入喉罩,喉罩置入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2μg/m L;在七氟烷吸入诱导下置入喉罩时,七氟烷吸入浓度宜采用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