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产前诊断、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及指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分娩的129例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110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孕周、孕产次、孕前BMI、分娩并发症及孕期体重变化等情况。结果 巨大儿组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产次、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期糖尿病、产次的增加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高BMI、孕期增重、产次的增加、孕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胎儿体重预测应根据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母婴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广东巨大儿发生率及探讨其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广东13所大型医院产科2010年10月至2010年11月住院分娩的巨大儿(≥4000 g)共222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正常体质量(2 500 ~ 3 999 g)的新生儿414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巨大儿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孕妇年龄、孕次、产次、身高、孕前体质量、产前体质量、孕期增重、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指标、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等情况,统计分析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高危因素。【结果】 巨大儿共 222 例,总发生率为 2.78 %;两组间孕妇孕期增重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15 ± 5)kg vs 巨大儿组(18 ± 5)kg, P < 0.05];巨大儿组中妊娠期糖尿病(16.9 % vs 5.6 %, P < 0.01)、羊水过多(7.8 % vs 1.2 %, P < 0.01)的发生率更高;巨大儿组顺产率更低(20.1% vs 47.5%, P < 0.05),手术产率更多(78.5 % vs 51.0 %, P < 0.01);巨大组和对照组的男女婴比例有显著差异(146/76 vs 229/185, P < 0.01);头围也有统计学差异[(35.75 ± 1.07) cm vs (33.70 ± 1.53) cm, P < 0.01]。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为孕周、孕次、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BMI、产前体质量、产前BMI、孕期增重等;分娩巨大儿的高危因素为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妊娠期糖尿病等。【结论】 广东巨大儿发生率约为2.78 %,高危因素为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妊娠期糖尿病等;在具有分娩巨大儿高危因素的孕妇当中,要注意筛查巨大儿,特别是在四步触诊临床估计胎重及超声测量中。  相似文献   

3.
王茂  姬艳丽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19-1521
目的 调查宿州市巨大儿发生率,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方法 巨大儿发生率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报表获得统计数据。巨大儿相关因素分析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巨大儿299例作为巨大儿组,另选取正常体重300例作为正常体重儿组。通过收集查阅病史了解孕期和新生儿信息,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14年度宿州市活产新生儿86 178例,其中巨大儿5 320例;巨大儿发病率为6.17%。2组孕产妇情况比较,在孕次、产次、产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分娩方式与孕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影响度最高;其次是孕前BMI和妊娠期糖尿病;男性新生儿、分娩方式和孕次等因素也都与巨大儿发生率相关。 结论 ①宿州市2014年巨大儿发生率低于7.30%的全国水平,也低于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10.60%水平。②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次、男胎等均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③加强孕前教育,控制孕前BMI,强化孕期指导,控制孕期增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等应作为预防巨大儿的重点干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膳食情况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GDM患者157例,根据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巨大儿组(新生儿体质量≥4000g,n=17)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g~<4000g,n=140)。记录患者身高、孕前体质量及分娩体质量等资料。采用24h膳食回顾调查法调查两组患者饮食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妊娠早中期增重、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早中期增重超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分娩体质量、孕晚期增重、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上班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水果、蔬菜、食用油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是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存在膳食摄入不合理情况,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是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应对孕前超重孕妇尽早进行膳食干预和运动干预控制孕期增重,从而减少巨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元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肥胖的标准的规定,按照孕前体质指数(BMI)将45例孕妇分为A、B、C三组,A组为孕前超重组,BMI≥25。B组为孕前正常体重组,18.5≤BMI≤25。C组为低体重组,BMI18.5。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科学院(IOM)的孕期增重推荐值(2009)为依据:肥胖孕妇5~9kg、超重孕妇7~11.5kg、低体重孕妇为12.5~18kg,将45例孕妇分为D、E、F三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巨大儿出现4例,发生率8.8%。巨大儿发生率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的是A组,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巨大儿出生率与孕前BMI、孕期增重紧密相关,对围产期孕妇体重进行合理控制,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孕期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140例,其中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妇68例为巨大胎儿组,分娩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g孕妇72例为正常胎儿组,比较巨大胎儿组与正常胎儿组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早、孕中、晚孕期体质量的增长速度(kg/周),研究孕妇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孕妇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平均孕次、身高、产前体质量、孕前BMI及孕周均大于正常胎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孕中期及孕晚期体质量增加速度、产前体质量、产前腹围及孕前BMI均大于正常胎儿组(P<0.05);2组孕期体质量增加速度均以孕中期为主,孕中期>孕晚期>孕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中剖宫产率和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胎儿组(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孕妇可通过控制孕期体质量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刘兴会  何镭 《西部医学》2011,23(5):865-86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发生情况及母婴结局。方法对本院分娩单胎1166例GDM孕妇及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106例分娩的巨大儿及孕妇作为研究组,其余1060例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年龄、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孕产次、妊娠及围产儿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和产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孕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围产儿结局研究组死胎、产伤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肺炎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两组至少发生一项母婴并发症,显示GDM孕妇分娩巨大儿主要影响围产儿结局(P〈0.01),而对妊娠并发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适当控制孕期增重,积极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减少相关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对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5月我院孕检的GIGT孕妇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孕期干预;干预组孕妇予以孕前BMI干预,根据孕妇不同的孕前BMI制定孕期体质量增加的目标,并制定个性化食谱和运动量。观察两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及妊娠期增重情况,并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妊娠期增重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孕妇干预后GIGT持续率、GDM发生率、子痫前期、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胎儿窘迫、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的孕前BMI干预能明显减少GIGT持续率和GDM发生率,有效控制GIGT孕妇的血糖和Hb A1C水平,妊娠期增重控制得当,并能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期体质量变化和血糖情况对分娩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1日-2013年6月1日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450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其中巨大儿组包括非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150例、GDM巨大儿60例,正常体质量儿组包括无妊娠期并发症出生正常体质量儿150例、合并GDM但出生正常体质量儿90例。记录两组孕妇孕前体质量、孕期的体质量变化及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无论是在GDM还是非GDM孕妇中,巨大儿组孕前体质量、孕前BMI、孕期增重均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一项血糖异常还是多项血糖异常的GDM孕妇中,巨大儿组孕前体质量、孕前BMI均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项血糖异常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50.9%,30/59)高于一项血糖异常组(33.0%,3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8,P=0.029)。在GDM孕妇中,巨大儿组餐后1 h血糖值〔(10.5±1.3)mmol/L〕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组〔(10.0±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P=0.02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质量〔OR=1.097,95%CI(1.064,1.131)〕、孕期增重〔OR=1.145,95%CI(1.088,1.205)〕、孕周〔OR=1.973,95%CI(1.508,2.582)〕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体质量和血糖情况均有关,但孕期体质量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更大,对孕期体质量过高、多项血糖异常以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结果中餐后血糖1 h值异常的孕妇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代谢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孕妇45例,根据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分为3组,对照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高BMI组: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适宜;高孕期增重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过度。检测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以及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新生儿瘦素、胰岛素水平分别与孕妇瘦素、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SOCS3、STAT3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过度增重可以通过影响胎儿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新生儿的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当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异常时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严格调控其恢复适宜范围,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320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200例作为对照,分析产妇的年龄、身高、孕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等。结果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体质量增长及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孕妇纳入研究,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分为BMI>25的肥胖组和BMI≤25的正常组,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A组(增重≤10kg)、B组(增重10~15kg)、C组(增重15~20kg)、D组(增重20~25kg)、E组(增重>25kg),观察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产后负面情绪。结果:肥胖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D组、E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和C组。结论:合适的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有助于提高顺产率,降低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巨大儿流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2家医院2013-2015年分娩的活产新生儿,以其中1963例巨大儿为观察组;采用投掷硬币法随机选取同时段非巨大儿588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产前一般情况、分娩方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孕期体质量过增、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高、孕期饮食超量均是导致巨大儿的高危因素(P<0.01),观察组患儿的剖宫产率、产时窒息率和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应重视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和管理,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149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166例作为对照,分析新生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孕期增长体质量及孕末期体质指数(BMI)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以男婴居多,其平均身长、体质量、股骨长、双顶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增长体质量、孕末期BMI及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是有别于糖尿病性巨大儿的一种正常儿,其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其母亲的营养过量摄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低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 < 110 g/L)、中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高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分为3组:孕前BMI过低组(BMI < 18.5 kg/m2)、孕前BMI正常组(BMI为18.5~24.9 kg/m2)、孕前BMI过高组(BMI≥25 kg/m2);根据妊娠期体重增加分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过度3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低Hb组、中Hb组、高Hb组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前BMI过低组、孕前BMI正常组、孕前BMI过高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正常组、孕期增重过度组的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期血红蛋白、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均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孕前18.5≤BMI≤23.9的150例孕妇,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增重过多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发生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控制孕期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幅度,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