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6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间隔过短或者过长均会导致妊娠不良结局的增加,也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胎儿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的增加。目前对于最佳妊娠间隔范围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多数研究给出的最佳范围在18~60个月。而妊娠间隔对妊娠结局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如孕次、孕周、年龄、前次妊娠史、受孕方式、社会经济因素等。目前妊娠间隔对妊娠结局影响作用机制的假说,较多的认为是过短妊娠间隔是由于母体体内物质缺乏所致,而过长妊娠间隔则是机体的衰老等因素共同影响所致,但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较少,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吕斌  陈锰  刘兴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2):101-103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随后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逐渐蔓延至全国以及其他国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该病传染性强,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人群对COVID-19普遍易感,孕妇也不例外.且由于妊娠引起心肺负荷增加,孕妇感染后病情可能会更加危重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引起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在此疫情下,产科医生不仅要加强自我防护,也要加强对COVID-19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将此运用到产科临床实践中,熟悉疑似和确诊的COVID-19孕妇管理流程,严格按照多学科管理共同治疗COVID-19孕妇。  相似文献   
3.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其新生儿无论足月或早产,死亡率与患病率均显著升高,且远期不良结局如儿童时期的认知障碍、成人时期疾病等发生风险增加。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发布了关于FGR的实践指南,我国发布了《胎儿生长受限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文将结合指南对FGR的诊治做文献复习并对一些临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行被动免疫治疗已致敏的RhD阴性血型孕妇所娩的新生儿的围产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未行被动免疫治疗已致敏(即抗D抗体阳性)RhD阴性血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应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不同抗D抗体滴度、不同孕产史及ABO血型是否相合的新生儿围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42例(50.60%)孕妇所娩新生儿发生Rh溶血病(Rh-HDN),15例(18.07%)新生儿因Rh-HDN病情严重行换血治疗;83例孕妇分娩前抗D抗体滴度与Rh-HDN发生率、新生儿输血率、新生儿换血治疗率呈正相关(r=0.499,P0.001;r=0.574;P0.001;r=0.432,P0.01),抗D抗体滴度≥1∶128者新生儿Rh-HDN发生率为100.00%(30/30),抗D抗体滴度≥1∶512时新生儿因严重Rh-HDN换血治疗率高达61.54%(8/13);②在初次妊娠、仅有流产史、有生产史孕妇中分娩新生儿Rh-HD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新生儿行换血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3例孕妇新生儿Rh-HDN发生率、新生儿换血治疗率在合并母婴ABO血型相合与不相合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行被动免疫已致敏Rh阴性孕妇所娩新生儿Rh-HDN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与孕期母体抗D抗体滴度、母体孕产史等密切有关,孕期监测抗体滴度及严密监护胎儿情况,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病率及死亡率,改善其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5.
<正>WHO将孕37周之前的活产定义为早产[1]。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对早产的下限界定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将早产的下限界定于妊娠20~24周之间,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妊娠28~36+6周分娩或新生儿体质量≥1000 g的标准[2]。因定义不同,美国的早产发生率为11.29%[3],而我国因"二孩政策"的开放及高龄产妇的增加,早产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高达10%。未满37周出生的围产儿被称为早产儿。早产是目前全球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当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妊娠特发性疾病,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产后迅速消失或恢复正常为其临床特点。罹患该病的孕产妇预后良好,其主要危害是导致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包括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死产及羊水胎粪污染等[1]。ICP的发病具有复发性、家族聚集性、种族及地区差异性大等特点[1]。由于ICP的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密切监护、合理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及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MTCT)对母婴危害严重,应在孕前与孕期进行规范咨询与干预处理。有生育需求的HBV感染妇女,若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停药后6个月以上、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妊娠,抗病毒治疗期间必须避孕。妊娠期间需定期监测HBV DNA及肝脏B超检查,若肝功明显异常,需咨询肝病专科医师,必要时住院治疗,严重时需终止妊娠。对于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考虑第28周左右开始抗病毒治疗,建议产后1~3个月停药,停药后可以母乳喂养。在孕晚期不必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来预防MTCT。对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应优先采用无创产前筛查技术,并告知高病毒载量羊水穿刺时HBV宫内传播的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剖宫产全麻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对比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产妇血液动力学及新生儿脐血血气和Apgar评分的影响,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M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产妇入室后(T0)、麻醉诱导(T1)、手术切皮时(T2)、胎儿剖出即刻(T3)等时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两组产妇均在新生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两组切皮至新生儿娩出时间(S-DI)、子宫切开至新生儿娩出时间(U-DI)、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 Apgar评分。结果:全麻组和硬膜外组的S-DI时间分别为(5.4±1.5)min和(10.1±2.2)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U-DI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血气分析和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0mg/kg切皮前单次静脉推注应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是安全有效的,母体血液动力学控制理想,对新生儿脐血血气和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流行,但因目前新生儿病例报道较少,证据资料欠完善,对新生儿SARS-CoV-2感染的途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甚至诊断标准等认识尚不清楚和统一,故围产界应积极对围产儿SARS-CoV-2感染进行系统全面研究,因为这些临床资料、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将对于此次乃至今后冠状病毒感染在这些最脆弱特殊人群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重症学组联合组织专家组研制本建议,供围产学界同行拟定该方面具体项目计划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是发生于临产前的胎膜破裂,发病率最高可达17%,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足月后 PROM和足月前 PROM,其中足月后 PROM 的发病率约为8%,约1/2患者在经过破膜期待治疗5h 内可进入自然分娩[1];相反,足月前 PROM对母儿影响更大。足月前PROM的风险因素包括种族、较差社会经济地位、吸烟、早产及生殖道感染史与宫颈功能不全、多胎妊娠、胎位异常、羊膜腔穿刺、阴道流血及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等。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胎膜破裂使羊膜腔与外界相通且羊水持续渗漏,可使PROM后母体及新生儿感染率显著增高,而且 PROM引起的早产,是导致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破膜1周内早产发生率可高达50%-70%;尚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高达35%)、脐带受压(发生率为32%-60%)、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13%-60%)、胎盘早剥(发生率为4%-12%)及胎儿死亡(发生率为1%-2%)等[2]。因此,正确、及时诊治PROM,对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