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沈洋  张锐利  陈光  李飞  李翔  郑德兴  赵文军 《浙江医学》2017,39(19):1678-1679,1683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行完全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及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为预防组(21例)和非预防组(2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预防组患者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66.67%,非预防组为50.00%,两组患者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防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3.33%,非预防组为50.00%,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预防组患者术后发生移植物感染2例,均救治无效死亡。结论行完全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防止发生术后感染的积极意义并不明显,但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D)的近期效果,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1例Stanford B型AoD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成功率95.1%(39/4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9%(2/41),包括持续内漏1例,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次要并发症包括植入后炎症综合症5例、入路动脉损伤1例。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近期疗效好,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移植日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败血症等感染事件发生的预测意义。方法回
顾性分析78 例异基因移植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RP诊断移植早期败血症的临床参考值及
相应灵敏度和特异度,以所得临床参考值为临界值将病例资料分为低CRP组和高CRP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移植相关并发
症及总生存(OS)和复发率等。结果CRP 诊断移植早期败血症的临床参考值为23.3 mg/L(AUC=0.735,P=0.001,95% CI
0.623~0.848),相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3 和0.592;高CRP组粒系平均重建时间较低CRP组延迟0.71 d(P=0.237),巨
核系平均重建时间显著延迟4.09 d(P=0.048);高CRP组移植早期败血症及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较低CRP组显著
增高(53.5% vs 17.1%,P=0.001;72.1% vs 37.1%,P=0.003),但两组间EB病毒(EBV)血症、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急性移植
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1.9% vs 22.9%,P=0.094;14.0% vs 5.7%,P=0.285, 51.2% vs 45.7,P=0.656);高
CRP 组中位随访318(7~773)d,低CRP 组中位随访299(78~747)d,高CRP 组2 年OS 率较低CRP 组显著降低(42.5% vs
78.4%,P=0.022),高CRP组2 年累计复发率较低CRP组高(52.3% vs 19.8%,P=0.2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
分析显示高CRP水平是移植早期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90,95% CI 1.115~23.229,P=0.036)。结论移植日CRP水
平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败血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高CRP水平提示较高的移植早期败血症和CMV血症发生率
以及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0月开展单孔腹腔
镜胆囊切除,简志祥主任单人完成的141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进行对
比分析。结果在141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中,3例因胆囊三角显露不清改行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行传
统胆囊切除,术后发生1例不明原因的肠穿孔,发现脐部脂肪液化2例,与同期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306例患者对比分析发现,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及腹部手术史等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5±19.3 min vs 33.4±14.2 min,P=
0.001)、术中出血量(6.4±18.9 ml vs 9.8±20.6 ml,P=0.06)、关腹所需时间(5.1±3.8 min vs 5.8±4.3 min,P=0.06)及术后并发症(3/
141 vs 5/306,P=1.00)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TSPLC组中转开腹率(2/141 vs 25/306,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1.2±1.4 d vs
2.6±1.7 d,P<0.01)均相对于传统腹腔镜少,术后患者满意程度两组比较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8.5±1.1 分vs 7.9±0.7 分,P<
0.01)。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有效,且术后患者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值得有条件的医院采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对术后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患者资料以及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患者资料。纳入TACE共计538例,包括男501例,女37例,年龄(52.87±12.33)岁,TIPS术共计61例,包括男47例,女14例,年龄(47.52±9.55)岁。根据TACE和TIPS围手术期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将病例分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比较2组术后感染率,并分析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TACE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术后感染率为16.71%(60/359),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术后感染率为20.11%(36/179)(P=0.3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大于2 h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TIPS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术后感染率为33.33%(5/15),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术后感染率为34.78%(16/46)(P=0.92)。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TIPS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TACE及TIPS围手术期不必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肝功能差、手术时间长、老年等高危感染因素患者,酌情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更有临床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及同期开腹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的长期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自2003年1月~2008年
12月收治的514例病人的临床随访资料,对186例腹腔镜组和328例开腹组病人术后复发类型及长期生存结果进行了比较。结
果两组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54±28.76)月,两组间远处转移(3.9% vs 5.5%;P=0.284)、5年累积总生存率(69.5% vs 61.7%;
P=0.085)和5年无病生存率(67.7% vs 60.7%;P=0.1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期病例中腹腔镜组5年累计总生存率和5年无
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可以获得不劣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侧脑室经腹腔暂时性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确诊为脑积水的52例入组患者按随机
数字表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腹腔镜辅助下侧脑室经腹腔暂时性外引流术(简称腔镜辅助外引流组)(共26例,男19例,女7
例)和另一组接受常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简称常规分流组)(共26例,男20例,女6例),比较两组患者腹腔置管手术时间、颅内
高压症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6例腔镜辅助外引流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
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与常规分流组比较,腔镜辅助外引流组的腹腔置管手术时间、颅内高压症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均明显缩短(P<0.01);术后4、8、16、24h疼痛评分低(P<0.01),但术后48h和72h的疼痛评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
随访3个月,腔镜辅助外引流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和腹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分流术组(3.8%∶19.2%,P<0.01,Pearsonχ2检
验;1.0%∶23.1%,P<0.01,校正χ2检验)。结论腹腔镜辅助下侧脑室经腹腔暂时性外引流术治疗脑积水引流确切、置管准确、观
察直接,而且操作便捷,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手术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近3年415例ESRD患
者29例12月内发生AVF狭窄,Ⅰa型5例,Ⅰb型17例,Ⅱ型3例,Ⅲ型2例。5例Ⅰa型于桡动脉近心端重置吻合。17例Ⅰb型
截取副头静脉间置狭窄(5例)或转位替代狭窄(12例)以重建头静脉。3例Ⅱ型中1例截取副头静脉间置于头静脉,1例截取大隐
静脉间置于吻合口与肘正中静脉,1例以前臂贵要静脉与桡动脉重置吻合。2例Ⅲ型中1例以前臂贵要静脉与桡动脉重置吻合,
1例改为对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结果29例患者28例适合修复并成功(96.6%,28/29),1例术后12 h血栓形成,急诊取栓重
置吻合;2例术后9月再狭窄,予以分期球囊扩张(PTA)后恢复,12月内再狭窄发生率7.1%(2/28)。28例AVF修复ESRD患者均
完成12月规律HD。结论重建吻合口、选择合适的自体血管替代狭窄节段或以前臂贵要静脉作为透析通道能使大多数AVF狭
窄得以修复后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和慢性期腔内修复围手术期、早与中期的治疗效果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腔内修复的Stanford B型AD共25例,急性期者15例,慢性期者10例。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内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随访各种不良事件和并发症,以及CTA检查瘤体形态、真假腔、主动脉直径、内漏与血栓等情况。结果 25例Stanford B型AD技术成功率为100%。急性期行腔内修复者围手术期内死亡1例,临床成功率为93.3%,Ⅰ型内漏2例,出现并发症4例(27.7%);慢性期临床成功率为100%,出现并发症2例(20%),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期为3-40个月。CTA检查示I型内漏较前有减轻1例;内漏加重1例,假腔持续扩大,2年后先行颈动脉旁路后再次行腔内修复术;术后3个月继发升主动脉AD行外科治疗1例;出现轻度脑梗塞1例;术后1年出现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期及慢性期AD最大直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相对于传统手术,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AD更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早中期效果确切,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2)慢性期行腔内治疗较急性期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
120例≥80岁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0 mg他汀组(40例)、40 mg他汀组(40例)和60 mg他汀组(40例),在入院后48~
72 h 内接受PCI。分别于PCI 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40、60 mg/d,观察3 组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
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最终20 mg他汀组有34例患者、40 mg他汀组有40例患者、60 mg他汀组有
38例患者完成本课题研究,20、40、60 mg他汀组PCI术后12 h、术后24 h hs-CRP与术前对比显著升高(P<0.05),60 mg他汀组术
后24 h CKMB、cTNI、hs-CRP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P<0.05)。60 mg他汀组PCI术后30 d内总MACE事件显著低于20 mg他
汀组(2.6%比26.5%, P=0.003),主要原因是60 mg他汀组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0.6%, P=
0.016)。三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可以显著
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2例儿童
后颅窝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患儿分2组:A组(90例)肿瘤切除前行Ommaya储液囊外引流术;B组(72例):肿瘤切除前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比较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67例。其中感染27例(16.7%),分流管阻塞19例,硬膜下积液
或血肿16例(9.87%),脑室裂隙综合征5例,瘤体上疝4例(2.47%)。组间对比分析表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39),分流管阻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颅内感染、瘤体上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
P=0.462)。结论Ommaya储液囊外流术是解决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脑积水的常规手段,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
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周清 《现代医学》2014,(4):454-456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行颈动脉旁路术联合腔内修复术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31例,均行颈动脉旁路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根据术后护理分为两组,常规护理患者15例为对照组,护理干预患者1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6.5±2.7)d]明显小于对照组[(19.6±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旁路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MACT)术后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纳入6例膝关节
MACT术后患者(9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磁共振动态随访检查,测量软骨修复区与正常对照区深浅两
个区域及全层T2 值,横向比较同一时间点修复区与正常区T2 值差异,纵向评估术后3、6、12 个月修复区T2 值的变化。结果
MACT术后3、6月移植区全层T2值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软骨(P均<0.05),术后12月修复区全层T2值变化较正常对照区无明显
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6、12个月修复区浅层软骨T2值显著高于深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修复区深浅层T2值
纵向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ACT术后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可作为评估关节软骨修复效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显微镜下保留精索动脉、淋巴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的Palomo术治疗陆军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并对两
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陆军患者260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显微镜下经腹股沟途
径高选择性保留精索内动脉、淋巴管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组(A组,130例)和传统Palomo术组(B组,130例)。比较两组术后
阴囊水肿、睾丸疼痛、睾丸萎缩、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1 年随访,A、B组术后出现阴囊水肿发生率为3.1%(4/130)、
14.6%(19/130),术后睾丸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0.7%(118/130)、67.7%(88/130),术后睾丸萎缩发生率分别为0.7%(1/130)、3.1%
(4/130),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5.3%(7/130)、3.8%(5/130),A、B组间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陆军患者,选择在显微镜下保留精索内动脉、淋巴管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术后阴囊水肿、睾丸疼痛、睾丸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术后复发的机会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标准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亚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 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病死率、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夹层逆撕率、二次干预率、Ⅰ型内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及2周时血肿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亚急性期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行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二次干预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内滴入与气管内雾化博莱霉素溶液复制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病理生理特征。方法小鼠麻醉后分别采用气
管内滴入(ITI组)与气管内雾化(ITA组)博莱霉素(5 mg/kg)的方法复制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同期用伊文斯蓝取代博莱霉素显示
不同给药方法药物的肺内分布。在博莱霉素处理14 d后处死小鼠,分别取肺组织行肺系数及肺组织匀浆检测羟脯氨酸含量、肺
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评分及Masson染色进行纤维化评分。结果大体标本可见气管内雾化伊文斯蓝较气管内滴入在各肺叶
中分布更均匀。博莱霉素处理后,ITI组与ITA组小鼠肺系数、总病理评分及纤维化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ITI组与
ITA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ITI组小鼠肺纤维化病灶分布不均,严重程度不一,各肺叶间组织病理评分与纤维化评分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38),而ITA组小鼠各肺叶间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290)。ITA组小鼠的肺组织
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高于ITI组(P=0.020)。结论气管内滴入与气管内雾化博莱霉素溶液均引起肺组织损伤与纤维化,而气管
内雾化博莱霉素可引起更广泛、更均匀的组织损伤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4年4
月4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58例囊腺瘤患者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
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46例囊腺癌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57.0±10.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
腹部不适。囊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囊腺瘤(57.0±10.7 岁vs 44.3±15.3 岁,P=0.03),男性患者比例更高(15/46 vs 8/58,
P=0.02)。根据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难以对囊腺癌及囊腺瘤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囊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
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9%,65.2%,47.7%。性别(χ2=4.05,P=0.04)、手术方式(χ2=15.29,P=0.00)、肿瘤生长类型(χ2=
5.07,P=0.02)、肿瘤有无远处转移(χ2=6.49,P=0.01)是影响囊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癌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完整性切除是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男性及浸润型生长的肿瘤患者,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隐静脉(GSV)曲张术中钩区处理技巧和1年疗效。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近4年来624例(774
条肢体)GSV曲张手术,其中265例(325条肢体)行钩区GSV骨骼化分离结扎,另有359例(449条肢体)常规高位GSV主干结
扎,两组进而根据CEAP分期予以GSV主干的传统抽剥或激光闭合、小腿属支Muller术、交通支离断术以及溃疡的处理。结果
研究组20例GSV属支于不同组织层次经卵圆窝汇入GSV或直接汇入股静脉,对照组14例把股内侧静脉或股外侧静脉误认为
GSV。两组患者单肢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68, P≥0.05),研究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t=1.75, P<0.05),研究组腹股沟区域
出血发生率小于对照组(7/325vs15/449, V=2.12, P<0.05)。研究组术后1年VCSS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2.1±0.5vs4.6±
0.9, t=1.96, P<0.05),研究组术后1年内曲张静脉残留和复发率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3/325vs13/449, V=1.25, P<0.05)。
结论骨骼化分离钩区GSV主干、分支和汇入异常的浅静脉,可降低术后逆向血流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化疗中期和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判断预后的价值差异。方
法DLBCL初诊患者142例,于标准化疗第3~4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18F-FDG PET/CT评价为化疗中期组,于标准化疗5~8个疗
程结束进行首次PET/CT评价者为化疗中后期组,两组各有71 例,首次PET/CT显像结果记录为阴性和阳性。所有患者随访
18~114个月(平均28.7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化疗中期组与中后期组
患者首次18F-FDG PET/CT 显像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中期组18F-FDG PET/CT 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3.4%、
36.6%,化疗中后期组PET/CT 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6.2%、33.8%,两组PET/CT 显像阴性率及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
12.423,P>0.05)。PFS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分别为63.56和19.23个月(P=0.000),化
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的PFS分别为65.78和24.32个月(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
显像阴性者P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3.56 vs 65.78个月,P=0.613);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PFS时间也
无显著性差异(19.23 vs 24.32个月,P=0.274)。PFS率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3.3%、
15.4%(χ2=12.423,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4.5%、16.7%(χ2=12.423,P=0.000)。
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的PFS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3.3% vs74.5%,P=0.613);化疗中期和中后期组
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的PFS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4% vs 16.7%,P=0.274)。结论DLBCL在化疗中期和化疗中后期进
行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较好地判断预后,在化疗中后期行PET/CT显像判断预后并不优于化疗中期,因此在化疗中期行
18F-FDG PET/CT进行预测预后是合适的,不必延后到化疗中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