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冷冻干燥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干燥过程的技术指标及干燥后产品的质量评价,最后对冻干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鲜品保存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含热不稳定性成分的地黄和含挥发性成分的生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药材进行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和鼓风干燥。以干燥后药材的外观、含水量、显微结构、指标性成分含量、复水性为指标,对比2种干燥方法的效果。结果: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药材的色泽鲜明、形态完好;鼓风干燥组药材的色泽暗黑、形态皱缩。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药材的含水量低于鼓风干燥组药材。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和鼓风干燥都未破坏药材显微构造,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组中梓醇和6-姜辣素的保留率均显著高于鼓风干燥组,而2种干燥技术对药材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无太大差异。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后的地黄药材在1 h内吸水增重292%,吸水达到恒重时增重300%,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并且感官质量较高;而鼓风干燥后的地黄药材4 h吸水增重220%,随后不再增重。结论:低真空度下冷冻干燥产品外观质量好,含水量低、显微结构完整、指标性成分保留率高、复水分性良好,是一种优良的干燥技术,在中药鲜品的保存中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干燥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加工处理过程中保证药效、便于运输储藏的重要处理措施。不同干燥方式原理各异,中药各类成分性质不同,因此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干燥不可一概而论。根据中药成分性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方式是保证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综述阴干、晒干、鼓风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常见干燥方式对中药多糖、挥发油、皂苷、黄酮等成分的影响,从成分的性质和干燥方式的特点、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干燥方式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万琴  高欢  齐娅汝  邱勋荣  李玉珊  杨明  李远辉  伍振峰 《中草药》2023,54(23):7884-7894
中药浸膏是制备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中间物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制剂过程与制剂的临床疗效。干燥是制备中药浸膏并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工艺环节之一。近年来,为提高中药浸膏的干燥效率,许多研究者对传统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行改进、升级,新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有所突破,干燥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通过对中药浸膏干燥技术及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预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邱勋荣  李玉姗  万琴  高欢  齐娅汝  李远辉  杨明 《中草药》2024,55(4):1377-1388
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中药临床疗效的高低,干燥是植物性中药材采收后广泛应用的重要加工工序,是形成药材品质的关键环节。一般认为,真空冷冻干燥可较好地保护中药材质量,但这些优势的形成机制鲜有总结。同时,真空冷冻干燥也存在挥发性成分易损失、部分有效成分转化不足、破坏细胞结构完整性、影响后续贮存等缺点。通过对真空冷冻干燥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同时为扬长避短,总结了调控技术和方法,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材干燥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及制剂燥工艺与装备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干燥新技术的发展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该文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统计,综述了目前中药材及制剂干燥工艺与装备研究现状,分析了中药材及制剂传统干燥技术工艺及现代常用干燥技术与装备,探讨了干燥工艺与装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述了我国中药材及制剂干燥工艺与装备发展新趋势,为中药材及制剂干燥工艺与装备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为其冷冻干燥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总多糖质量分数为指标,考察升华干燥温度、升华干燥时间、真空度3个因素对铁皮石斛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影响,优化铁皮石斛的冻干工艺条件。采用HPLC建立铁皮石斛氨基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ODS-Hypersil色谱柱(0.46 cm×20 cm,5μm),检测波长338 nm(0~37.5 min)和262 nm(37.5 min之后),柱温35℃。通过比较工艺优化后干燥样品与鲜品铁皮石斛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验证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可行性。结果:铁皮石斛最佳冷冻干燥工艺条件为升华干燥温度-16.4℃,升华干燥时间11.04 h,真空度85 Pa。在此条件下,干燥的铁皮石斛样品总多糖平均质量分数23.74%,与预测值基本一致,铁皮石斛干燥品与鲜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0。结论: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较好,适用于铁皮石斛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中药浸膏作为中药制剂的重要中间体,其干燥效果直接影响制剂后续的生产过程,因而其是影响最终的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满足中药临方制剂“高载药、时效性及工艺简便”的要求,该研究探索了进程管理的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在中药临方浸膏干燥中的应用研究。对5种辅料及40个中药处方进行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影响因素考察。以干燥的可行性、干燥速率、干燥时间以及干膏状态为指标,考察微波真空干燥的进料要求;以干燥后干膏状态为评价指标,对3种干燥程序组(A、B、C)进行对比研究,获得最优干燥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干燥最优进料条件为料层厚度2 cm;优选干燥方法为C组程序(共7个干燥进程),以进程管理的策略解决了微波干燥易焦糊的问题,同时发现微波干燥程序中的预设干浸膏含水率应在4%~5%,可以获得质量均一,干燥完全,且没有焦糊的中药干浸膏。该研究为微波干燥在中药临方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中药临方制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符珊珊  封杰妮  黎祖鸣  陈俊旭  刘添文 《中草药》2023,54(15):4948-4957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的基底膜差异基因之间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基因表达的中药,通过统计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后续中医药开发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检索文献获取基底膜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胃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对差异倍数大的基底膜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5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根据参考文献筛选出45种化学成分,得到高频中药为茶树根、姜皮、干姜、丹参、人参等;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居多;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胃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冉  王婷婷  李开铃  尚锐峰  宋杰  张景勍 《中草药》2020,51(6):1412-1426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在调节免疫力的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COVID-19中应用较多。筛选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明确报道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11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广藿香、金银花、黄芩、连翘、厚朴、柴胡、板蓝根、大黄、黄芪、鱼腥草),总结了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以及在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COVID-19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申伟  樊雪鸣  王柳丁  张允岭 《中草药》2022,53(10):3093-3102
目的 采用Python语言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用药规律,为P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4个中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3个英文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个临床试验注册系统,纳入中药治疗PSCI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Python语言对中药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55首治疗PSCI的经验方药,中药共214味,频次共1685次,其中使用频次>60次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川芎、远志、丹参,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以补虚类、活血化瘀类及化痰类中药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10味药物组合多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形成以石菖蒲、远志和川芎为主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 中药治疗PSCI的核心药物组方为石菖蒲、远志和川芎,在此基础上可加入针对PSCI肾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的相应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量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差异基因在多种癌症的调控作用,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以及对应中药,为临床中药的使用、中医药组方及加减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肿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及相应临床数据,使用R语言的edgeR包分析得出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分析关键基因在泛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基因,研究其在泛癌中具体肿瘤的表达情况,以及肝癌临床相关性分析,并将核心基因提交至TIMER、THPA数据库,研究免疫细胞相关性和病理学情况;最后通过Coremine数据库查找核心基因对应中药,使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查找中药有效成分,利用Cytoscape软件制作药物-核心基因网络图,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选取其中5个核心基因CCNB1、TOP2A、CCNA2、CDK1、CDC20,进行后续分析得出其与肝癌的预后生存呈负相关,与肝癌的免疫细胞呈正相关,并得到基因过表达病理学图片。其对应中药为丹参...  相似文献   

16.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红芪Hedysari Radix为我国甘肃省的道地药材,回顾红芪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促进红芪跨地域多维度发展。方法 采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数据融合与驱动可视化技术,从时间和地域的视角出发,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WOS)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红芪的相关文献,使用Coocation(COOC)进行数据处理筛选。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技术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期刊等方面对红芪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时序与地域分布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21世纪以来全球在陇药红芪科学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多维度协作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5615篇,英文文献83篇。中国为国际上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国家,甘肃省为国内发表最多的省份,机构研究主要以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且合著方面机构内合作占据主流,中文核心作者为程卫东,英文核心作者为FENG Shi-lan,“信号通路和网络药理学”为目前红芪的研究热点。结论 红芪在中医临床及中西药合用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乃至未来持续关...  相似文献   

19.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生理性功能,在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或低下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甘草作为一种补益类中药,有补脾益气之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在开发成免疫增强新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甘草免疫增强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所含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类及药理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甘草增强免疫的物质基础,并以甘草的药效成分为基础综述了甘草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影响体内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以及调控相关酶表达等增强免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免疫增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为甘草免疫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丹参红花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高丽娜  崔元璐  延阔  邱超 《中草药》2016,47(4):671-679
丹参和红花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配伍,两药均为活血化瘀常用药,历经几百年临床用药的验证,沿用至今,经久不衰。目前,已有很多上市的丹参红花配伍使用的中成药制剂。综述了丹参红花复方制剂、药对配伍和组分配伍的研究现状,阐明丹参红花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以及药动学研究进展,并指明其配伍使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丹参红花配伍的深入研究与现代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