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复方的主效应中药或不同组合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r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分泌的作用,探索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相应物质基础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α分泌的体外细胞模型和药物血清技术,运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根据复方中的5味中药(茵陈、栀子、虎杖、田基黄、姜黄),选用U11(1110) 表进行组方设计所得10种中药组合进行干预,以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及TNF-α的抑制效应作为考察指标,筛选主效应中药或组合,并重新区间分组验证。结果茵陈和田基黄在高剂量组合时有显著降低细胞TG及TNF-α含量的效应,与全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茵陈也可显著降低细胞TG及TNF-α含量。结论 茵陈及其与田基黄的组合是祛湿化瘀复方抑制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 α分泌作用的主效应中药;应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分析的方法可有效分析中药复方针对某一作用环节的主效应中药或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茵陈醇提物对游离脂肪酸刺激HepG2细胞所致肝脂毒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在经毒性试验确定无药物毒性的前提下,分设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醇提物组(10%,1%,0.1%3个剂量),以相应浓度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培养HepC2细胞,同时添加长链游离脂肪酸(FFA)刺激HepG2细胞24 h.观察:①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ELISA法);②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细胞脂肪油红O染色;③细胞内磷酸化κB抑制蛋白(P-IκB)、组织蛋白酶B(ctsb)、凋亡抑制基因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westem Blotting法);④细胞TNF-α,ctsb和Bax基因表达(real-time PCR);⑤细胞内ctsb,的表达和分布(免疫荧光法).结果:模型组细胞内TG及上清TNF-α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达(590±186)mg·g~(-1),(77±11)pg·mg~(-1),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茵陈醇提物组细胞内TG和上清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仅为(335±54)mg·g~(-1),(55±7)pg·mg~(-1),且显著抑制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结论:茵陈醇提物对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TNF-α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抑制ctsb等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及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2周后,随机分模型组、祛湿化瘀方组及甘乐对照组。用药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肝组织TNF-α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5.3、1.9倍,肝组织出现严重的大泡样脂肪变性,肝脏炎症表现明显;祛湿化瘀方组的上述改变显著减轻,其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可显著降低在模型组中异常升高的肝组织GGT活性及ALT、AST活性,显著提高模型组中低下的肝组织SOD活性,并且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和肝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有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其肝组织TG、FFA含量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祛湿化瘀方对CCl4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及其炎症有理想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茵陈、虎杖、田基黄、姜黄、生栀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干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单纯高脂饮食10周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第7周起, 随机分为模型组、祛湿化瘀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观察:(1)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电镜观察);(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TG、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大量出现中小脂滴并严重积聚,肝组织TG、FFA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 3.2、3.5倍,但血清ALT、AST、TG、T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显著减轻, 肝组织 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其TG含量均值分别为模型组的57.55%、72.32%、71.07%,FFA含量分别为模型组的48.95%、65.67%、55.57%。其中,高剂量组降低肝组织TG含量的作用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P<0.05)。 结论 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疗效相当显著,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茵陈醇提物对游离脂肪酸刺激HepG2细胞所致肝脂毒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在经毒性试验确定无药物毒性浓度的前提下,分设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醇提物组(10%,1%,0.1% 3个剂量),以相应浓度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培养HepG2细胞,同时添加长链游离脂肪酸(FFA)刺激HepG2细胞24 h。观察:①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ELISA法);②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细胞脂肪油红O染色;③细胞内磷酸化κB抑制蛋白(P-IκB)、组织蛋白酶B(ctsb)、凋亡抑制基因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④细胞TNF-α,ctsb和Bax基因表达(real-time PCR);⑤细胞内ctsb的表达和分布(免疫荧光法)。结果:模型组细胞内TG及上清TNF-α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达(590±186) mg·g-1、(77±11) pg·mgprot-1,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茵陈醇提物组细胞内TG和上清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仅为(335±54) mg·g-1、(55±7) pg·mgprot-1,且显著抑制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结论:茵陈醇提物对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TNF-α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抑制ctsb等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解析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 (1)采用NAFLD模型和NAFLD合病肠炎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对照饲料)、NAFLD组(24只,高脂饲料)、NAFLD合病肠炎组[24只,高脂饲料及0.5%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至造模20周末,NAFLD组再分为高脂组(12只)和高脂+祛湿化瘀方组(12只);NAFLD合病肠炎组再分为高脂+DSS组(12只)和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祛湿化瘀方灌胃给药4周。(2)采用1%DSS饮水12周诱导的慢性大肠炎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DSS组(12只)、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造模8周后,予祛湿化瘀方干预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和结肠病理,透射电镜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油红O染色、肝组织甘油三酯(TG)检测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TG、游离脂肪酸、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ZO-1、Occludin mRNA表达。结果 在NAFLD及NAFLD合病肠炎模型中,高脂组和高脂+DSS组肝组织病变明显,肝组织TG、血清ALT、AST、LB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不明显,高脂+DSS组则可见明显病变,高脂组和高脂+DSS组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均可见明显病变,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肝组织病变、结肠超微结构改善,血清ALT、AST、LBP及肝组织TG显著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ZO-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较高脂+DSS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改善,Occludin mRNA表达明显恢复(P<0.05)。在慢性大肠炎模型中,DSS组小鼠结肠HE染色及超微结构病变明显,病理积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血清LBP升高(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下降(P<0.05);祛湿化瘀方干预后,结肠病变改善,病理积分、血清LBP下降(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 祛湿化瘀方能够保护NAFLD小鼠肠黏膜,该作用与其防治NAFLD有关。  相似文献   

8.
祛湿化瘀方改善脂肪肝大鼠游离脂肪酸代谢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探讨祛湿化瘀方对实验性脂肪肝游离脂肪酸抑制作用的机理。方法运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自造模第7周起,21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每组7只,灌胃饮用水或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肝脂肪变性程度、血清脂联素(ADP)、肝组织脂联素受体(AdipoR2)、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的肝组织TG、FFA含量、FAS、ACCase和Malonyl-CoA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AdipoR2、AMPK、血清ADP含量显著升高,并呈量效关系(P0.05或P0.01)。结论祛湿化瘀方对"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有显著的干预效应,其对脂联素及其受体的作用是该方降低肝组织FFA从而减轻肝脏脂质沉积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_1改善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HepG2细胞脂质摄取和氧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_1低、高剂量组(25,50μmol·L~(-1))。1 mmol·L~(-1)游离脂肪酸处理HepG2细胞24 h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25,50μmol·L~(-1)人参皂苷Rg_1处理24 h。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8(CCK-8)检测人参皂苷Rg_1对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微量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聚集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与脂质摄取和氧化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TG含量及脂滴聚集吸光度显著增加(P0. 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_1组细胞内TG含量及脂滴聚集吸光度显著降低(P0. 01)。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脂肪酸转运蛋白2/5(FATP2/5)和脂肪酸转运酶(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和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_1组PPARγ,FABP1,FATP2,FATP5和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P0. 01),PPARα,CPT1和AC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P0. 01)。结论:人参皂苷Rg_1可通过降低脂质摄取和增强脂质氧化减少NAFLD细胞模型脂质蓄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沙苑子苷A对脂肪变L02细胞的降脂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肝L02细胞脂肪变性,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沙苑子苷A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1 μmol/L、10 μmol/L、50 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脂肪堆积,按照试剂盒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TGL、PPAR-α、PPARγ、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沙苑子苷A能显著减少脂肪堆积,降低TG、TC、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减轻脂毒性造成的肝细胞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沙苑子苷A能升高ATGL、PPAR-α、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TNF-α、I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沙苑子苷A可能通过上调PPARα、PPARγ的表达,使ATGL表达增加,促进肝脏TG的水解,减少肝脏脂肪的沉积,缓解氧化应激,抑制TNF-α和IL-6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葱白提取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PPAR-α及PGC-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中PPAR-α及PGC-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游离脂肪酸诱导的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不同浓度葱白提取物进行干预24h后,MTT检测的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的脂滴;生化细胞内TG、ALT、AST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PPAR-α、PGC-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游离脂肪酸诱导24h后,油红O染色显示脂肪变性;模型组TG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转氨酶没有明显变化;同时胞内PPAR-α、PGC-1的mRNA、蛋白表达降低。而葱白提取物各剂量组胞内的T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P<0.01),并且胞内PPAR-α、PGC-1的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葱白提取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PAR-α、PGC-1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散有效部位群(HQS)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Q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高糖高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同时予以不同浓度HQS进行干预,并以二甲双胍(MET)作为阳性药,另设空白组。采用荧光D-葡萄糖同系物2-脱氧-D-葡萄糖(2-NBDG)检测细胞糖摄取量,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脂质沉积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基因的表达。结果:依据MTT实验结果,选择25,50,100 mg·L-1分别作为HQS低、中、高质量浓度值(HQS-L,HQS-M,HQS-H),处理时间为24 h。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糖摄取显著减少(P0.01),细胞内TG,FFA含量显著升高(P0.01),胞浆内可见大量红色的小泡性脂滴,SREBP-1c,ACC1,FAS,SCD1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HQS均可显著升高细胞糖摄取量(P0.05,P0.01),HQS-H,HQS-M可显著降低细胞中TG,FFA含量(P0.01),减少细胞内脂滴数量,HQS-L亦可降低FFA含量(P0.05),此外,HQS-H可显著下调SREBP-1c,ACC1,FAS,SCD1 mRNA的表达(P0.05,P0.01),HQS-M亦可下调SREBP-1c,FAS,SCD1 mRNA的表达(P0.05),对ACC1 mRNA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结论:HQS可能通过抑制SREBP-1c的表达,减少脂质合成,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5组各12只,高脂饲料造模,取相应穴位给予毫针针刺、电针干预4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FFA、TG含量与肝组织TNF-α、IL-6 mRNA及p-PERK、pIRE1α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疏松,细胞内见大量大泡型脂肪空泡,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两电针组效果更明显;各干预组血清FFA、TG含量及肝脏TNF-α、IL-6 mRNA与p-PERK、p-IR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且电针"丰隆"组表达低于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FFA含量及TNF-α、IL-6mRNA与p-PER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能下调p-PERK、p-IRE1α蛋白和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5,(5)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由脂肪变性HepG2细胞的药理作用。方法:体外用1640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组(80μmol/L)、非诺贝特组(10μmol/L),正常对照组以含1%BSA的培养基培养,其余各组细胞均以1 mmol/L的游离脂肪酸(FFA)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以预防给药(FFA和药物同时干预24 h)和治疗给药(先以FFA诱导24 h后再以药物干预24 h)两种方式进行药物干预,采用油红O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测定各组光密度值及细胞内甘油三脂(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组在预防给药时,其脂质定量、细胞内TG及上清液中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但在以治疗方式给药时仅上清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熊果酸可改善HepG2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脂质堆积和炎症,且预防作用效果优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尾静脉注射和高脂饮食8周建立大鼠T2DM模型,给予交泰丸治疗,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脂质抽提法检测胰腺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模型组OGTT异常,FINS,HOMA-IR,FFA升高,血脂紊乱,胰腺组织见明显脂肪沉积,胰腺组织TG含量明显升高,胰岛细胞凋亡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交泰丸组OGTT改善,FINS,HOMA-IR,FFA下降,血脂紊乱好转,胰腺组织脂肪沉积减少,胰腺组织TG含量明显下降,胰岛细胞凋亡减少。综上所述,交泰丸可有效治疗大鼠T2DM,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胰腺脂肪沉积和胰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肝脏脂肪酸氧化的影响。 方法 72 只ApoE-/-小鼠高脂喂养16周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25、50、100 mg/kg组,每组18只,18只C57BL/6J小鼠设为对照组,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相应氧化苦参碱灌胃8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纯净水。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测定葡萄糖输注率(GIR);测定血清和肝脏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测定FBG、TC、TG、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脂肪酸氧化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细胞色素P4504A1(CYP4A10)]、脂肪酸氧化限速酶[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细胞色素氧化酶(COX1)、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血清FBG、TC、TG、FINS水平、HOMA-IR值、血清和肝脏中FFA含量均明显升高 (P<0.05),GIR明显降低(P<0.05),PPARα、CYP2E1、CYP4A10 及CPT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 (P<0.05),COX1及UCP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 25 mg/kg组TC、TG和HOMA-IR值降低(P<0.05),氧化苦参碱50 mg/kg组血清FBG、TC、TG、FINS水平和HOMA-IR降低(P<0.05),氧化苦参碱100 mg/kg组体重、血清FBG、TC、TG、FINS水平和HOMA-IR均降低(P<0.05),氧化苦参碱50、100 mg/kg组GIR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肝脏PPARα、CYP2E1、CYP4A10 及CPT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COX1及UCP2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血清和肝脏中FFA含量均降低(P<0.05)。 结论 氧化苦参碱通过调节肝脏FFA氧化,改善高脂诱导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交泰丸中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BBR)、肉桂酸(CA)及其配伍(BBR/CA)对软脂酸(PA)诱导的NIT-1胰岛B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在PA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建立高脂诱导的细胞内脂肪沉积模型。分为模型组、BBR组、CA组、BBR/CA组、二甲双胍(Met)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另设对照组。油红O染色法评估细胞内脂肪沉积情况;酶法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使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其下游脂肪生成和脂肪酸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肉碱酰转移酶-1(CP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结果:PA诱导使NIT-1胰岛B细胞中脂肪沉积明显增加,TG含量显著升高,AMPK蛋白及其下游靶标(如p-ACC、CPT-1等)表达显著降低。同时,AMPK下游脂肪生成基因包括SREBP-1c mRNA、FAS和ACC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BR单药和BBR/CA配伍处理优于CA单药,可显著逆转NIT-1胰岛B细胞中上述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论:在体外,交泰丸活性组分配伍可减少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B细胞内脂肪沉积,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脂肪合成和增加脂肪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脂汤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0.5μmol·L-1FFA诱导Hep G2细胞建立NASH细胞模型,用消脂汤及非诺贝特干预NASH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IκB激酶(IKKβ),IκB磷酸化激酶[Phospho-IKKα/β(Ser176/180)],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酸化蛋白[Phospho-IRS-1(Ser~(307))],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结果:FFA刺激24 h后,模型组内脂滴含量,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IKKβ,p-IKKα/β(Ser176/180),p-IRS-1(Ser~(307)),NF-κB(核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IRS-1蛋白表达减少(P0.05),各给药组p-IKKα/β(Ser176/180),p-IRS-1(Ser~(307)),NF-κB p65(核蛋白)表达减少(P0.01),尤其是消脂汤高浓度组较非诺贝特p-IKKα/β(Ser176/180),p-IRS-1(Ser~(307))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各给药组IRS-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消脂汤可改善FFA诱导的NASH细胞模型中脂质沉积及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IKKα/β,IRS-1 Ser~(307)的磷酸化及IKKβ,NF-κB p65(核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Wistar大鼠12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以不同剂量的理气化痰祛瘀中药治疗8周,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FFA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FFA、TNF-α、IL-6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理气化痰祛瘀法中药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情况(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FFA、TNF-α、IL-6含量(P<0.01,P<0.05).结论:FFA、TNF-α、IL-6参与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理气化痰祛瘀法中药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FFA、TNF-α、IL-6水平,防止脂肪肝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对胰岛素抵抗(IR)大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模型建立成功的胰岛素抵抗大鼠随机分为化浊解毒方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化浊解毒方组予化浊解毒颗粒按生药3 g/(kg·d)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连续做相应处理8周。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大鼠肝脏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mRNA表达以及肝脏组织TG含量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游离脂肪酸(FF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化浊解毒方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游离脂肪酸(FFA)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化浊解毒方组DGAT2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化浊解毒方组大鼠肝脏组织TG含量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化浊解毒方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脂代谢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DGAT2基因表达,进而影响TG合成及TG在肝脏组织的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