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辣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4-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6-O-(2E)-戊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黄芪苷(4)、槲皮素-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和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北葶苈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北葶苈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硅胶C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北葶苈子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用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蔗糖(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十字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八角莲愈伤组织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UV,IR,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八角莲愈伤组织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6″-(3''-甲氧基)-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槲皮苷(5),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和山柰酚-3-O-(6″-O-丙二酸单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八角莲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6和7为首次从八角莲植物材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是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王丽艳  邢凤兰  高春林  杨菲 《中草药》2010,41(11):1776-1779
目的对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ide,1)、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3)、山柰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 3-O-[2-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β-D-xyl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6)、槲皮素(quercetin,7)、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8)、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9)、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10)、脱镁叶绿酸甲酯(phaeophorbide,11)。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少药八角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文照  苏东敏  庾石山  刘静  屈晶  刘云宝 《中草药》2008,39(10):1452-1455
目的分离并鉴定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反相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少药八角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苷(Ⅲ)、异=鼠李素-3-O-β-D-葡萄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Ⅵ)、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Ⅶ)、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Ⅷ)、槲皮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Ⅸ)、山柰酚-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Ⅹ)、异鼠李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Ⅺ)。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Ⅴ、Ⅶ、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朱蕉叶分离鉴定出3种新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fruticoside H(1)、fruticoside I(2)和 fruticoside J(3),以及5种已知化合物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芹菜素-8-C-β-D-吡喃葡糖苷和杜鹃素,并评价了其对人恶性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同时测定南葶苈子中6种成分(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南葶苈子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6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范围是99.1%~103.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南葶苈子中6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南葶苈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2,(9)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富含黄酮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备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富含黄酮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头花蓼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5-羟基苯(1)、5,7-二羟基色原酮(2)、鞣花酸(3)、杨梅苷(4)、陆地棉苷(5)、芦丁(6)、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苷(9)、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13)、山萘酚(14)。结论:头花蓼富含的黄酮活性组分主要含有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头花蓼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化合物1、8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头花蓼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 L.)植物,为落叶乔木,别名大叶菠萝。在我国分布有大约100余种,主产中国北部地区,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山地多见。辽宁、陕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某些品种作为民间中草药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恶疮、淋证等症。槲叶、槲皮、槲实仁均可作为药用。国内科研工作者已将槲树叶开发成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药。实验利用硅胶柱色谱法,从槲树叶中分离1种化合物,β-谷甾醇。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0.
魏书香  王桐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17,48(15):3026-3031
目的对浙江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var.chekiangensis种子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浙江七叶树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等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浙江七叶树种子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3,7,3′-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烷-5-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苷(8)、(-)-表儿茶素(9)、槲皮素(10)。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七叶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为首次从浙江七叶树种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醉马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祥  李震源  梅丽娟  张培成 《中草药》2021,52(4):937-942
目的研究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HP-20大孔树脂、ODS中压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对比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醉马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草素(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3′→O-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9)、8-甲氧基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12)、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4)和金圣草黄素(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醉马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头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平  曹芳  杨秀伟 《中草药》2013,44(1):24-30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植醇(3)、β-谷甾醇(4)、山柰酚(5)、原儿茶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乙酯(8)、5,7-二羟基色原酮(9)、3-甲氧基槲皮素(10)、没食子酸(11)、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12)、β-胡萝卜苷(13)、槲皮苷(1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17)、槲皮素(18)、2”-O-没食子酰基陆地棉苷(19)、杨梅苷(20)、短叶苏木酚酸乙酯(21)、短叶苏木酚(22)、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23)、酒渣碱(24)、鞣花酸(25).结论 化合物1~3、7、12、21~2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杨梅果实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杨梅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凝胶、微孔树脂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手段分离,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杨梅果实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化合物:槲皮素(1)、槲皮苷(2)、异槲皮苷(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β-D-葡萄醛酸(5)、篇蓄苷(6)、杨梅素(7)、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8)、杨梅素-7-O-β-D-半乳糖(9)、杨梅苷(10)。结论:化合物4~6,8和9为在此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萱草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萱草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使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萱草花70%乙醇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普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槲皮素(2),槲皮素-3-O-吡喃木糖苷(3),3-糠酸(4),琥珀酸(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结论化合物4,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6,(9)
目的对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or(syn.Cedrela sinensis)叶中的多酚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反相、制备HPLC柱等技术,对香椿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ESI-MS、1HNMR、13C-NMR和理化性质等手段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2,3,6-四-O-没食子酸-β-D-吡喃葡萄糖苷(2)、1,2,3,4,6-五-O-没食子酸-β-D-吡喃葡萄糖苷(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6)、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8)。结论化合物4、6和8为首次从香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白花蛇舌草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海娟  陈业高  黄荣 《中药材》2005,28(5):385-387
从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出5个黄酮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山柰酚(Ⅰ),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山柰酚-3-O-(6"-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和槲皮素-3-O-(2"-O-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其中Ⅰ~Ⅲ和Ⅴ系首次自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地肤子抗真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辉  黄浩  郭兆霞  张念  孔德云  华茉莉 《中成药》2012,34(9):1726-1729
目的研究地肤子抗真菌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不同溶剂依次提取的方法,制备地肤子的不同部位,体外实验显示其正丁醇提取部位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由此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其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肤子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槲皮素(3),金丝桃苷(4),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也称地肤子皂苷ⅠC)(5),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也称地肤子皂苷ⅡC)(7),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8)。结论化合物3、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8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花红景天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ESI-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花红景天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3,5,7,3′-四羟基黄酮(2)、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小麦黄素(7)、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1)、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草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6、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水松叶黄酮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 Koch.为我国特有树种 ,杉科单种属植物 ,分布范围较狭窄 [1] 。其叶在民间入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皮炎、高血压等 [2 ] ,有关其他成分的研究较少报道。为从杉科等古老孑遗植物中寻找有意义的活性成分 ,并为杉科的植物化学系统学提供佐证 ,对水松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水松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5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测定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槲皮素 ( ) ,槲皮素 - 3 - O- β- D-半乳吡喃糖苷 ( ) ,槲皮素 - 3 - O- α- L-阿拉伯吡喃糖苷 ( ) ,槲皮素 - 3 - O- α…  相似文献   

20.
东方肉穗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系统研究东方肉穗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及正相硅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数据分析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3-O-(2"-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