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菌群聚集情况。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为12门、23纲、39目、66科、133属、246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属水平上都有相同的优势菌种,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种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在门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变形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变形菌和放线菌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奈瑟氏菌和韦荣球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奈瑟氏菌、韦荣球菌、放线菌和嗜血杆菌上存在差异;生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门与属水平上菌群结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薄白苔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方法选择CAG患者组(30例,均为薄白苔)和健康人对照组(健康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CAG患者薄白苔的菌群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1)健康人组和CAG患者组薄白苔中微生物优势菌结构组成相似。其中,在属分类水平上(相对含量0.5%),薄白苔中优势菌属依次为链球菌属(21.85%±4.00%)、奈瑟氏菌属(14.98%±1.21%)、韦荣球菌属(6.30%±1.10%)、普雷沃菌属(3.92%±0.14%)、纤毛菌属(3.89%±1.53%)、莫拉菌属(0.64%±0.21%)等;(2)5种菌属的含量在CAG患者组和健康组中存在显著差异。CAG患者中的莫拉菌属、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含量明显增加(P0.05),链球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显著减少(P0.01,P0.05);(3)将优势菌群的含量前35名的菌属绘成热图发现,健康人组薄白苔中链球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7属、轮生菌属、糖化菌属含量明显居高;CAG组薄白苔则以梭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嗜沫杆菌属、口腔杆菌属、巨球形菌属、弯曲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属、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的含量明显居高。结论 CAG患者薄白苔与健康人薄白苔具有相似的核心菌群骨架,但也存在一定的菌群结构差异,其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湿热证患者黄腻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的变化,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52例为观察组(黄腻苔),设34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作对照(淡红舌,薄白苔)。两组患者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涂抹于玻片上,经革兰染色后直接镜检。结果:湿热证黄腻苔细菌总数明显多于正常薄白苔,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种球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发现,革兰阳性小球菌和微球菌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证黄腻苔中G+c和微C的量较多;其他球菌和两组各种杆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以及在球菌和杆菌可见种类的构成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黄腻苔组发现真菌的例数和真菌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优势菌群类型及下游黏附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3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非腻苔组(30例)和健康对照苔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巴氏染色法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运用ELISA对各组舌苔进行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检测。结果 (1)舌苔脱落细胞形态特征:腻苔组的细胞形态较小,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较模糊或已消失;非腻苔组中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大多固缩;(2)舌苔微生物菌群: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依次是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普氏菌-7属、韦荣球菌属、莫氏杆菌属、纤毛菌属。健康对照组的链球菌属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奈瑟氏菌属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普氏菌-7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1);韦荣球菌属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莫氏杆菌属在腻苔组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3)舌苔液中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类型舌苔中的微生物优势菌属大致相同,但腻苔组患者舌苔中微生物的优势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7属和莫氏杆菌属)含量发生变化,下游的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在腻苔组患者中高表达,说明这些物质可能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胰腺癌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癌发病的关联,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1例胰腺癌湿热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8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员的粪便样本,提取DNA,建库,经Illumina HiSeq PE150平台实施高通量测序,获得样本的生物学信息,对组间样本进行物种注释分析比较及功能注释分析比较。  结果:①经去冗余后,得到328 787条线粒体开放阅读框(ORFs);两组共有基因为137 849个,观察组独有基因为114 439个,对照组独有基因为60 473个。②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两组间的物种丰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观察组菌群丰度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念珠菌门(Candidatus)、衣原体门(Chlamydiae)的丰度低于对照组。在属水平上,观察组菌群丰度中艾克曼菌(Akkermansia)、柯林斯氏菌(Collins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沃氏嗜胆菌(Bilophila)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普氏菌(Prevotella)、拟杆菌(Bacteroides)、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梭状杆菌(Clostridium)、罗斯氏菌(Roseburia)的丰度低于对照组。③基于距离矩阵的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两组样本的菌群组成结构差异明显。④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及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新陈代谢、环境信息处理、细胞加工相关通路上的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功能丰度分布可以明显区分开。  结论:相较于正常人,胰腺癌湿热证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及功能变异,故监测肠道菌群变化可为临床防治胰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癌患者常见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种常见舌苔类型的结肠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各组患者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结果:患者中薄白苔18例、薄黄苔12例、白腻苔22例、黄腻苔26例。4种舌苔类型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组丰度最高的5个菌门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属分类水平上,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sedi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论:结肠癌患者不同舌苔类型的肠道菌群在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以舌象变化为主要辨证依据的结肠癌诊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探讨胃癌患者常见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法,招募原发性4种常见舌苔的胃癌患者102例,其中薄白苔34例、白厚苔31例、黄薄苔20例、黄厚苔17例。无重大器质性病变的薄白苔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组,基于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细菌和真菌,生物信息学分析胃癌患者常见舌苔对应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种舌苔胃癌患者肠道细菌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P > 0.05),黄厚苔胃癌患者肠道真菌丰富度显著降低(P < 0.05)。在胃癌患者中,白厚苔对应的肠道真菌丰富度最高(P < 0.05),黄厚苔对应的肠道真菌群落丰富度最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肠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胃癌患者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金字塔杆菌属(Pyramid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而Rombouts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对于不同舌苔的胃癌患者,白厚苔与较高丰度的奇异菌属(Atopobium)相关(P < 0.05),黄厚苔与较高丰度的反刍球菌属(Ruminococcaceae UCG-004)、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 UCG-006)相关(P < 0.05)。白厚苔、黄薄苔和黄厚苔胃癌患者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血清IL-17α显著正相关(P < 0.05)。结论 胃癌患者舌苔形成与肠道菌群相关,为研究舌苔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术后创面肿痛的疗效。  方法:将78例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分别予益气养阴清热法和清热渗湿法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证候疗效及创面肿痛积分变化情况。  结果:①观察组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黄腻苔的改善尤其明显(P<0.01)。②观察组创面疼痛、渗出和水肿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益气养阴清热法较单纯清热渗湿法能更有效减轻湿热下注型高位肛瘘术后临床症状和创面肿痛。  相似文献   

9.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清化方对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予高脂饲料制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的第1天同时灌胃给予益气清化方,模型组灌服等量的0.9%NaCl溶液,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及等量的0.9%NaCl溶液。各组均干预8周。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肝功能(血清ALT、AST、TG、TP)、血浆内毒素(LPS)水平;采集大鼠肝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肝脂肪变性情况;ERIC-PCR指纹图谱检测肠道菌群情况,并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  结果:①模型组ALT、AST、TG、TC 及LPS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ALT、AST和LP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治疗组可见肝细胞少量的脂肪细胞浸润,较模型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明显减少。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的条带数目更多、分布区域更宽,提示治疗组大鼠在益气清化方的干预下其肠道菌群的构成有所恢复。④聚类分析显示,空白组与治疗组肠道菌群的相似性明显大于空白组与模型组以及模型组与治疗组的相似性,提示益气清化方能够纠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空白组和治疗组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模型组,提示益气清化方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道菌群的种类,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  结论:益气清化方能够显著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的损伤和肝脏的脂肪沉积,并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舌苔变化的细胞化学有效成分,尝试为临床检验提供一种新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体液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方法打碎舌苔脱落细胞,用UV-756MC型分光光度计检测舌苔细胞匀浆中的SDH、ACP、LDH、PAS含量。结果:(1)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中SDH、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5),PAS含量降低(P0.05);(2)慢性胃炎患者黄苔中SDH、ACP、PAS、LDH含量均较白苔组升高(P0.05);(3)慢性胃炎患者剥苔组SDH含量最低(P0.05),黄厚腻苔组SDH含量最高(P0.05),其趋势为黄厚腻组薄黄腻组薄白腻组白厚腻组薄白苔组薄黄苔组剥苔组;慢性胃炎患者各组舌苔ACP含量比较,薄黄腻组ACP含量最高,薄黄苔组最低。结论:慢性胃炎舌苔变化与细胞化学成分SDH、ACP、LDH、PAS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检验提供一种新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体液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生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24例内生湿热证患者作为湿热组,选取同期8~14岁健康男童20例作为对照组,取2组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QIIME、STAMP及LEfSe进行Alpha、Beta多样性分析,鉴定差异性菌属。结果湿热组的Shannon指数、Evenness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主坐标分析显示2组样本菌群结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分类水平上,湿热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呈下降趋势,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属分类水平上,湿热组布劳特氏菌属、迟缓埃格特菌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Alistipes、颤螺菌属、Odoribacter、Anaerostipes、无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内生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发病主要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下调,迟缓埃格特菌属丰度上升,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颤螺菌属丰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在肝硬化患者肠道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肝功能分级、肌量减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龙岩市新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任务中的肝硬化患者 300 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 取体检健康人群 1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患者粪便中菌群,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变 化;比较不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不同肌量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结果:与对照组体检健康人群相比,观察组肝 硬化患者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 Child–Pugh A 级肝硬化患者相比,Child–Pugh B 级和 C 级肝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 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Child–Pugh B 级肝硬化患者相比,Child–Pugh C 级肝 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肌量正常组相比,肌量减少组肝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且菌群变化与肝 功能 Child–Pugh 分级严重程度和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二仙汤对大鼠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雌激素(E)组及二仙汤(EXD)组。E组、EXD组分别以1.8×10-4 g·kg-1剂量戊酸雌二醇药液、9 g·kg-1剂量二仙汤进行灌胃,余下两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次/d,持续16周。1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雌激素及血脂四项水平,提取大鼠粪便DNA,给予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VX组比较,E组与EXD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Alpha多样性显示,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Beta多样性显示,4组菌群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二仙汤干预可以改善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利用LEfSe分析4组差异菌群,Sham组与OVX组有3个差异菌门、18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组有1个差异菌门、12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XD组有3个差异菌门、5个差异菌属。雌激素干预可以使OVX组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厌氧弧菌(Anaerovibrio)、苏黎世杆菌(Turicibacter)3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二仙汤干预可以使OVX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2种菌门变化趋势逆转恢复,普雷沃氏菌9(Prevotella 9)、瘤胃球菌科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4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结论 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二仙汤可以改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百药煎发酵炮制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探讨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UC的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区别用药。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1组为空白组,其余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0.8 g·kg-1),五倍子水煎液(1.8 g·kg-1)和百药煎水煎液(2.7 g·kg-1)灌胃7 d;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对比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UC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结肠组织充血增厚,出现明显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经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后,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有提升,门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百药煎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罗斯氏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和帕拉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P<0.01);百药煎组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罗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倍子组和百药煎组结肠组织均明显恢复,充血减轻,仅见散在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升高,且百药煎组的表达量高于五倍子组。结论 百药煎治疗UC效果优于五倍子,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提高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导引排石操联合周氏排石汤(药操联合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8例湿热下注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治疗组予周氏排石汤联合中医导引排石操(药操联合),对照组予周氏排石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各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最终150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②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0%、6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道灼热、尿频、尿急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腰痛、血尿、尿痛、少腹拘急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导引排石操联合周氏排石汤(药操联合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结石排出,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消痈方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乳汁菌群的影响。  方法:将81例外吹乳痈初期患者按12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治疗组(54例)。两组均外敷金黄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头孢地尼胶囊,治疗组则口服消痈方颗粒(随证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乳痈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乳汁细菌阳性率及特定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4.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痈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乳痈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痈症状体征中乳房疼痛、皮肤发红、肿块大小、肿块数目、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乳房肿块大小、肿块数目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乳汁细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乳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乳汁中链球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上述细菌数量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口服头孢地尼联合金黄膏外敷比较,消痈方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疗效满意,消散结块功效更为显著,且有利于降低乳汁细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当归芍药散(DS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SAMP8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7月龄SAMP8小鼠分为DSS低、中、高剂量组(14.4、28.8、57.6 g·kg-1·d-1)及模型组,另取6只同月龄SAMR1小鼠,为正常组。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定位航行与空间探索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明显改变;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DSS干预后,各组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均增加,中、高剂量组β多样性与正常组相似、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增加(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乳酸杆菌等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5),拟杆菌、幽门螺杆菌、理研菌、副杆状菌、萨特氏菌、黏液性菌等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黏液性菌、拟杆菌和萨特氏菌菌属丰度与SAMP8小鼠认知能力呈负相关,乳酸杆菌和Butyricimonas菌属丰度与SAMP8小鼠认知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DSS可改善SAMP8小鼠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两种岭南湿热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寻求具有模型评价潜力的特征菌属。方法 随机将52只BALB/c小鼠分为A1正常组、A2正常环境+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组、A3正常环境+脂多糖(LPS)组、B1湿热环境组、B2湿热环境+ETEC组、B3湿热环境+LPS组。B1、B2、B3组予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第20天,A2、B2组予ETEC,A3、B3组予LPS。观察一般情况,收集9次粪便,查结肠病理,测菌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结果 B2、B3组出现类似临床湿热证表现,结肠病理提示炎症,与A1组相比TNF-a、IL-6升高(P<0.05),模型成立前大肠杆菌属和拟杆菌属、成立时肠球菌属呈特征性增多(P<0.05),B1组“湿阻证模型”以肠球菌属增多为主,后期“热”证表现时梭菌属增多(P<0.05)。结论 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在岭南湿热证模型客观评价指标的发掘上具有广阔前景,肠球菌属、梭菌属可能分别是“湿”、“热”的特征菌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物种差异性。方法:将115例受试人群按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收集受试者粪便,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不同BMI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可见超重组和肥胖组群落丰度和多样性较正常组低;不同分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在OTU水平有明显差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是3组肠道菌群共有的优势菌门;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为多组比较显著差异的菌属(P<0.05)。肥胖组和正常组相比,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柯林斯氏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BMI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有差异,肥胖和超重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等菌属丰度变化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人体脂肪的积累过程。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