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传统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经治疗后,经筋刺法组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经筋刺法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为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电针夹脊穴组与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但电针夹脊穴法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于治疗前Fugl-Meyer分值均较低,治疗后升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优于手阳明经穴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5,(11):1518-1519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法对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芒针透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肌张力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110-11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结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联合经筋剌法)和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30天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ALD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痉挛程度缓解有效率达8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AD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头针联合经筋刺法能降低卒中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舒挛汤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将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舒挛汤,对照组口服巴氯酚,共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CSI痉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I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挛汤对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6.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88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4例,2组均给予必要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功能独立性测量表及中医证侯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228/244),优于对照组61.5%(150/244,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中医证侯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中医证侯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取承山穴及跟腱附着点上缘上1寸处为进针点进行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取痉挛下肢阳明经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痉挛综合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可减轻尖足,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毫针透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和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法:5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前减少,Fugl-Meyer 评分较前有所增加(均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Ashworth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Fugl - Meyer评分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更佳的方法,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肢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中风后出现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针灸疗法、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对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针灸治疗和康复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痉挛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肌张力上无明显差异,但在随访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和阴阳针法和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较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远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手足十二针法"针刺,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A组针刺得气后不留针,即刻起针;B组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得气后留针6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AS)。结果 3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针刺后留针60 min,针刺后不留针及留针30 min均更能改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分级评定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FAC及上、下肢Fugl-Meyer积分[分别为(73.47±18.66),(3.69±0.36),(47.23±13.86),(29.37±7.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23.21),(3.18±0.45),(39.48±14.13),(24.73±7.69)分](P<0.05,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能提高上、下肢运动能力,能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括楼桂枝汤中药熏蒸联合巨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栝楼桂枝汤中药熏蒸及巨刺法,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括楼桂枝汤中药熏蒸联合巨刺法能显著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恢刺经筋结点对其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予恢刺经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可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疗程40 d;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SFMA分值明显提高(P<0.001),且肢体痉挛程度的降低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恢刺和关刺法能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透刺法、经筋刺法及温针法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影响进行临床评价。方法:36例卒中后肢体存在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透刺法组、温针法组各12例,治疗20天后,分别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shworth痉挛程度、CSI痉挛指数五方面对三种刺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价。结果:三种疗法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Ashworth、CSI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P<0.01;经筋刺法组在ADL量表治疗前后比较P<0.01,透刺法和温针法比较P<0.05。结论: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疗效,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量表、Ashworth量表、CSI量比较中三种疗效相当,ADL量表中经筋刺法组优于透刺法组及温针法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芒针阴阳透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芒针阴阳透刺法,穴取患侧阳陵泉透悬钟、曲池透温溜、环跳透风市、肩髃透曲池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患侧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肩髃等。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肌张力Ashworth量表(MAS)评级、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24/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并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进行对比.方法经筋组法24例,常规针刺组24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经筋治疗组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筋治疗组的疗效较优,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壮医经筋疗法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指标为: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DS)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评定指标: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DS)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壮医经筋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能显著降低肌张力,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