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患者的体质、针刺部位及病种3个方面,探讨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针刺的适应能力较传统中医虚实体质对"得气"的影响更大;腧穴的深度及所在部位对得气感的性质与强弱有重要影响;得气与病种有关,并非得气越强则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2.
很多中风病人伴有尿便失禁 ,给家属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解决尿便障碍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以八穴为主治疗尿便障碍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中风尿便失禁病人 40例 ,其中脑梗塞 2 7例 ,脑出血 8例 ,相继患脑梗塞或脑出血 5例。男 2 3例 ,女 1 7例。年龄 5 6~ 84岁。病程 1 5天~ 1 0年 ,属于急性期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经扩血管及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后 ,仍有尿便失禁者 ,现停用任何其它治疗。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双侧上 ,次 ,中 ,下。每次每侧各选 2个穴 ,交替使用 ,配百会 ,双侧太溪 ,三阴交穴。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动态变化,以及"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VEGF的动态调控,探讨该针刺法治疗脑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针刺组针刺病灶侧"百会"透"曲鬓"穴。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细胞胀亡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测定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①空白组的大鼠表现正常;各造模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以2~3 d时最为严重。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征较模型组有明显恢复,与模型组比较,6 h、1 d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 d、3 d、7 d评分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术后6 h可见神经细胞胞浆内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2 d~3 d时神经细胞胞体胀亡最为严重。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胀亡减轻,神经细胞膜及核膜破损程度也较轻,线粒体肿胀呈空泡较模型组相应减少。③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VEGF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 h即出现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表达并出现第一个高峰;1 d、2 d出现缓慢下降态势;3 d突然增高并达峰值;7 d时阳性表达仍高于空白组。针刺组大鼠在1 d~3 d时间点,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在7 d时间点,针刺组VEGF阳性表达反而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①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VEGF表达上调,且其变化与行为学评分和神经细胞胀亡的形态学变化相关;②头针疗法在脑出血早期能够降低鼠脑内VEGF阳性细胞表达,而在脑出血后期又可促进VEGF阳性细胞表达,从而提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可能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血清S100B含量及脑水含量的影响,揭示头针对BBB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大鼠患侧百会透曲鬓穴;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100B含量,观察BB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水含量。结果:①电镜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肿胀减轻,血管周围的电子空白区变小,TJ和基底膜的结构破坏减轻;②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脑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头针组大鼠在再灌注24 h、48 h、72 h,脑组织水含量以及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针能够在早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BBB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降低BBB的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含量,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BB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症候群[1]。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及平衡失调,也可有景物旋转感,并且多数情况下眩晕是最先出现而又最后消失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通任针刺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头针对偏瘫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针刺治疗偏瘫的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外周血,发现针前、针后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发生显著的变化,给我们以启迪。说明针刺除有其它疗效外,还影响偏瘫患者的机体机能状态和防御机能,并以此提示针刺的疗效和予防。材料与方法: 1、对象:实验组偏瘫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令52~65岁,病程3~8月不等,均有明显的偏瘫阳性体征。均为住院患者,分别诊断为脑血栓、脑出血。对照组为正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脑梗塞后痴呆4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学平  于春林 《陕西中医》1997,18(10):467-467
采用以针刺督脉穴为主,配合心经、心包经穴等,治疗脑梗塞后痴呆46例,利用CCSE和FAQ评分法,结果表明针刺后病人的智力明显提高,总有效率85%提示本法有促进智力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灸法与免疫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学平 《江苏中医》1989,10(11):45-47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浆ET和CGRP调整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索针刺对急性高血压大鼠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复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血浆ET和CGRP的影响。结果:针刺能降低血浆ET和升高CGRP。结论:针刺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大鼠治疗作用与其降低血浆ET和CG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