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孪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筋刺法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05);经筋刺法组(P<0.001)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均提高,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分别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3%,对照组为78.1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经筋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5 年 7 月至 2019 年 2 月 期间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 72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36 例。其中给予对 照组传统针刺法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经筋刺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Fugl–Meyer 评分以及 Ashworth 分级。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83.33 %,高于对照组的 5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的 0 级和Ⅰ级所占比例高,且Ⅱ、Ⅲ、Ⅳ级所占比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经筋刺法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康法治疗组)。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肌张力的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 Ashworth 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 <0.05),Fugl -Meyer 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arthel 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已有刺皮针法的相关记载,现代刺皮针法更是因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而被更多地运用到临床中。刺皮针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皮部理论、卫气理论、五脏理论,刺皮针法常用针具有鑱针、鍉针、锋针、毫针,刺皮针法衍生出的针法包括经皮刺激、皮内刺激,刺皮针法的主治范围等方面,阐述刺皮针法的特点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为今后刺皮针法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Pro. HUA had practi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for about 50 years, borne excellent medical skills and was then highly respected by his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In his large amount of practice, h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in western medicine in order to work hard on acupuncture indications and some stubborn diseases. With the time going on and medical cases accumulating, some unique treatment styles had been formed, such as Jiaji (paravertebral) acupuncture, sacroiliac acupuncture and sacral acupuncture. The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3.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1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 ,针刺组采用项丛刺和围针治疗 ,西药组采用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口服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 94 .4 % ,西药组 75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和体针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后积分显著低于体针组(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睡眠,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取太冲、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27例偏头痛患者,取太冲、风池穴针刺治疗,每日进行1次,5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59%。[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止痛迅速、疗效持久、应用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407-2409
为了解西方针灸内涵,比较其与中国针灸的差异,文章即从理论基础、刺激部位、干预术式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西方针灸的理论基础源于现有神经科学知识;刺激部位的选择不注重穴位的特异性;干预术式单一,注重刺激参数量化;临床应用较为局限,痛证应用最多。提示西方针灸在继承中国传统针灸的同时,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进行了顺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