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特定穴、非特定穴、非经非穴皮肤电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表现,探寻哪些穴位可以特异性地反应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招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膀胱经组38例和胆经组40例)、正常受试者36例。选取膀胱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京骨、郄穴金门、络穴飞扬、下合穴及合穴委中,胆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丘墟、络穴光明、郄穴外丘、下合穴及合穴阳陵泉,非特定穴包括膀胱经的秩边、胆经的风市,以及非经非穴,连续动态探测3组受试者的皮肤电阻30 min,以同名穴位电阻差值作为结局指标。结果:膀胱经组委中穴的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电阻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 0. 01),其他穴位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初步推测膀胱经的下合穴及合穴委中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个反应点。  相似文献   

2.
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建平  徐斌  杨彬 《中国针灸》2003,23(6):355-357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皮肤经皮吸收药物的作用差异。方法 :观察组分别选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穴———“肺俞”和“膻中”为用药部位 ;对照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用药部位 ,测定氨茶碱贴剂给药后皮肤穴位电阻和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 ,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3.
穴位经皮给药评价指标——药物传输系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穴位经皮给药的皮肤电阻变化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评价穴位药物传输效率的新指标。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位组。穴位组分别选择“肺俞”“膈俞”和“膻中”穴为给药部位,非穴位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给药部位,测定氨茶碱贴剂穴位经皮给药后的皮肤电阻和血药浓度,考察其经时变化9以稳态时血药浓度值(C)和电阻变化值(R)的比值作为传输系数(DC),观察穴位与非穴位传输药物的效率。结果:在给药6-8h左右C与R趋于稳态;各穴位给药的DC均远高于非穴位给药,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肺俞”“膻中”的DC与“膈俞”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C反映了穴位经皮给药的传输效率,DC越大,传输效率越高;穴位的传输效率较非穴位部位高;不同的穴位,DC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三阴交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三阴交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三阴交穴及对照点的伏安特性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正常人和甲亢患者穴位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小于对照点,同一采样电流点增程电阻均大于减程电阻;甲亢患者减程扫描电阻小于正常人.结论 人体电阻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能灵敏地反映出穴位的特异性;减程电流扫描更能反映出甲亢患者和正常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内电阻在留针过程中的变化及不同探针检测穴位电阻的变化。方法以普通针灸针和绝缘针灸针作为探针,应用安捷伦数字万用表(Agilent 34401A型)观察针刺留针过程中穴位内电阻变化,并对穴位和非穴位的电阻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普通针进行的检测中,无论穴位或穴位旁,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增大的,即R留针后R留针前;应用普通针测得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绝缘针检测的穴位或穴位旁电阻,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减小,即R留针后R留针前;留针前、后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普通针和绝缘针两种探测方法检测的穴位(及穴位旁)内部电阻有显著不同,且R绝缘针R普通针。结论应用两种探针检测穴位内电阻,无论是穴位还是穴位旁,在留针前后都出现电阻显著性变化,提示针刺治疗会改变穴位内电阻;在本次试验中,我们未发现穴位与穴位旁内部电阻的差异性;穴位内电阻值与探测的方式及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风偏瘫患者由于健、患侧的功能差异,可能是研究穴位特异性比较好的研究对象,试验希望通过不同的探针方法检测穴位电阻的变化,以探索穴位的特异性。方法:以普通针灸针和绝缘针灸针作为探针,应用Agilent 34401A 6 1/2 Digit Multimeter数字示波器观察中风偏瘫患者针刺留针过程中穴位内电阻变化。结果:1应用普通针进行的检测中,无论穴位或穴位旁,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增大的;应用普通针测得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绝缘针检测的穴位或穴位旁电阻,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减小;留针前、后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普通针和绝缘针两种探测方法检测的穴位(及穴位旁)内部电阻有显著不同,且R绝缘针>R普通针;而且两种方法引起的穴位内电阻变化趋势和快慢程度都相关极大。结论:穴位电特性变化多端,研究结果受影响极多,不能轻易下结论,不断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是非常必要之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耳廓穴位电阻信息在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应用JXT-2008经穴智能探测分析系统检测30例正常人和30例乳腺癌患者耳廓肿瘤特异区的穴位电阻信息,并计算穴位电阻定量指标。穴位电阻信息的定量指标包括左右耳廓U-I曲线的增程面积S左增、S右增和减程面积S左减、S右减。比较两组人群的穴位电阻定量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耳廓的肿瘤特异区穴位电阻在左右增减程面积上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廓的肿瘤特异区穴位电阻信息,即左右增减程面积在乳腺肿瘤人群中具有显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历史及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e YF  Qi CH  Zhu J 《中国针灸》2010,30(12):1047-1050
摘要:笔者从Pubmed、CNKI、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出,自50年代至今关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文献90篇,密切相关文献47篇。综合各文献研究结论我们看到皮肤低电阻点或高电位点多与传统穴位相符,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均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特性;穴位电学特性随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病证相关经脉的两侧同名穴位的电学特性的可表现为左右失衡现象;穴位电学特性测定仪的电流的种类、强度,电极大小及个数等因素均会影响穴位电阻值的测定结果。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研究目的选用不同的穴位电阻测定仪,严格控制研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穴位电学特性在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反应规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王珂  刘惠芬  周文华 《中国针灸》2008,28(7):509-513
目的:观察"足三里"和"肾俞"穴位埋线对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和行为敏化的效应差异,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位点组、肾俞组、足三里组.除模型组外,其余3组均于注射吗啡10 d前开始行穴位埋线.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每天应用热板试验测定痛阈.并在第1次吗啡注射,以及吗啡停药1 w后再激发进行活动度检测.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显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结果:与非穴位点组相比,"足三里"埋线减缓慢性吗啡处理的痛阁下降和减少大鼠活动度,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减少;肾俞组痛阈和活动度较非穴位点组均未见明显差异,而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穴位埋线于"足三里"可减缓吗啡镇痛耐受,逆转吗啡行为敏化形成,其调节可能与抑制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气虚患者太渊 太溪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穴位功能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对33例气虚患者和77例正常人太渊、太虚穴伏安特性进行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正常人穴位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和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呈非线性特征,且增程曲线与减程曲线不重合。在2-7μA多个扫描电流处气虚患者太渊、太溪两穴电阻与正常人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气虚患者穴位电阻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05)。结论:穴位伏安特性可作为观察气血变化的客观指标。气虚导致的皮肤汗液分泌增多、皮下组织水肿可能是导致气虚患者穴位电阻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穴反应特异性是否与证型相关。方法:对5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辨证后分别探测三阴交穴、悬钟穴和非穴的皮肤温度和电阻并比较。结果:寒湿凝滞证患者各点温差无显著差异;三阴交穴电阻失衡度显著高于悬钟穴。气滞血瘀证患者各点温差和电阻失衡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经穴电阻反应特异性可能与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和冠心病人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究正常人与冠心病人的穴位红外辐射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测量47例正常人和50例冠心病病人的体表几个穴位的红外辐射,并将两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正常人与冠心病人的穴位红外辐射存在着差异.结论: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的确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部的生理信息,为通过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非接触诊断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穴区与非穴区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以探讨腧穴作用特异性的基础.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穴位组(12例)和非穴位组(9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和足三里外侧3~4 mm处,采用捻针手法,分别于针刺前、出针后25 min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析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均能产生广泛的脑功能连接,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小脑悬雍垂、左侧小脑山坡、右侧小脑结节、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等区域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增强,而穴位组双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与后扣带回的脑功能连接强度较非穴位组减弱.结论:穴位和非穴位所引发脑功能连接的脑区大部分相同,但穴位组在脑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上高于非穴位组.  相似文献   

17.
为总结和分析穴位电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收集了1990-2011年的相关穴位电阻检测方面的文献,探讨不同检测类型仪器的优势和不足.穴位电阻的检测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些技术通常用来进行腧穴定位和临床诊断,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电路模型的改进,可连续检测更长时间、介质干扰更少等.但以往研究往往集中在皮肤电阻的检测,由于皮肤电阻并不等于穴位电阻,等效电路的设计不能反映穴位内部细胞、组织和神经的情况,而且检测技术也存在缺陷,主要影响因素如电极极化、接触介质和穴位解剖特点等难以排除,使得穴位电阻不能成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别的有效依据.针对上述穴位电阻研究的技术手段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需要通过修改技术方法、电路模型设计,并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等使研究更加符合生命活体系统的要求,在穴位电阻研究中考虑人体的电感等,在仪器的设计中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实验设计能充分体现穴位内部的电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与皮肤结构差异,并研究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和非穴位给药后的皮肤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疼痛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丑素为评价指标,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04 mol·L-1磷酸水溶液(70∶30,用三乙胺调pH 6.0),检测波长281 nm。采用Franz扩散池离体透皮试验与大鼠在体透皮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与非穴位给药后的皮肤渗透特性。同时,测定给药前后神阙穴与非穴位皮肤电阻,采用冷冻切片法比较药物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情况,并运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 给药24 h后,体内外试验结果均显示,延胡索总碱贴片经神阙穴贴敷时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丑素的累积透过量与滞留量均明显高于非穴位皮肤(P<0.05,P<0.01),神阙穴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低于非穴位皮肤。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均为神阙穴皮肤>非穴位皮肤,表明神阙穴皮肤对于药物的渗透、贮存作用优于非穴位皮肤。结论 延胡索总碱贴片在神阙穴皮肤的24 h累积透过量和滞留量均高于非穴位皮肤,其机制可能与神阙穴皮肤薄、电阻低及毛囊小体数量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龚萍  张明敏  黄光英  王伟 《中医杂志》2011,52(9):760-763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和旁开非穴位对同一条经络上穴位和非穴位的经皮氧分压(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的影响,为循经感传现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次检测:针刺右侧非穴位,观察同侧穴位(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对侧穴位,观察同侧穴位(合谷-曲池组);针刺右侧穴位,观察同侧非穴位(合谷-非曲池组)。记录并比较每组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5min、10min的tcPaO2、tcPaCO2值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各组tcPaO2、tcPaC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5min,合谷-曲池组、合谷-非曲池组tcPaO2、tcPa-CO2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针刺后10min,合谷-曲池组tcPaO2较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升高(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O2值下降并低于针刺5min(P<0.05),但仍高于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P<0.01);合谷-曲池组tcPaCO2升高并与本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及同时间点合谷-非曲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CO2值则较针刺后5min升高(P<0.01)。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可持续升高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而针刺非穴位则对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无影响,提示了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以及解耦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1,UCP-1)在针刺减肥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三月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高脂组(40只)和普食组(即对照组,1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型肥胖动物模型。高脂组中造模成功的2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位组,每组各8只。针刺组取"足三里""天枢"穴,非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旁开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作为针刺点,采用电针干预,5次/周,共8周。测量大鼠体质量,计算BAT的脂体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BAT中PGC-1α和UCP-1蛋白表达。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其余三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且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显著高于非穴位组(P0.05),非穴位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含量升高(P0.05),非穴位组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组该蛋白表达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天枢"穴能有效上调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的表达,提示"足三里"、"天枢"穴与肥胖症关系密切,可能是是电针通过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以减轻体重的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