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已有诸多实验证实针灸足三里穴能够有效地缓解运动疲劳。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及艾灸足三里穴(ST36)对运动疲劳大鼠的运动耐力、骨骼肌微循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及艾灸两种不同疗法缓解运动疲劳作用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动物实验,于2008-06/07在华南师范大学光子中医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24只,体质量220~260 g。 方法:SD大鼠24只,适应性游泳后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及针刺组,每组6只。采用无负重游泳方式建立大鼠运动疲劳模型,艾灸组及针刺组在游泳运动的同时,分别采用毫针及艾灸刺激足三里穴,1次/d,共10 d。末次力竭运动结束后检测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骨骼肌微循环及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 结果:实验第9天,艾灸组大鼠的运动耐力显著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的运动耐力(P < 0.05);实验第11天,艾灸组和针刺组的大鼠的运动耐力均显著高于模型组的大鼠同时间点的运动耐力(P < 0.05),艾灸组和针刺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艾灸组双侧胫骨前肌的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针刺组腹直肌的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艾灸组双侧胫骨前肌线粒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 针刺组双侧胫骨前肌线粒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艾灸组(P < 0.05)。 结论:艾灸足三里穴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增加骨骼肌血流灌注,缓解外周骨骼肌的运动疲劳,提高运动耐力,其效应优于针刺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特色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电脑随机号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8例患者。试验组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如手法复位、内服和外敷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4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骨折愈合的时间和四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和四肢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对四肢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加速伤口消肿和帮助骨折愈合,且治疗后四肢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印堂与准头部位面色的可见反射光谱色度学数据,分析正常人群面色的色度学参数结果特性。方法:于广东省高校学生中筛选了516名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采集印堂与准头部面色的数据,进行CIE XYZ的颜色匹配三刺激值的计算,获得CIE 1964色度坐标、亮度、主波长、色纯度等色度学参数。结果: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数据反演于CIE 1964色度图,正常人群面色于印堂部的色度坐标x10为(0.3455±0.0071)、y10为(0.3483±0.0052);准头部的色度坐标x10为(0.3511±0.0065)、y10为(0.3518±0.0047);正常面色于印堂与准头部的亮度Y值分别为(30.28±4.80)、(29.60±3.80);正常面色于印堂与准头部的主波长值分别为(581.1±3.3)nm、(580.7±2.5)nm;正常面色于印堂与准头部的兴奋纯度值分别为(0.1377±0.0325)、(0.1634±0.0291)。结论: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对色诊资料采集可提供一种标准的测色方法,对正常人群的印堂与准头部面色的色坐标、主波长与色纯度数据的检测与归纳总结,可以为病理性面色的病证诊断提供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体、动态分析穴位埋线后经穴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的规律,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局部刺激效应的时效特点。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获取右侧上巨虚(ST37)埋线前后多个时间点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的微循环血流灌注(PU),比较分析不同穴位之间及同一穴位埋线前后不同时间PU值的差别。结果:①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埋线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从埋线后即刻至第7天,ST37的PU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和ST39(P0.01);非埋线左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埋线穴位ST37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P0.01)。②右侧ST37埋线后不同时间点的PU值明显高于埋线前(P0.01);在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两侧ST37的PU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点,右侧ST37的PU值显著高于左侧(P0.01)。③埋线后即刻至埋线后第6天,ST37右-左PU差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ST39的差值(P0.01)。结论:埋线能引起埋线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持续时间约7d,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从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来分析,埋线疗法对穴位的刺激效应约为7d。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来源176例来自1990年元月~1993年底的门诊病人。诊断标准以王光超主编的皮肤病学为准。临床统计结果1.发病年龄:30岁以下发病最高共80例,占45.45%;31~50岁51例,占28.97%;51~70岁39例,占22.15%;70岁以上6...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冲穴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和外界环境一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体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它发射波长1~30μm的连续红外光谱.红外光子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它能提供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各种生命层次的信息.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在人体脏腑-体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穴位红外辐射应携带着与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7.
2例均系成年男性,年龄分别为38岁,42岁。因长期右手持鼠标上网2个月和7个月,在大小鱼际及腕横纹摩擦处发生融合性红斑,上覆较厚鳞屑,裂隙。鳞屑直接镜检有菌丝及孢子。临床诊断:特殊手癣。经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2次/d,局部外涂盐酸布替奈芬乳膏2次/d,共7天,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分别在经过2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积分出现显著下降(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0.77%,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之俞募或募合配穴均能有效地用于GERD的治疗,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针刺俞募配穴的起效时间快。  相似文献   
9.
10.
我科自1983年开始参加细菌室间质控,10多年来,体会到要做好这一工作,除需备有可靠的培养基、生化反应试剂等外,还与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观察结果的方法与时间、检验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与否有关.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导致鉴定上的错误.现将历年来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及全国分发的室间质控菌株在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判断失误的实验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