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状态下氧氟沙星的药动学及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改变,为临床肝纤维化病人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大鼠复合因素肝纤维化模型,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氧氟沙星iv及po后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氧氟沙星iv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分布半衰期(t1/2α)延长137.8%,分布速率常数(k12)减少68.7%,k21减少53.6%,清除率(CL)降低12.5%;po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曲线下面积(AUC)减少14.7%,吸收半衰期[t1/2(K01)]延长50.4%,消除半衰期[t1/2(K10)]延长41.5%,达峰时间(tmax)延长38.2%,峰浓度(ρmax)降低41.3%。研究进一步发现,肝纤维化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了24.1%。结论肝纤维化时氧氟沙星的吸收、分布及排泄均减慢,生物利用度减少,峰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依托泊苷鼻用黏附微球的性质考察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的黏附性、纤毛毒性及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评价其鼻腔给药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方法采用在体蟾蜍上颚纤毛评价微球的纤毛毒性,用纤毛输送速率考察黏膜黏附性;用HPLC测定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方式家兔体内吸收情况。结果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具有黏附性,无纤毛毒性;鼻腔给药后峰浓度(ρmax)为(85.99±3.52)μg·L-1,达峰时间(tmax)为(60.64±7.66)min。结论壳聚糖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吸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774-1776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芍药单煎液比较,芍药甘草汤的AUC显著增加,ρmax大多极其显著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吸收。结论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消岩汤中的有效成分并分析其在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从而初步探究消岩汤中抗肿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规律。方法 取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ig消岩汤浓缩液,对照组ig单药黄芪(消岩汤中君药)浓缩液;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目内眦取血0.5mL,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测定大鼠体内不同时间点黄芪甲苷、咖啡酸的浓度,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SA2.0软件计算血浆药动学参数。结果 实验组大鼠血浆中黄芪甲苷的消除速率常数(K10)、清除率(CL/F)均小于对照组(P<0.05、0.01),消除半衰期(ttl/2β)、表观分布容积(V/F)、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对照组(P<0.05、0.01、0.001),两组的达峰时间(tmax)相同。实验组大鼠血浆中咖啡酸的CL/F小于对照组(P<0.01),ttl/2β、V/F、AUC、K10、Cmax均大于对照组(P<0.05、0.01、0.001)。结论 消岩汤能够促进其抗肿瘤成分黄芪甲苷、咖啡酸的吸收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家兔口服菊花提取物(CME)及其酸水解产物后,其效应成分(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动力学参数,阐明菊花黄 酮给药形式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单剂量(200mg·k-1)灌胃CME及其酸水解产物,以RP-HPLC测定给药 后不同时间点木犀草素和芹菜素血浆药物浓度。使用3P8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 果 家兔灌胃CME或其酸水解产物,血浆中木犀草素浓度较高,其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血浆中芹菜素浓度在定量限以 下。两种形式给予家兔灌胃后,所得木犀草素药动学参数表明,与CME给药比较,以水解CME给家兔灌胃,木犀草素在其体 内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滞后,最高血药浓度ρmax降低,而平均滞留时间MRT延长。结论 经Microsoft Excel软件统计分析, 以原型CME或水解CME给健康家兔灌胃,即CME中黄酮类化合物以苷或苷元的形式给药,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 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产妇自控镇痛(PCA)前硬膜外注射吗啡(2 mg)在乳汁中的药动学,探讨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的合理哺乳时间。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汁中吗啡浓度,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剖宫产术后硬膜外注射吗啡乳汁中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ρmax)、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是(3.2±1.9)h、(6.18±2.6)mg·L-1、(2.9±1.3)h。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注射吗啡(2 mg)是安全可行的,但产妇宜于给药后24 h哺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中4个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在正常和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参照临床给药剂量给SD大鼠ig白芍总苷后,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建立LC-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5.3药动学软件计算各成分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入血浓度较低,可能大部分迅速代谢为中间产物芍药苷。肝损伤使主要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显著延长(P<0.05、0.0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P<0.05、0.01),清除率(CL/F)显著降低(P<0.05、0.01);没食子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在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苯甲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t1/2和MRT0~∞无显著变化,但肝损伤使其AUC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为进一步探究白芍总苷多成分协同的保肝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该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性阳性对照组、补骨脂水煎液(40 g·kg-1)组(雄性、雌性)、补骨脂-甘草配伍合煎液(40+20 g·kg-1)组(雄性、雌性),每组5只,单次灌胃给药。含补骨脂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补骨脂酚含量,DAS2.0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各组大鼠给药24 h后血中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肾功能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人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雌、雄大鼠单次灌胃补骨脂单煎液,血浆中补骨脂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同,且补骨脂与甘草配伍后,补骨脂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均升高,其中雌性大鼠AUC显著升高;血浆清除率(CL)降低;半衰期(t1/2)缩短,达峰时间(Tmax)延长;雄性大鼠表观分布容积(V)显著降低。各组ALT,AST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补骨脂组及其与甘草配伍组NAG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补骨脂酚在雌、雄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补骨脂与甘草配伍,甘草增加了大鼠对补骨脂酚的吸收和暴露量,延长了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使补骨脂酚消除减慢。提示甘草影响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单次大剂量经口给予补骨脂,可引起大鼠肾损伤,未见明显肝毒性。但长期服用补骨脂或与甘草配伍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乌拉地尔缓释胶囊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乌拉地尔缓释胶囊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乌拉地尔血药浓度的变化。用3P97药动学程序处理试验数据,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体外释放度采用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的转篮法。结果 单剂量试验乌拉地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37±13.77)%;两种制剂乌拉地尔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347.6±493.2),(2458.9±526.5 )ng·h·m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17±0.28),(4.23±0.29)h;峰浓度(cmax)分别为:(325.6±40.3),(322.0±75.5 )ng·mL-1。多剂量试验乌拉地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99±16.24)%;两种制剂乌拉地尔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513.1±1372.7) ,(4549.7±1308.8)ng·h·mL-1;稳态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00± 0.49),(4.08±0.43)h;稳态峰浓度(cmax)分别是 :(544.5±147.1),(565.7±146.8)ng·mL-1;波动度DF分别是(91.22±14.07)%,(84.53±26.10)%。体外12h平均累积释放86.33%和87.35%。结论 对单剂量口服两种制剂后的lnAUC0→∞,lnAUC0→t,lncmax经双单侧t检验,tmax经秩和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表明两者为生物等效制剂,且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的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和低剂量阿司匹林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相互作用。方法采用6只雄性健康犬进行随机交叉试验, 对犬单用卡托普利(30 mg·kg-1)、阿司匹林(1.5 mg·kg-1)及合用两药时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卡托普利及水杨酸浓度,药-时数据应用3P87程序经计算机拟合处理。结果与单用时相比,合用阿司匹林后卡托普利的消除速率常数(Ke)显著增加,消除半衰期(t1/2Ke)明显缩短,但血药浓度峰值(cmax)、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无显著性差异。而阿司匹林单用及联用卡托普利时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卡托普利明显影响卡托普利的有关药动学参数,而阿司匹林本身不受影响,是否诱导卡托普利相关的药酶代谢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卉  单进军  康安  恽菲  陈乐天  张雯  狄留庆 《中草药》2013,44(12):1610-1614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浓度,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并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各肠道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甘草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桂枝汤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甘草苷在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桂枝汤给药浓度的增加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桂枝汤中甘草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肉桂酸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吸收均较好。结论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中不同成分的吸收具有一定差异,除甘草苷在结肠部位为主动吸收外,所有被测成分在不同肠道均为被动吸收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同时测定仙龙解毒饮中甘草苷、甘草次酸及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75μm×85 cm,有效长度78.5 cm),以50 mmol/L硼砂-乙腈(95∶5)为运行缓冲液,调节缓冲液pH值为8.50,进样条件30 kPa×10 s,毛细管柱温25℃,运行电压22 kV,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在30 min内分离,分别在12~120、15~150、8~16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0%、98.51%、98.40%,RSD分别为2.49%、2.79%、0.40%。结论本文所建立方法准确、稳定、可靠,为仙龙解毒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独活寄生丸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蓝煜 《中成药》1994,16(9):12-1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独活寄生丸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准确,快速,可靠,能起到控制独活寄生丸质量的作用,同时也适合于含有芍药及甘草的制剂中芍药甙和甘草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liver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UGTs) by glycyrrhizic acid and glycyrrhetinic acid, which are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s isolated from lico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lycyrrhetinic acid exhibited stronger inhibition towards all the tested UGT isoforms, indicating that the deglycosylation proces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ibitory potential towards UGT isoforms. Furthermore, the inhibition kinetic type and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inhibition of glycyrrhetinic acid towards UGT1A3 and UGT2B7. Data fitting using Dixon and Lineweaver‐Burk plo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hibition of UGT1A3 and UGT2B7 by glycyrrhetinic acid was best fit to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type,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plot using the slopes from Lineweaver‐Burk plots versus glycyrrhetinic acid concentrations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inhibition kinetic parameters (Ki), and the values were calculated to be 0.2 and 1.7 μM for UGT1A3 and UGT2B7, respectively. All these results remind us the possibility of UGT inhibition‐based herb–drug interaction. However, the explanation of these in vitro parameters should be paid more caution due to complicated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obe substrate‐dependent UGT inhibition behaviou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undance of herbs' ingredient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pharmacokinetic factor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煎煮方法的差异,为其复方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古代《伤寒论》和现代《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记载的煎煮方法,分别进行芍药甘草汤复方煎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干膏率、指纹图谱,以及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古代煎煮方法和现代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进行分析。结果:2种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指纹图谱色谱峰数目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匹配出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异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10个已知峰。2种煎液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小,提示2种煎煮方法对多数成分的提取效率基本一致。按现代方法煎煮的煎液中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干膏率也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结论:芍药甘草汤的煎煮方法对其干膏率和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对指纹图谱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王若宁  柳雨影  陈健  王洪兰  李俊松 《中草药》2019,50(23):5876-5886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能。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黄酮、多糖等。其中,皂苷类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不仅对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抑制作用,还能与化疗药物联用增加药效,同时可被开发用作药物递送的载体材料以解决药物低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等问题。研究发现,甘草酸、甘草次酸的增溶作用可能与其两亲性结构有关,有望进一步探索它们作为药物跨膜运输载体的特性。基于甘草的抗肿瘤机制,系统地对甘草酸、甘草次酸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开发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药物递送系统辅料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验利用LC-MS/MS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方法测定大鼠口服甘草次酸后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和血清中6种金属元素钙(Ca),铜(Cu),铁(Fe),钾(K),镁(Mg),钠(Na)浓度,并分析甘草次酸对血清中6种元素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大鼠口服甘草次酸后血清中Na,Cu元素浓度与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变化趋势相同。血药浓度在给药后2 h达峰值,血清中Na,Cu元素在给药后4 h浓度有显著增加(P<0.05)。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血清中Na,Cu元素浓度升高,当给药剂量为400,200 mg.kg-1时Na,Cu元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升高(P<0.05),对其他元素浓度则无显著性影响。本实验研究探讨了口服甘草次酸引起大鼠血清中6种金属元素的变化,为甘草次酸在临床中使用的副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散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并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分别在0.00225~0.01125μg(r=0.999 7)、0.00390~0.00195μg(r=0.9997)、0.00198~0.00099μg(r=0.999 5)、0.00262~0.00131μg(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2%(RSD=1.02%)、98.45%(RSD=1.52%)、97.74%(RSD=1.63%)、98.34%(RSD=1.7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四逆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二母宁嗽丸中栀子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铵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μm),以甲醇(A)-0.05%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栀子苷、甘草苷、甘草酸铵、甘草次酸检测波长为237 nm,黄芩苷、橙皮苷检测波长为280 nm,五味子醇甲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35℃,进样量2μl。结果栀子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铵和五味子醇甲分别在10.294~205.888、4.552~91.036、6.212~124.248、8.974~179.484、2.629~52.580、5.371~107.416、8.905~178.104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6~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7%、99.04%、100.76%、98.27%、100.50%、98.79%、99.37%(RSD<2.0%,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2.0%(n=6)。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准确,可用于二母宁嗽丸中上述7个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