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DSS诱导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称小鼠体质量,量取结肠长度,制备结肠病理切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的水平,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结肠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的含量,基于16S rR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小鼠粪便菌群的构成及丰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表现为体质量下降,脾脏肿大,结肠长度缩短(P < 0.05~0.01),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水平升高(P < 0.01),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含量下降(P < 0.01),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发生变化。清肠化湿方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脾脏肿大减轻,结肠长度增加,肠道病理损伤改善,结肠组织IL-6和TNF-α水平降低,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失衡的肠道菌群被调节趋向正常组水平。结论   清肠化湿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内丁酸和异丁酸含量、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厚朴总酚固体分散体不同制备方法之间的差异。分别使用热熔挤出法、溶剂蒸发法、熔融冷却法制备厚朴总酚Plastone S-630及HPC 2种辅料固体分散体。采用DSC,X-射线衍射评价所制备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分散状态;通过FT-IR分析药物与辅料之间可能存在的连接方式;最后通过加速稳定性-溶出试验比较3种工艺的稳定性差异。DSC及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3种工艺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能以无定形态存在;FT-IR结果也无法区别3种工艺间的差异;加速稳定性-溶出试验表明HPC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稳定性明显优于Plastone S-630,同种辅料间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稳定性要好于其他2种工艺。  相似文献   
3.
钱文娟  杨瑞  谢彤  姚卫峰  康安  狄留庆  单进军 《中草药》2018,49(10):2258-2264
目的筛选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肺组织中疾病相关差异性代谢物,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肺炎小鼠代谢物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蒲地蓝组和利巴韦林组(n=10),以H1N1病毒尿囊液滴鼻造模。蒲地蓝组和利巴韦林组小鼠每日ig给药1次,连续用药6 d,末次给药后2 h处死并收集肺组织样本。采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肺组织样本中代谢物的变化,综合P0.05、VIP1.0、Fold Change1.5条件筛选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疾病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初步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结果 H1N1病毒感染导致小鼠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肺炎,多种代谢物代谢紊乱,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及利巴韦林均能改善肺炎症状,并对多种代谢物起到回调作用。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内14个代谢物及12条相关代谢通路发挥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热、咳嗽伴气短1周"入院.1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3℃,咳嗽、咳黄痰、活动时气短伴夜间不能平卧,无双下肢水肿和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 患者男,58岁.2006年6月起患者自觉活动时气短,偶伴胸骨后针刺样疼痛.20cr7年12月体检心电图示"心肌梗死"样表现,心脏彩超示心肌肥厚(左室壁13~15 mm).2009年4月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无其他伴随症状.心电图示Ⅱ、Ⅲ、aVF和V_(1-4)导联呈QS型(图1),心肌酶正常.  相似文献   
7.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消融治疗。方法:1998年1月至今,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心房颤动(房颤)而接受射频治疗共21例,其中3例源于上腔静脉,分别为1例房速,2例房颤伴房速,结果:3例患者房速时心电图的特点是PaVL呈负向,PI为正向,伴发房颤的患者,房速时频率快,临床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的常规标测心内激动顺序为:高位右房→希氏束→冠状窦远端→冠状窦近端。1例房速采用最早激动点标测消融成功,2例房速伴房颤分别采用解剖隔离上腔静脉和电隔离上腔静脉消融成功,分别随访31,10,2.5个月无复发。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射频消融可望获得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8岁,因"反复心悸1年"入院。心悸发作时ECG示室性心动过速。否认家族猝死史。体格检查未见异常。ECG可见V2导联延迟向上的S波,心脏彩超示右室流出道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壁内脂肪信号影,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由于经济原因,未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口服胺碘酮治疗。随访半年,未再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脉搏波流速(PWV)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同时测定脉搏波流速(PWV).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51例,其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68例,2支病变组51例,3支病变组3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对照组87例.研究对象4个组的PWV分别为(11.66±2.14)mm/ms、(12.38±2.01)mm/ms、(12.59±2.24)mm/ms和(9.83 0.99)m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脉压高低、收缩压值、舒张压值、年龄大小、有否糖尿病病史、有否高血压病史、血脂是否异常、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与PWV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心病多支病变、脉压高、年龄大、有糖尿病史为PWV增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PWV越大.多支病变、年龄大、脉压高和糖尿病是PWV增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性,54岁。因心慌、咳嗽20 d,憋气10 d于2006年2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 d受凉后出现干咳,伴间断心慌,无咳痰及发热,凌晨时明显,每天发作3~4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缓解,偶有胸闷,无头晕、黑矇,无明显胸背痛。2周前症状加重,轻微活动即感气短。外院诊断"快速心房颤动(房颤),心率约175次/min",予静脉推注毛花苷C0.4 mg,及地高辛0.25 mg,1次/d口服,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