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鼻内针刺对变应性鼻炎兔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针刺对变应性鼻炎(AR)新西兰兔鼻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蛋白表达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鼻内针刺治疗AR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鼻内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及鼻黏膜刺激法建立AR新西兰兔模型。鼻内针刺组针刺两侧鼻腔"内迎香"穴(下鼻甲前端附着区距鼻阈1 cm处),非经非穴组浅刺面部两颊外缘处(非穴位浅刺),两组均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共7次。干预前后观察各组新西兰兔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SP、VIP、NPY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E、IL-4、IFN-γ含量。结果:治疗前后,模型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比较,鼻内针刺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新西兰兔鼻黏膜SP、VIP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NPY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鼻内针刺组鼻黏膜SP、VIP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P<0.01),NPY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模型组血清IgE、IL-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IFN-γ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鼻内针刺组血清IgE、IL-4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IFN-γ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P<0.01)。鼻黏膜SP、VIP积分吸光度值与血清IgE、IL-4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FN-γ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鼻内针刺治疗可明显降低鼻黏膜感觉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升交感神经兴奋性,并以相应神经肽为介质,通过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免疫应答,进而改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缓解鼻部症状。  相似文献   
3.
巩政  王旗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2701-2705
黄素单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是一种重要的肝微粒体酶。多项研究表明,FMO3基因存在多态性,并且这种多态性具有广泛性,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中,既存在于同一种族内也存在于不同种族间。尚有研究表明FMO3基因表达的FMO3酶在某些含氮和含硫的药物代谢和毒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作者对FMO3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与毒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通过鼻内针刺明确鼻黏膜的病理学变化并通过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P物质(SP)轴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可能的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凝胶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25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假针刺组、针刺外迎香组和鼻内针刺组,每组各5只。观察鼻内针刺对动物行为学、鼻黏膜病理学及动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IgE含量影响,采用HE染色法明确鼻黏膜EOS的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鼻黏膜及TRPV1及SP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结果 行为学评分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假针刺组行为学计分下降不明显,针刺外迎香组和鼻内针刺组行为学计分有下降趋势,鼻内针刺组下降程度更显著。血常规中EOS计数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EOS计数稍增多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鼻内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EOS计数有减少趋势,差别也无显著性(P>0.05)。ELISA法检测IgE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IgE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假针刺组血清中IgE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针刺外迎香组和鼻内针刺组血清IgE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但鼻内针刺组血清IgE含量较针刺外迎香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假针刺组EOS浸润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鼻内针刺组和外迎香组EOS浸润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假针刺组鼻黏膜TRPV1及SP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鼻内针刺组和外迎香组TRPV1、SP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内针刺可以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的趋化及血清中IgE含量来缓解变应性鼻炎模型的鼻部症状。  相似文献   
6.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性阳性对照组、补骨脂水煎液(40 g·kg-1)组(雄性、雌性)、补骨脂-甘草配伍合煎液(40+20 g·kg-1)组(雄性、雌性),每组5只,单次灌胃给药。含补骨脂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补骨脂酚含量,DAS2.0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各组大鼠给药24 h后血中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肾功能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人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雌、雄大鼠单次灌胃补骨脂单煎液,血浆中补骨脂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同,且补骨脂与甘草配伍后,补骨脂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均升高,其中雌性大鼠AUC显著升高;血浆清除率(CL)降低;半衰期(t1/2)缩短,达峰时间(Tmax)延长;雄性大鼠表观分布容积(V)显著降低。各组ALT,AST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补骨脂组及其与甘草配伍组NAG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补骨脂酚在雌、雄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补骨脂与甘草配伍,甘草增加了大鼠对补骨脂酚的吸收和暴露量,延长了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使补骨脂酚消除减慢。提示甘草影响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单次大剂量经口给予补骨脂,可引起大鼠肾损伤,未见明显肝毒性。但长期服用补骨脂或与甘草配伍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通道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可以被辣椒素、高温等多种刺激因素激活,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最新研究证实,TRPV1离子通道是神经 免疫调控网络机制的核心要素,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TRPV1经神经 免疫调控网络调节神经肽,进而影响鼻部症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期望为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的处方组成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甘露醇、人血白蛋白;具有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200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中,将rhGM-CSF的鉴别试验方法修改为免疫印迹法或免疫班点法,并在附录中明确规定了检测方法。这两种检测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学原理进行分析,由于实验检测中,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成分复杂的人血白蛋白,而免疫斑点法却未能有效地分离出人血白蛋白,至使影响整个酶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鼻内针刺联合自拟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患者60例,采用鼻内镜引导下针刺双侧鼻腔内迎香穴和鼻丘穴,隔日1次;同时口服益气解敏汤,每日1剂,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炎主要症状评分(TNSS)、一般活动的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鼻腔体征评分、鼻腔分泌物嗜酸细胞(EOS)计数临床指标评价。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VAS、TNSS、RQLQ、鼻腔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鼻腔分泌物EOS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针刺联合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疗效显著,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补充或替代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61例中重度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针刺组采用鼻内针刺治疗(经鼻内镜针刺双侧鼻腔内迎香穴),留针20 min,隔天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及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针刺组患者血清IgE含量及鼻腔分泌物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和RQLQ总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患者血清IgE及鼻腔分泌物SP、VI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鼻腔分泌物NPY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及VAS、RQLQ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认为鼻内针刺疼痛程度较轻,可以耐受;且患者出血量不多,易止,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鼻内针刺可明显改善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的鼻部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鼻黏膜神经功能,并以神经肽为介质,经神经—免疫网络通调节免疫应答,从而降低神经源性炎症程度以有效改善AR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