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自己的思路,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小娜  张兰桐  殷玮 《中草药》2006,37(6):801-8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尤其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作者对近5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体内代谢-药效学相关性分析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通过阐明药效与体内药物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关系,以姜黄胶囊为例,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希望能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扩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方面应用众多。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在理气药中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对于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提高中药质量标准具有关键的作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药物化学、谱效相关和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等方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借鉴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了透血脑屏障药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在单味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并对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的研究前景和科研价值进行了展望,认为“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中医方剂的现代化研究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0,他引:51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药血清化学在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血清化学是在传统的口服给药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口服后只有移行入血的成分才可能发挥药效的思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提取、分析技术,对药物口服吸收后含药血清中的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可直接筛选和判断出中药及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据此较快速地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辅助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和意义,对中药新药的研发起到加速和推动作用。文中作者总结了一些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相似文献   

11.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克  王曙东  宋炳生 《中草药》2002,33(11):961-963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探讨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促进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平肝息风药的功用平肝息风药——主入肝经,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证。  相似文献   

13.
1收涩药的功用 收涩药味多酸涩,以收敛固涩为主,主治正虚不固,滑脱不禁的病证(见图1).  相似文献   

14.
刘杨  陈凤彩  杨长福  林昶 《中草药》2015,46(22):3427-3433
组织蛋白酶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种类和功能多样,其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双重作用,其适度表达可促进组织或细胞的活化、增殖与代谢,对人体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度表达又成为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成为某种消极因素。中药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源广泛且副作用低,对组织蛋白酶的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目前,中药对于组织蛋白酶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缓慢。综述近年来国外关于组织蛋白酶的部分研究理论和国内关于中药在组织蛋白酶方面的研究内容,为中药干预治疗对组织蛋白酶诱发相关疾病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资源。如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数智中药”这一概念,并以中医药多维信息数智化作为实现数智中药的基础与技术手段,围绕组方配伍数智化、物质基础数智化、量时毒效数智化、生产质控数智化和消费认知数智化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论述。以期在未来打造用药精准、配伍合理、生产精智、质量可控、临床精准、疗效确切的创新中药产品,为维护人民健康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用中医药调理亚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开全 《光明中医》2005,20(5):22-22
亚健康就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各种仪器或生化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但患者又频繁出现躯体或精神上各种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出现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四大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生理表现为疲劳乏力,气短盗汗,食欲不振,腰酸腿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冷或麻木,易感冒等。中医认为,亚健康的发病多因七情内伤,加之劳累、饮食、生活不节等导致…  相似文献   

17.
章德林  汤丹丰  郑琴  杨明  刘丹  唐宇 《中草药》2015,46(24):3771-3778
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副作用严重困扰着医药学界,单靠化学药治疗已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在现代预防和控制细菌性感染疾病中,中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药药源广泛,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具有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较少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近15年的文献和临床试验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中西医对感染的认识和治疗方案以及中药抗感染作用的研究现状,对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研究进行分析,为抗感染中药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孝 《中草药》2017,48(18):3669-3676
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我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确定影响中药质量的标志物,并综合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确定并控制影响产品质量所有因素。特别是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控制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是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以期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药在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天然药物筛选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和微卫星DNA等生物技术进行中药材的甄别和品种选育,利用遗传转化、组织和细胞培养进行药材资源的保护和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大规模发酵生产。蛋白质组、生物芯片等高通量技术可应用于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从蛋白质图谱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中寻找中药作用的靶点和途径。把机制研究成果应用于新药研发和中药的二次开发,将极大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论中药产业链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剑  杨明  何倩灵  刘泽玉  苏柘童  陈世彬 《中草药》2010,41(8):1230-1233,1365
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民族特征的产业,根据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将有利于中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产业链的概念,结合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对目前中药产业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中药产业链的结构进行了描述;在仔细分析当前中药产业链的特点后,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的中药产业链,优化中药产业链,顺应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和谐的中药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当前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路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