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应关注证候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伟  谢雁鸣  王永炎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1):1498-1500
上市药再评价是对药品上市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是医药行政管理监督、建立并健全药品上市后淘汰机制、规范并合理使用药物等决策制定的依据.中药上市后在注重安全性再评价同时,仍需重点评价其适应证候、剂量及疗程等,其中的证候再评价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和特色内容,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作者围绕中药上市后证候再评价的必要性、研究思路做一简要阐述,以明确中药上市后证候再评价的目标、方法和依据等关键问题,为中药上市后证候再评价研究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关键问题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谢雁鸣  田峰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1):1494-1497
由于中药上市前研究目的比较单纯、试验人群范围较窄、临床试验病例数有限、用药条件控制较严格、用药时间较短等,很难得出药品全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这不利于药品上市后的合理安全应用.安全性再评价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首要环节,包括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监测和评估3方面,必须采取严格的规范措施.有效性再评价仍然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临床适应病证、剂量和疗程的再评价,这是保证用药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要关注中药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再评价,以及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开展再评价研究.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和健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相似文献   

3.
虽然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是评价未上市新药疗效的"金标准",但在解决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评价问题上存在不足。在广大人群中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试验时间较长,观察指标全面,可以较真实地收集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信息,从而为评价药品的受益-风险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基于RWS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可能延长药品的市场生命,也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RWS是开展上市后中药临床再评价研究的一种新理念,必将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4.
欧盟人用医药产品药物警戒体系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峰  谢雁鸣 《中成药》2010,32(12):2154-2157
《欧盟药品管理法》是欧盟国家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其第9卷A部分《人用医药产品药物警戒指南》是针对人用医药产品药物警戒的指南,规定了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相关机构组织及其职责、工作机制和技术要求等内容,是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在药品上市后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其核心原则和工作机制为我们开展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和参考,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本身的特点,客观、公正、有序地开展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及Ⅳ期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鉴于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获得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局限性,开展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该文讨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与Ⅳ期临床试验的共同点与区别;根据国内外相关法规,结合专家建议,提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建议;讨论Ⅳ期临床试验在适应证范围、设计方法、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流程与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峘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48-2850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是通过全面获取、分析药物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基于文献证据的综合评估,是循证药物评价的一部分.文献评价在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处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通过文献评价,可以全面掌握上市药物的文献信息、把握中药品种二次开发的朝向、进一步明确临床适应症、完善药品说明书等.该文论述了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主要步骤与重点.强调安全性文献评价应重视全面收集药品的安全性信息;有效性评价应注重中药在改善证候、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特色优势;经济学文献评价应注意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可靠性、灵敏度与外推性.  相似文献   

7.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是药品评价的重要阶段,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在研究和收集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下的长期/广泛人群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某些中药进行有效性再评价,确证上市后中药的有效性,但目前关于有效性再评价的相关临床试验技术规范缺如。该文围绕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的伦理学保护、研究计划制定、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临床药理机制研究方法和中医理论升华方法等方面,撰写了初步技术规范。目的是为中药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工作提供一般性的方法学指导,使中药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过程及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付莹坤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904-290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关注,部分中药品种已经或即将开展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研究.为保证再评价结果起着一定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达到预期把握度,样本量确定在临床试验设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今还未有针对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样本含量计算的系统方法,该文根据临床研究样本量确定的基本方法结合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特点,分别探讨了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再评价中样本量的确定方法,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样本含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研究结果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保障.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要求针对已上市药品的疗效、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和有效剂量等采用扩大化的临床试验进行考察,即要求在更大样本量、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对药物进行再评价,上述情况增加了临床实施质量控制的难度.该研究结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感冒的上市后再评价”临床实施质量控制经验,以提高临床实施质量控制效率为目标,基于整体观角度综合研究目的、方案设计、临床实施过程,分析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特点和质量控制风险,针对质量影响因素设计质量控制内容、明确重点核查内容、总结临床实施质量控制注意事项.期望本研究为开展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单位和质量控制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推动中药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积极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相关工作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技术规范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后,现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为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监测研究真实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客观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规范围绕中药上市后监测的关键环节进行阐述,目的是对大样本、观察性医院集中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对"过敏反应的发生特征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及有效性再评价临床试验设计要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雁鸣  魏戌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68-2770
基于药物流行病学的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是研究和收集在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下的长期/广泛人群的安全性,由于中药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某些中成药进行有效性再评价,确证上市后中药的有效性.在进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临床试验之前应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在病证结合的评价模式下选择适宜的设计类型.研究人群纳入比上市前临床试验更为宽泛,可以包含特殊人群等的药物监测,样本含量要符合统计学要求.常用的设计方法有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实用性随机对照.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理论研究问题瞻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中药配伍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配伍应是指有规律、有制度的配合、搭配。规律、制度即配伍理论。对中药配伍理论完成体系、全面的科学探索,应是迎接新世纪中药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包括: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分类、引申,中药配伍的药效学、药剂学、化学效果的现代科学研究。最后,提出关于中药配伍理论研究组织与分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0期临床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过敏反应是不良反应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含有毒药材的中成药、有安全问题的中药注射剂需要开展0期临床试验,0期临床试验使用“微剂量”研究周期内收集必要的药物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数据,微剂量可以反映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情况.0期临床试验为上市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否进行0期临床试验,应依据品种是否有安全性问题而定,中药注射剂初始剂量以及样本含量的确定是研究设计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市后评价是对药品临床应用的风险、效益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的过程,科学系统的上市后评价结果,既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也是监管部门制订风险管理措施的可靠依据。随着人民群众治疗及预防疾病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早期发现中药安全风险信号,有针对性的开展中药上市后评价研究,及时控制风险,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炎症状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发病率高,其现代医学的机制研究较少,治疗方法有限。中医学基于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从健脾益肾、益气活血、利湿化浊、通腑排毒等角度论治,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的表观遗传学与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基于表观遗传学的MHD微炎症状态中医证型研究能为中医学提供微观辨证基础,也能为方剂准确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方药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方向。基于表观遗传学挖掘MHD微炎症状态患者的免疫细胞活化及功能失衡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医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戌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48-2751
不良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点,目前文献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尚未明确,发生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合格药品和正常用法用量是不良反应判断的前提条件。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史是常见的影响因素,而溶媒种类、药物浓度、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速度、与临床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是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需结合临床前研究、临床表现、药物流行病学试验结果来判断。为正确判断与研究不良反应,提出应明确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反应影响因素,完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推进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17.
皮试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戌  谢雁鸣  王永炎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77-2879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以速发Ⅰ型变态反应最为严重,需要进行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皮试以筛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不仅能够早期发现中药注射剂在人群中的致敏情况,而且是了解过敏发生机制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皮试主要适用于常发生Ⅰ型变态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研究人群选择健康志愿者和药品说明书中所规定的适应症患者,皮试方法可采用皮内注射法与点刺法.皮试液浓度的不同可能会影响皮试阳性率,中药注射剂皮试液配制主要参考青霉素皮试液制备方法,可设置不同剂量的中药注射剂皮试液、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盐酸组胺进行对照.根据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皮试观测时应密切关注30 min内的情况,观测指标应围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目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规范、系统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欢  高胜美  王跃飞  杨静  柴欣 《中草药》2021,52(8):2473-2479
中药曲剂起源甚早,由中药材经微生物发酵而成,是中药中极具特色的一类药用形式。曲剂发酵是微生物-酶-化学成分-药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经发酵后可缓和药性、增强或改变药效、降低毒性,扩大了曲剂的临床用药范围。由于曲剂发酵过程复杂难以控制、物质基础未阐明和发酵机制不明确等因素,导致曲剂质量标准缺乏科学性,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曲剂制备工艺、发酵过程中物质及功能变化、发酵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曲剂制备工艺,阐明其发酵机制,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曲剂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