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优化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5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头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先头针后进行运动疗法和先运动疗法后进行头针疗法。治疗4周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以及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3,组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且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以及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愈显率均高于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更有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电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电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0%和94.0%,对照组分别为58.0%和90.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患侧SEP的N20波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患侧SEP的N20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电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及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经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后患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33例,17例为治疗组;1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肢SEP的变化.结果:脑卒中治疗组患侧SEP N20、P40在治疗后波幅增高,N20潜伏期治疗后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患者患肢SEP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疗法间干预次序组合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分为先电针患侧曲池合谷、后Bobath握手上举运动组,先Bobath握手上举运动、后电针患侧曲池合谷组,记录并比较患侧半球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单纯电针或运动都能提升患侧SEP波幅,与针刺或运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二者之间的升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先针刺后运动组或先运动后针刺组不仅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两组间的波幅差值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电针及运动疗法均可即刻改善患侧SEP,但电针及运动疗法二者不同干预次序的组合对患侧SEP的影响不同,以先针刺后运动组合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改善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3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针刺治疗过程中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脑卒中治疗组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在治疗后波幅增高,其潜伏期和对熙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观察毫火针对中风患者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32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患者患肢SEP N9、N20、P40的数值。结果 32例中风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和N2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20的波幅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患侧下肢SEP P40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SEP P4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临床有效率达90.6%。结论毫火针可缩短SEP N9、N20及P40的潜伏期,提高SEP N20的波幅,提示毫火针对中风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电针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与运动疗法组合应用时不同干预次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A组)与先运动后电针治疗组(B组),记录并比较1个疗程(2周)前后患侧Fugl-Meyer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1.760±4.438、76.640±3.621,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6.520±2.413、62.360±3.700;B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2.480±5.903、65.640±5.212,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8.000±3.383、54.480±5.2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A组差值均优于B组(均P<0.05)。A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EP波幅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运动疗法以任何次序组合均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但以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接受先头针留针后运动疗法治疗,B组接受先运动疗法后采用头针治疗,C组采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正中神经N20峰潜伏期、N20-P25波峰振幅、胫神经P40峰潜伏期、P40-N50波峰振幅及日常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C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任务导向型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测法(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两组治疗后FMA、BI、MMSE、SS-QO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I、MMSE、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均较同组治疗前增高,潜伏期缩短(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与潜伏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软瘫期患者的SEP、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的探讨头针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动组(头针+运动想象疗法+运动疗法)和运动组(运动疗法),每组各45例。治疗前和治疗28天时,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并采用F-Meyer量表(FMA)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使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FMA、AROM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治疗后针动组各项评分均优于运动组(P〈0.05);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Fla(6-Keto—PGFla,6-K—P)的含量,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XB2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配合头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促进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子改良头皮针结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予针刺疗法。2组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通用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FMA及MBI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偏瘫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药结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对15例脑瘫患儿(双瘫11例,偏瘫4例)予以头针治疗,留针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训练,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比较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速、步频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动相亦有改善性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撑相下降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可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症状,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其站和走)及痉挛步态,增强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与 BI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3%,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中医针刺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陕西头针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陕西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陕西头针对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F波(F-wave)检测,观察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波潜伏期和时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头针配合面肌训练可缩短顽固性面瘫患者F波潜伏期,延长F波时程,促进运动神经纤维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特殊针刺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星期.治疗前后运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延迟故事回忆(Delayed Story Recall,DSR)、功能活动问卷(FAQ)进行测评,对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评分与自身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采用的特殊针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性瘫痪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功能训练,针灸治疗采用头针加体针,对照组行单纯功能训练。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运动功能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25);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别为36.86±7.45、65.91±1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后评分差值29.05±5.32明显高于对照组14.27±3.61(P〈0.01)。结论: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