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超声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珠军  朱文玲  黄超联  曾勇  韩丁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03-305,T00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研究病人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脉内的粥样斑块和血管壁的变化,进一步明确PTCA的机制。方法择期行PTCA的病人50例,共68支血管于球囊扩张前后行冠脉内超声(ICUS)检查。记录病变部位粥样斑块的特性,最小管腔面积,弹力内膜面积和斑块面积。结果PTCA球囊扩张前后病变部位的内弹力膜面积(IELA)分别为(6.67±1.45)mm2和(8.14±1.13)mm2,术后有明显的扩大(P<0.05)。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各组PTCA手术前后IELA之差(ΔIELA)分别为1.84,1.52,0.40,1.23mm2,钙化斑块球囊扩张前后内弹力膜面积无明显扩大,P<0.05。斑块的撕裂程度及管壁变化根据Honye分类法记录A型10例,B型20例,C型16例,D型12例,E1型5例,E2型5例。68个病变中有58个(85%)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撕裂。12个D型撕裂中有11个是钙化的斑块,1个是混合斑块。结论粥样斑块的撕裂和管壁的牵伸在冠脉球囊扩张术的管腔增大方面同时起关键作用,较硬的斑块如钙化的斑块球囊扩张时易出现大的夹层,而血管牵伸的程度较差,用旋磨或旋切的方法处理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两项多中心研究——冠脉成形术对斑块切除术试验(CAVEAT)和加拿大冠脉斑块切除术试验(CCAT)比较定向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DCA)和传统冠脉成形术(PTCA)的手术即期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结果。CAVEAT治疗1020例,DCA512例,PTCA500例,病变累及任何冠脉支段;其中前降支近端病变组DCA288例,PTCA267例。CCAT治疗274例,DCAl38例和PTCAl36例,病灶均位于距前降支近端离开口>5mm的部位。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DCA成功(残余狭窄<50%)率明显优于PTCA(CAVEAT89%对80%,P<0.001;CCAT98%对91%,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冠脉内超声检出介入性治疗前造影正常者左主干病变及其程度和组成,同时对造影示左主干轻度狭窄者比较冠脉内造影和定量造影。方法 57±9岁的38(男26、女12)例病人均作单支冠脉介入性治疗(左前降支31例,回旋支7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28例,定向冠脉斑块切除术8例,球囊扩张加支架固定2例。介入性治疗前左主支造影,至少要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导丝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有32例病人,39支病变冠脉,46处病变,使用双导丝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观察扩张效果,并植入41个支架。结果全部取得成功,术后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从术前的88.0±9.0%减轻至术后的7.1±2.2%,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导丝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定向冠脉内粥样斑块切除术是一项新的经皮冠脉腔内治疗方法,通过切除和清除腔内组织以治疗冠脉阻塞性病变。作者在382例患者中切除447个病变,操作成功的标准为管腔狭窄程度减少≥20%且残余狭窄<50%。89.5%的病变术后达到这个标准,狭窄程度从75.9±13.3%降至14.5±22.1%(P<0.001)。并发症包括,操作时冠脉闭塞2.4%;操作后冠脉闭塞1.3%;新的损伤0.5%;导引管引起的非阻塞性内膜夹层分离0.3%;穿孔0.8%;远端栓塞2.1%;Q 波型心梗0.8%以及非 Q 波型心梗4.2%。由于上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內科系统治疗2~3周仍不能缓解者,可采用介入性治疗。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性治疗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脉激光成形术(CLA)、冠脉内斑块旋切术等。一、PTCA 本术通过球囊的机械性挤压作用,使粥样硬化斑块压缩、挤碎,冠脉内膜和中层撕裂,冠脉管壁组织伸展延长,血管腔扩大,血流恢复,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从尸解病例发现,血管控扩大是由于斑块破裂,而不是压缩所致。动物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7例冠心病病人行切割球囊扩张手术并随访3~6个月。结果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47例病变血管,全部成功。切割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程度(20±17)%,术终残余狭窄程度(17±12)%。1例扩张后出现明显撕裂需要安放支架。无急性闭塞而需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期间无发生心脏事件。结论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疗效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参照病人临床表现对于狭窄较重(造影直径狭窄率〉70%),或造影中等程度狭窄(直径狭窄率介于50%~70%),但OCT狭窄相对较重(OCT管腔面积狭窄率〉60%)并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结果与冠脉造影相比,血管内OCT能直观、清晰、实时地显示病变冠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微观组织结构、斑块组成性质及支架植入后靶病变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结论OC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易行,能够精确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清晰观测管腔微观结构特征,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老年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单支或双支冠脉阻塞性病变的病人接受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 TCA)后3年的疗效,并与冠脉旁路移植术(O ABG)的疗效作一比较。 Newark Betll Isreal医疗中心从1984年起,配对选择250例病人。125例接受PTCA治疗,另1巧接受CABG治疗。两组各有单支病变者87例气70形),各有双支病变者38例(30那)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术(CABG)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支冠脉病变。但是将两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直接进行比较的资料还很少。作者调查了152例接受PTCA和134例接受CABG治疗的多支冠脉病变的病人,以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有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病人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一种使血管再通畅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用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但是,约20%选作血管成形术的病人,因冠状动脉阻塞严重而致球囊导管不能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部,或者由于病变部的僵硬而不能扩张。激光幅照可有效地汽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所以本文研究用激光辅佐以增进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价值。方法:11段尸体心脏的冠状动脉,均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平均阻塞80%),其中3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 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老年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71例、冠脉多支病变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不同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年内不良预后情况。结果 冠脉多支病变组中不稳定型斑块率(64.52%)显著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32.39%,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52.11%,中度狭窄占28.17%,重度狭窄占19.72%;冠脉多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19.35%,中度狭窄占51.61%,重度狭窄占29.03%;两组差异显著(Z=9.683,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不稳定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短暂...  相似文献   

14.
4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TCBA)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共有44例病人应用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uttingballoonangioplasty,PTCBA),观察了44例病人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及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44例病人中不稳定心绞痛和劳累型心绞痛占81.8%(36/44),切割球囊技术应用于支架术前预扩张占25%(13/52)、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占总例数的46.1%(24/52).前降支开口病变占前降支病变的40.6%(13/32).病变类型以B1、B2型病变为主.PTCBA术失败合并传统球囊和支架术的病例4例(4处病变),原因为切割球囊术后内膜撕裂1例、残余狭窄>30%的1例及切割球囊未通过病变的2例.2例球囊未通过的病变分别合并中度钙化、严重扭曲.总手术成功率达100%,切割技术手术成功率达90.1%(4/44),无围术期死亡、急性心梗及急诊冠脉移植术,均在术后10天内出院.平均随访(5.3±3.5)个月,随访率为95%(38/40).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复发率21.1%(8/38).复查冠脉造影率为50.5%(21/38),被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5例(冠脉造影再狭窄率23.8%).结论有选择地应用PTCBA技术替代传统球囊扩张术是安全有效的;为支架内再狭窄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和指导冠脉成形术(PTCA)的金标准.但它存在着某些局限性: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病变,而冠脉造影只能显示血管腔,通过血管腔丢失的程度来判断冠脉病变的程度;②冠脉是复杂的三维结构,有许多分支和弯曲,通过多个不同断面的造影,仅显示出血管长轴断面影像;③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弥漫病变过程,冠脉造影是根据病变段的冠脉和正常段的冠脉的比较来证实冠脉疾病.相反,血管内超声(IVUS)提供了一种可穿透冠脉壁的成像技术,清楚地显示和分辨正常的冠脉壁、粥样斑块的主要部分、介入治疗前后冠脉内径以及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造成的狭窄.IVUS是临床上从未应用过的新技术,对深入理解PTCA重建血管的机理,决定手术方式,评价手术即刻和远期效果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冠脉病变的治疗方面近年来进步不少,然而现有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某些形态复杂的病变并不适用。作者评价经皮冠脉 腔内旋切术的价值。 连续242例患者接受旋切术。119例(49%)曾作冠脉成形术,31例(13%)冠脉成形术失败。198例(81%)左室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之内。308支冠脉的346处病变(内径狭窄≥50%)共作302次旋切术。按照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报道了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左前降支 (L AD)开口病变的体会。14例 L AD开口病变患者 ,均首次行选择性血管成形术 ,确定回旋支分叉位置。排除开口病灶有明显钙化者。各有 7例患者分别用传统球囊 (BA组 )和切割球囊 (CBA组 )行血管成形术。均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冠脉造影 ,并进行量化分析(QCA) ,包括 :球囊参照直径为病灶远端的冠脉直径 ,测量病灶长度及最小腔直径、左主干长度 ,狭窄直径的百分数 ,即刻效果(术后最小腔直径减术前最小腔直径 ) ,晚期效果 (术后最小腔直径减随访时最小腔直径 ) ,晚期效果指数 (晚期效果与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5 2例冠心病患者的 63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结果  63处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92 1% ,其中 9例完全闭塞性病变中 7例获得成功。 2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63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43个 (支架安放率 68 3 % ) ,2 0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 2 0 % [平均为 ( 7 2±5 6) %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无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急诊冠脉架桥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6~ 12个月 ,1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患者于术后 1月出现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77年 9月Gruentzig开展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以来的 2 0多年里 ,随着PTCA技术的提高 ,适应证扩大 ,并发症减少 ,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近些年来一些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如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斑块旋磨术等迅速发展 ,使介入性治疗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PTCA的机制  PTCA即用经皮穿刺方法送入球囊导管 ,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脉。目前认为 ,球囊扩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  相似文献   

20.
Gu F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181-183
近20多年来,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心脏病的技术发展迅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经静脉通过房间隔穿刺进左房的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等技术初见端倪。90年代以后,由于介入治疗装置材料及设计的进展,介入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在冠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再狭窄开展了冠脉内支架装置术,由裸支架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使不少患者避免了开胸冠脉血运重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方法如放射能源消融处理冠脉狭窄粥样斑块、斑块切除等,经过临床使用效果不好未能广泛开展。而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道及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肯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尚有争议。下腔静脉的滤网装置术等临床获益甚少,而大血管的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则由血管外科手术改为介入支架成形术也需临床认真评价。近年来又出现了以防止左心耳内血栓脱落为目的的经皮经腔左心耳封堵装置术(PLAATO),经皮经腔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等来替代开胸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现对这些新的介入技术及相关事项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