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病变中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20%。由于存在斑块移位、病变弹性回缩及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存在许多难题。经典挤压(Crush)支架技术支架可完全覆盖分支开口,但是与其他技术相比,Crush支架术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似乎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3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治疗策略,其中117例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244例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冠脉造影随访显现分支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总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2.0%和13.9%,P=0.93;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7%,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则为0.8%,P=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5.1%和5.7%,P=1.00;靶病变血运重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3.4%和6.1%,P=0.33;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均为0;全因死亡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1.7%和0.8%,P=0.60;6个月后心绞痛CCS分级≥2级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2.8%,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3.1%,P=1.00。6个月及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2.9%与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34.0%,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55.3%(P=0.0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而言,植入单支架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其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相似,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而两组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ulotte techniques(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及Crush techniques(DKMini-Crush)双支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1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两组,其中观察组行DK-Mini-Crush术(154例),对照组接受DK-Mini-Culotte术(67例)。比较两组造影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包括主支病变长度、分支病变长度、主支支架长度、分支支架长度、平均支架植入数、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住院天数及病变分布特点、手术成功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主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析两组术后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主支病变长度、分支病变长度、主支支架长度、分支支架长度、平均支架植入数、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住院天数及病变分布情况、手术成功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主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支即刻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6%(χ2=3.948,P <0.05),出血、再发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病变血运重建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K-Mini-Crush术与DK-Mini-Culotte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均较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及造影结果,但后者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对较高,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6%~ 20%,其中30%~45%是真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一直是PCI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目前在真分叉病变双支架治疗技术中较常使用、有较好临床效果的技术是Crush技术和Culotte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覆盖住分支血管的开口,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两种技术都必须进行最终对吻扩张(FKBI),以充分膨胀支架并防止主干及分支血管内的支架变形.但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70%,这必然导致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再狭窄率增高.DK-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虽然得到极大提高,但平均使用球囊的个数达2.1个[1],费用较高.本文在进行双支架技术过程中使用了锚定导丝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即刻效果.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分叉病变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其手术技术复杂,术后再狭窄率高,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分支再狭窄率仍未显著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包括分支保护、合理选择支架植入策略、对吻球囊后扩张等。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究。现就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否对吻后扩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5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采用JBT治疗真性分叉病变病人,观察术后即刻病变血管成功率和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56例病人中即刻手术成功54例(96.34%),27例(48.21%)完成对吻球囊扩张术。2例病人出现边支近端夹层病变。56例完成随访,随访期1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1.9%;7例(13.0%)完成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未见原支架及边支再狭窄。结论 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是安全有效的,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利用Crush技术在231例患者的241个分叉病变中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其中西罗莫司支架137枚(56·8%),紫杉醇支架104枚(43·2%)。结果发现,西罗莫司支架组Ⅱb/Ⅲa糖蛋白拮抗剂使用率显著高于紫杉醇支架组(40·8%对19·8%,P=0·001)。共对128例患者用对吻球囊进行后扩张,其中12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应用改良球囊挤压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成功率。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造影证实血管病变处有直径>2.5 mm分支,分支起始部有>70%狭窄的患者17例,应用改良球囊挤压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观察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移位及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和随访效果。结果 分叉病变中均成功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15例患者行同步对吻球囊技术进行后扩张, 术后前向血流均为TIMI Ⅲ级,所有患者未发生边支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心源性休克、死亡等并发症。结论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通过6F或7F指引管完成改良球囊挤压支架术可获得满意结果,支架间隙小或无,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分支血管直径2.5mm时,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对照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分支血管采用导丝保护)。比较2组术中并发症、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并发症和术后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8%vs 29.4%,P0.05;9.8%vs 27.5%,P0.05)。结论在分叉病变处理中,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成功率高,有效降低分支血管闭塞、术中并发症和MACE。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主支支架植入术后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否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非盲、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对象是2009-01-201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155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支架治疗策略,其中53例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对吻组),102例未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非对吻组)。结果:一级终点是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MACE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对吻组5.7%,非对吻组5.9%;风险比为0.98[95%可信区间:0.24~3.90],P=0.97)。术后9~12个月,127例接受了造影随访检查,两组患者随访的总体再狭窄率(包括主支和分支)类似(16.7%∶28.2%,P=0.15);对吻组主支再狭窄率2.4%,非对吻组3.5%(P=1.00);分支再狭窄率对吻组为16.7%,非对吻组27.0%(P=0.20)。并且两组的真性分叉病变病例的分支再狭窄率分别为19.4%和22.4%(P=0.72)。但是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对吻组明显超过非对吻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非对吻组的单球囊扩张(经主支支架的分支开口扩张)可以将分支再狭窄比例从27.0%降低到10.0%,并且与双球囊组(即对吻组)对比(10.0%∶16.7%),二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无论有无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其临床随访结果相似,造影随访结果对吻组分支再狭窄率低于非对吻组,但非对吻组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明显占优。两组中真性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亦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为1.1.1),主支和分支均选择Partner支架完成Crush技术,术后6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30例患者入选,冠脉分叉病变31处。患者平均年龄(61.7±11.2)岁,其中男性占66.7%。31处分叉病变分布:前降支与对角支51.6%,左主干与前降支和回旋支32.3%,右冠脉左室后侧支与后降支9.7%,回旋支与钝缘支6.5%。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占58.1%,最后完成球囊对吻技术96.8%。主支和分支置人支架(1.50±0.55)枚和(1.10±0.34)枚,支架长度为(37.2±1.2)mm和(21.6±0.83)mm,支架直径为(3.27±0.51)mm和(2.76±0.48)mm。近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3.3%。结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相对低的医疗费用使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Chen JL  Gao RL  Yang YJ  Qiao SB  Qin XW  Yao M  Xu B  Liu HB  Wu YJ  Yuan JQ  Chen J  You SJ  Dai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89-1092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且分支口径≥2.50mm的分叉病变患者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共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的患者112例,113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62例(54.9%),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32例(28.3%),回旋支/钝缘支18例(15.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1例。113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64处,“T”型支架置入27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11处;对吻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和Culotte技术置入各3处。结果入选112例患者113处分叉病变中(226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 select DES 91个,TAXUS DES 74个,Firebird DES 67个。64处分叉病变采用Crush技术置入双支架后60处(93.7%)完成了最后的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为0.89%(1/112)。112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发生,1例发生AMI由晚期血栓形成所致。48例完成了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42.9%),8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再次行介入治疗,总再狭窄发生率为16.7%(8/48)。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8.04%(9/112)。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是满意的。与Cypher DES相比较,TAXUS DES的再狭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双导丝球囊在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Dual-Wire Balloon)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Lefevre Ⅰ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6例共41处,采用双导丝球囊行边支和(或)主支扩张,主支植入支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41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前行边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均成功,4例主支行直接支架术,37处分叉病变主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成功后植入主支支架,主支支架后5例边支明显受压,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hro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不足3级的分叉病变行对吻扩张均成功.住院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急诊血运重建及死亡;平均随访16个月,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等严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复发3例,强化药物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用双导丝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主支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支架)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4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选择Partner支架完成左主干介入治疗。术后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和住院随访,观察即刻及近期疗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4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全部成功置入支架。其中,左主干开口及体部病变14例患者中,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4例,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10例;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28例患者中,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架术8例,经典Crush技术17例,Mini-Crush技术3例。42例患者,术中1例未完成最后对吻技术,术后3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2.4%)。结论国产Partner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18%[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因其解剖结构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PCI的难点。随着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分叉病变的治疗已经得到改善,但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和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20%,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同时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操作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效果差~([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药物涂层球囊(DCB)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其以球囊为抗细胞增殖药物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具有介入操作指导意义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方法。方法根据冠状动脉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对分叉病变进行分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介入治疗原则。(1)首先根据分支参考直径将分叉病变分为分支对等型和分支优势型。(2)然后根据分叉处病变是否对称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个亚类。(3)对于分支优势型非对称分叉病变再根据病变部位分为A、B两个亚型。(4)对等对称型分叉病变原则上采用双支架术,全部对吻扩张;其他类型原则上采用单支架术,非支架分支开口70%残余狭窄者对吻扩张。结果按照新分型法的使用时间将连续300例老年冠心病分叉病变分为传统分型组(Lefevre组)和新分型组(ERDALS组)各150例,两组手术成功率都是100%,与Lefevre组相比,分叉病变支架使用率(1.2%比1.5%)、双支架率(23.3%比52%)、操作时间(15.3min比21.6min)和随访心脏事件率(1.3%比3.3%)明显优于Lefevre组(P0.05)。结论按照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设计分叉病变分型法具有简便、直观、系统和操作性强的优点,对临床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介入设备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欧洲分叉病变学会2016年统计显示,CBL占介入治疗的15%~20%[1]。CBL解剖结构复杂,与非分叉病变相比,CBL介入治疗手术难度大,手术即刻成功率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较非分叉病变高很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吻球囊技术和对吻支架技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共5例患者采用对吻球囊技术或对吻支架技术治疗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结果 5例患者肾动脉主支参考血管直径(RVD)为(5.6±0.4)mm,分支1RVD为(3.4±0.4)mm,分支2RVD为(3.6±0.5)mm。3例患者采用对吻球囊技术治疗肾动脉分叉病变,并于主支-分支置入支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余狭窄;2例患者采用对吻支架技术治疗肾动脉分叉病变,无残余狭窄。术后随访2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3例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血压水平虽无明显变化,但服用的降压药物种类减少。1例患者术后血肌酐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对吻支架技术适用于分叉近端主支血管内径明显大于分叉远端分支血管内径的情况。从有限的经验来看,似乎对吻支架技术与对吻球囊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即刻影像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