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成功的24例慢性冠心病患者术前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DE)和术后平静超声(38.3天)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基础状态室壁运动异常154节段;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84节段(54.5%),PTCA术后功能改善91节段(59.1%),P>0.05。以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预测PTCA术后节段室壁运动改善,敏感性84.6%、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1.7%、阴性预测值80%。结果表明:DE可识别冬眠心肌和准确地预测PTCA术后局部左室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2003-01/2004-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并 接受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按照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及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进行诊断分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男30例,女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ST段抬高组),男27例,女6例。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进入结果分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与ST段抬高组具有相同程度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5)。非ST段抬高组患者具有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其病变血管数与ST段抬高维相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于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50%:8,3例;50%~74%:9,9例;75%~99%:53,43例;100%:1,20例,Z=3.45,P=0.001],但>75%以上严重的狭窄病变占总病变的76%。严重狭窄病变形态差于ST段抬高组(Z=3.23,P=0.001)。 结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更严重,而且较严重的病变形态多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3.
4.
背景与目的血浆脂质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的冠心病患者均有高脂血症,但并非所有高脂血症患者都有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本文旨在研究血浆脂质的不同成份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25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病或心肌梗塞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Gensini法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用Crouse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各血脂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及高脂血症病史,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则与上述各参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20年,大量资料证实,术后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率为2%~8.3%(术中或术后6 h内)而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0%~40%(术后6个月内).本文采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研究PTCA后局部中心血血小板表面粘附蛋白及其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在PTCA后急性血管闭塞和远期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皮缝合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缝合装置(Percloser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5年3月所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504例。按止血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压迫止血组254例和血管缝合组250例,分析两组在止血时间、制动时间、总卧床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缝合法与压迫法比较,止血时间:压迫组为(25±6)分钟,血管缝合组为:(6.0±0.4)分钟(P<0.001):下肢制动时间:压迫组为(26±4)小时,血管缝合组为(4.0±1.2)小时(P<0.001);总卧床时间:压迫组为(25.2±4.5)小时,血管缝合组(6.0±1_3)小时(P<0.001)。压迫组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迟发出血(第3日-1周)、迷走反射、皮肤溃烂等,明显高于缝合组(P<0.001)。结论Percloser缝合器止血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术后患者,止血时间与卧床制动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4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者施行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4例因术中合并症未获成功(充血性心衰2例,心包填塞1例,房间隔穿刺失败1例).44例完成了手术.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3例(43/44,97.7%),左心房平均压自3.1±0.8降至1.7±0.9kPa(P<0.001),二尖瓣跨瓣压差自2.3±0.8降至0.3±0.1kPa(P<0.001),二尖瓣口面积自0.9±0.4cm~2扩大至2.0±0.5cm~2(P<0.001).根据二尖瓣在超声心动图屏幕上的特征,44例病人分为3组:瓣膜柔软组16例;半柔软组23例和僵硬组5例.临床随访成功者症状持续改善第1组16例(100%);第2组22例(95%),与第1组比较P>0.05.第3组仅2例(40%),与第1,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轻度二尖瓣返流第1组1例(6%),第2组4例(17%),第3组3例(60%).根据二尖瓣在超声屏幕上的特征和临床疗效等多因素比较分析,我们认为PBMV对瓣膜柔软和半柔软者无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瓣膜僵硬者宜行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发生与高血压(HBP)的关系,伴有和不伴有HBP的AD患者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措施对AD预后的影响.方法资料来自1992年1月-2002年10月南方医院住院确诊的AD病人53例,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病史,首发症状,伴发和不伴发HBP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水平以及死亡情况,同时分析药物,手术和血管内支架三种不同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剧烈胸痛是大多数AD病人的第一症状,高血压患者AD的发生率(41/53)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12/53)(\%P\%<0.01),血压改变以收缩压和平均压的增高明显(\%P\%<0.05和\%P\%<0.05),有高血压的AD患者早期死亡为22%,晚期死亡率为0%,而非高血压的AD病人早期死亡率为17%,晚期死亡率为12%;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3%(26/37),死亡率29.7%(11/37),手术治疗组有效率44.4%(4/9),治愈率33.3%(3/9),死亡率55.6%(5/9);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治愈率100%(5/5),死亡率为0%.结论主动脉夹层易发生在有HBP的患者,其发生的危险性与收缩压的关系比较密切,有HBP的AD患者早期死亡率高,而非HBP的AD患者死亡发生比较晚,HBP患者易发AD的机制可能与血管壁的"重塑",以及血管壁结缔组织成分基因表达的变异所致,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应急措施和基础治疗,血管内支架治愈率高,安全度大,有条件者应作为首选,外科手术可作为补救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2年10月,应用自制撕裂式导管鞘,成功地为15例患者安装了永久起搏器。15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8例,女7例,年龄29~79岁。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6例。起搏器均为VVI型,其中秦明公司7台,CPI公司、Medtronic公司各4台。材料及制作方法取长15 cm、内径约3 mm(与9F扩张管配套),壁薄及有一定硬度的塑料吸管1条,内径逐渐由大变小的扩张管接头一个,9F扩张管1条。用锐刀片切齐吸管一端,套入9F扩张管,将其一并插入另一扩张管接头,固定吸管及9F扩张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周,使管口变薄收紧和  相似文献   
10.
双导丝球囊在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Dual-Wire Balloon)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Lefevre Ⅰ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6例共41处,采用双导丝球囊行边支和(或)主支扩张,主支植入支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41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前行边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均成功,4例主支行直接支架术,37处分叉病变主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成功后植入主支支架,主支支架后5例边支明显受压,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hro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不足3级的分叉病变行对吻扩张均成功.住院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急诊血运重建及死亡;平均随访16个月,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等严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复发3例,强化药物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用双导丝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主支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