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1FN α-21))和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3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给予PEGIFN α-2b(1.0μ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或IFNα-2b(3MU、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结果(I)治疗24周和随访24周时,PEGIFNα-2b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阴转率均高于IFNα-2b组,但除随访24周时的HBeAg阴转率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清中HBVDNA均持续下降。24周时PEG—IFNα-2b治疗组病毒量平均下降值明显大于IFNα-2b组(2、22log10对1.68log10,P〈0.05)。(3)两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种类及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IFN、α-2b(1.0μ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率,从数值上看优于IFNα-2b(3MU/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但除随访24周时的HBeAg阴转率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差异,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52例门诊和住院CHB患者,聚肌胞苷酸(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n=13)和无应答组(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也著显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922,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亚型α干扰素(IFNα-2α,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差异。1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随机分为IFNα-2α,治疗组(52例)和IFNα-2b治疗组(58例)。IFNα-2α治疗组采用IFNα-2a(因特芬)每日3MU肌注,IFNα-2b治疗组采用IFNα-2b(隆化诺)每日3MU肌注,30天后改隔日3MU肌注,疗程6月。观察两组用药3月,6月后血清ALT昨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ALT复常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转率:IFNα-2b治疗组(51.7%,67.2%),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32.7%,44.2%),两组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6月后IFNα-2b治疗组(58.6%),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34.6%),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率:IFNα-2b治疗组(46.6%) ,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21.2%),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干扰素α-2b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干扰素α-2α,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干扰素治疗不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在120例经干扰素α-1b治疗6个月不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6例接受干扰素α-1b和胸腺肽α1联合治疗24周,44例继续单用干扰素α1b治疗24周。结果在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患者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39.5%,HBV DNA阴转率为47.4%,而单用药物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α/β受体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IFNα/βR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内的免疫组化定位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内IFNα/βR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IFNα/βR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和胞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2例患者血管内也有分布.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肝组织内非溶性的IFNα/βR的表达量可能系IFNα干扰素应答率更为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苗慧  陈晓蓉时佳 《肝脏》2014,(3):193-19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既往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复发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 HBeAg(+)患者37例,其中既往无抗病毒药物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分别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析两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后复发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阴转率,ALT复常率有无差异。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初治组与普通干扰素经治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分别为56%、67%,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52%、33%,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7%、5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应答分别为24%、12%;HBeAg 血清学阴转率分别为4%、0%;ALT 复常率分别为48%、67%;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应答率与初治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普通干扰素经治后再次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α(IF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IFN)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208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组和IFN-α-2a组。在治疗之前,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在治疗24周结束和完成24周的随访后检测患者的ALT和HCV RNA,以HCV RNA的阴转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经ITT人群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例患者确定了HCV基因型,基因1型158例(78.2%),非基因1型44例(21.8%),治疗结束病毒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3.8%和25.3%,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61.4%和43.2%,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5.313,P=0.021。Peg IFN组基因1型和非1型患者的ETVR分别为76.8%和81.0%,SVR分别为35.4%和66.7%,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6.735,P=0.01。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5.6%和23.5%,差异有显著性,x^2=5.496,P=0.02.IFN-α-2a组,ETVR和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29.0%和14.5%,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43.5%和21.7%,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患者为72.7%,非基因1型患者为5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FN对基因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低于非基因1型,HCV基因型主要影响IFN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也与药物和IFN的疗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92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1b(IFNα-1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开始(48-72)周的抗病毒治疗,用酶免疫法(EI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NA)。结果92例患者中共有16例出现NA阳性,阳性率为17.39%,反弹组干扰素中和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难治性丙肝患者中和抗体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HCVRNA水平为NA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弹与NA阳性率显著相关。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难治性丙肝产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亚力 《山东医药》2007,47(20):106-106
2004年6月~2007年1月,我们应用α—1b干扰素(IFN α—1b)联合国产胸腺肽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活肝)患者5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方法47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IFNα-2b联合ADV组(联合用药组)22例,单用ADV组(单药组)25例。监测2组患者治疗12、24、48、96周的HBVDNA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及ALT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中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在停用IFNα-2b48周后上述指标仍高于单药组。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完全应答率为59%,高于单药组的28%(P〈0.05)。结论IFNα-2b联合ADV治疗CHB优于单用ADV,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及完全应答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治疗干扰素初治失败后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对23例用干扰素α1b治疗3个月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和9例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完全应答,继续治疗4个月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者,改用胸腺肽α1单用或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3月,观察HBeAg、HBVDNA和肝功能等变化。结果23例干扰素α2b治疗无应答者中有16例(69.6%)完全应答;9例病情复发者中有6例(66.7%)完全应答。结论对干扰素初治无应答者或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改用胸腺肽α1单用或联合干扰素再治疗可以提高应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大约半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α联合治疗无应答。我们通过研究猩猩模型对Ⅰ型和Ⅱ型IFN、hIFN-α、hIFN-γ以及重组复合IFN的治疗应答来明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仅治疗无应答的机制。方法猩猩分为两组,HCV感染和未感染组,均予注射3种hIFN。为了比较两组模型对hIFN的反应性,采用定量RT-PCR分别检测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在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及肝脏中的表达。此外,检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两组肝脏中的表达。同时检测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中SOCS3的表达。结果HCV感染组3种hIFN的治疗应答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其中ISGs在肝脏表达的差异尤其显著,HCV感染组在肝脏几乎检测不到ISGs。hIFN治疗后,HCV感染组SOCS3的表达则明显上调,这可能与IL-6诱导作用有关。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也存在SOCS3表达差异,并与患者的治疗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对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用序列特异型引物多 聚酶链反应测定山东地区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6例对照的HLA-DRB1*03、*07、*09、*12、*15等位基 因。慢乙肝组HIA-DRB1*07等位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组HLA- DRB1*07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答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LA-DRB1*07高阳性率与α-干扰素治疗低应答率有密 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发生早期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00例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雌激素α受体基因PvuⅡ多态性,并分析了基因型与干扰素早期应答的相关性。结果在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的PP、Pp和pp三个基因型间,PP基因型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70.8%)明显高于Pp(40.0%)和pp(37.2%)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联合应答率和早期HBeAg血清转换率在PP、Pp和pp三种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提示PvuⅡ多态性检测可能是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早期应答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佘为民  胡德昌  张顺财 《肝脏》2010,15(5):329-33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能否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方法 125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其中70例行肝穿刺活检,肝穿组炎症程度分为G1、G2、G3三组,所有病例均检测血清PA。所有患者均采用α-1b干扰素500MU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疗程2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结果肝穿三组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随病理分级程度加重而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3%对68.3%,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越明显,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对212,P〈0.01);所有病例(包括肝穿组及未肝穿组)随PA值逐渐升高,干扰素应答率逐渐降低,表明肝组织损伤轻者对干扰素应答差(28.6%对83.8%,P〈0.01)。结论本研究再次验证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呈负相关:PA水平下降,炎症分级升高;PA水平接近正常,炎症分级低。PA水平能反映肝实质损伤程度;慢性乙型肝炎随肝病理分级上升或PA水平下降,干扰素应答率逐渐提高,提示血清PA水平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为CHB(轻、中度)并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加干扰素组和单用干扰素组,疗程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肝功能复常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制指标阴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腺肽α1、干扰素为治疗乙型肝炎较为有效的药物,两者合用有相加或协同作用,为治疗CHB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2b5MU,治疗疗程1年;对照组治疗6月。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延长干扰素疗程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IFN—α和核苷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但单独使用IFN—α有效率仅为30%~40%。有报道基线时HBVDNA水平低,ALT水平高,且在治疗1个月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10的患者,使用IFN—α治疗6个月应答率高。但停药观察至12个月,仍有部分病例出现反弹,故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相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nitour Test.version 2.0试剂进行HCVRNA定量和Simmonds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 α-2a)与干扰素α-2a治疗24周结束时,取得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24周随访观察,对临床特征、病毒学特征、治疗药物等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08例丙型肝炎患者基础HCVRNA含量与ALT水平无相关性(r=0.093,P〉0.05),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ALT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基因型与RNA含量无相关性;在治疗结束取得病毒学应答的119例患者中,随访24周持续应答者61例(51.3%),复发58例(48.7%)。患者的性别、年龄、HCV感染途径、既往干扰素治疗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血小板计数和血清基础HCV载量等因素均与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基因1型患者复发率(54.5%)显著高于非1型(32.1%)(x^2=4.265,P=0.039)。PEG-IFNα-2a组复发率(47.0%)低于IFNα-2a组(5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的病毒复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