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58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目前是发病率极高的常见传染病,乙肝病毒(HBV)存在于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液和唾液中。实验证明,0.0001毫升的感染血清就足以引起乙肝的传播。口腔医务人员治疗时在病人口腔内操作,经常接触血液、唾液,感染HBV的可能性较大。国外许多报告认为口腔医生乙肝感染率为一般人的数倍,甚至认为乙肝是口腔医生的职业危险,同时又有文献报道口腔医生可直接或间接将HBV传播给病人。为了解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侯金林,骆抗先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二亿以上的慢性HBV携带者中,近2/3在中国。这些患者25%病情严重,可最终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在中国每年有100万左右的新发病例[1]。近年来随着筛选供血员措施和乙型肝炎(乙肝...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病变活动性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肝功能检测的关系,本文运用Knodell氏等人提出的肝组织炎症活性指标,对76例经病理证实的慢乙肝的肝功能情况作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病中Fas和FasL表达的原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病时介导凋亡的Fas/FasL表现。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原位检查各种慢性肝病45例的活检肝组织。结果肝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中检出FasL,肝细胞Fas/FasL表达与炎症活动性一致,多分布在界面性炎症区。肝细胞表达FasL,可能也发挥细胞毒效应。结论新的发现是FasL可在肝细胞结节和肝癌细胞表达,提示有细胞毒效应的FasL在HB相关慢性肝病中有发病学意义。肝癌细胞中未检出Fas而检出FasL,可能是一种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血清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抗原: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尸体取小块肝脏,在乳钵中加金刚砂充分研碎,加林格氏液10毫升使成乳剂,离心3,000rpm10分钟,取上清,以生理盐水稀释2、3、5、7、9、10、15、20倍。整个操作过程以无菌方法进行。 (一)环状沉淀反应:实验①:将8种稀释度的肝脏抗原液,在小试管内分别叠加未稀释的病人血清。实验②:将病人血清以生理盐水同样配成8种稀释度,在小试管内分别叠加肝脏抗原原液。 37℃温培1小时,实验中3~5倍稀释的肝抗原出现环状沉淀,实验②中5倍稀释病人血清出现环状沉淀。  相似文献   
6.
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IFN)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208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组和IFN-α-2a组。在治疗之前,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在治疗24周结束和完成24周的随访后检测患者的ALT和HCV RNA,以HCV RNA的阴转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经ITT人群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例患者确定了HCV基因型,基因1型158例(78.2%),非基因1型44例(21.8%),治疗结束病毒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3.8%和25.3%,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61.4%和43.2%,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5.313,P=0.021。Peg IFN组基因1型和非1型患者的ETVR分别为76.8%和81.0%,SVR分别为35.4%和66.7%,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6.735,P=0.01。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5.6%和23.5%,差异有显著性,x^2=5.496,P=0.02.IFN-α-2a组,ETVR和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29.0%和14.5%,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43.5%和21.7%,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患者为72.7%,非基因1型患者为5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FN对基因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低于非基因1型,HCV基因型主要影响IFN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也与药物和IFN的疗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 C区热点变异对宿主细胞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HBV前C区野毒株及A83、A83/A86变异株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鉴定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生物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I分子的表达。结果 PCR和 ELISA法分析能检测到目的DNA片段和HBeAg,转染细胞表达HLA—I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不同,野毒株为1.3,前C区变异后平均荧光强度增加,尤以A83变异表达增强显著(17.6),A83/A86为7.3。结论 前C区热点变异后宿主细胞HLA—I分子的表达为上调。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并用于肝病和肝癌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与肝轻微病变52例中43例,肝硬化6例中5例,12例肝癌中10例癌周组织,8例癌组织内可检测出HBV DNA。上述结果揭示了慢性HBV感染与肝癌的分子病理联系。结果还发现原位杂交与转移杂交或PCR检测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可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分子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之间的关系,是阐明变异的生物意义的关键之一,但受方法学的限制迄今所知甚微。应用计算机表位预测和人白细胞抗原(HLA)肽复合物技术,分析了我国HBV慢性感染者C基因热点变异I97L和(或)S87G对HLA—A2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如肝小叶内的点状坏死和汇管区边缘的界面性炎症,实际主要是肝细胞凋亡,说明凋亡参与乙型肝炎的病理机制。然而,乙型肝炎时的肝细胞凋亡尚未系统研究,肝细胞凋亡的临床意义有待阐明。 1.炎症诱导FasL/Fas表达病毒性肝炎时一种典型的病变是界面性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