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煤矿农民工预防艾滋病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及成本效果。方法于2009年7—12月选取开滦矿业集团某煤矿农民工459人,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分成3组,分别采用发放宣传品、专业讲座、同伴教育3种干预措施;收集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率,使用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模型计算每种干预措施所能避免的HIV感染例数,同时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以近5个月内有偿性服务的安全套使用率为指标评价实施干预后危险性行为的变化,发放宣传品组由50.7%(35/69)上升到了55.2%(3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专业讲座组由51.0%(50/98)上升到了78.0%(32/41),同伴教育组由44.6%(25/56)上升到了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2、15.920,P<0.05);从总的知晓率来看,干预后专业讲座组61.3%(92/150),高于发放宣传品组的45.8%(66/144)和同伴教育组的50.3%(83/165),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3种干预措施每避免1例HIV感染需要的平均成本分别为48 214.29、41 195.65和55 138.89元,专业讲座的成本效果比最高。结论以3种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成本效果比为评价指标,专业讲座最好、同伴教育次之、发放宣传品最差。  相似文献   

2.
王琳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84-1386
探索适合高职护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学校制定相应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2009级9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定单纯讲授组、讲授结合同伴教育组、讲授结合平面材料教育组以及对照组4个组,对各调查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正向态度率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 各健康教育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正向态度率均有提高,对照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讲授结合同伴教育组的干预效果最明显,总知晓率从68.9%上升到82.9%,讲授结合平面材料组总知晓率从67.9%上升到79.2%,单纯讲授组总知晓率从69.2%上升到80.8%.干预前后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完全知晓率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讲授结合同伴教育组提高幅度最大(从0至33.0%).结论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校应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对高职护生实施健康教育,以进一步提高护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正性态度.  相似文献   

3.
强制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5年4~7月,在某强制戒毒所按监仓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8人作为干预组,在另外两间强制戒毒所按照同样的方法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对照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录像视听教育。通过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18.43和17.6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教育后,两组知识平均分分别为21.16分和1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两组的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教育前后平均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减少,安全套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同伴教育是可行且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鑫  陈波  饶敏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22-1324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干预效果,为制定高校预防艾滋病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抽取的学生以班为单位随机分成两个组,即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认知和行为经同伴教育前后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大部分都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受教育后与教育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前与对照组对一般的生活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认识比较模糊,经同伴教育后各项均有大幅度提高,与教育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2~<0.0001)。同伴教育后,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明显增加,与项目开展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01);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在教育后明显改善,“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者明显增加,与教育前及对照组各项比较差异明显(P<0.0001)。结论:同伴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将183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同伴教育组和专业讲座组,分别采用同伴教育和专业讲座方法对两组进行为期8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活动结束1个月、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活动结束1个月后,同伴教育组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和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上高于专业讲座组(P<0.01和P<0.05);6个月后,同伴教育除传播途径得分与专业讲座组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持积极态度的人数、传播途径得分和预防措施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伴教育组低于专业讲座组。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中两种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其近、远期效果不同,在改变态度方面,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显著,但专业讲座的远期效果整体优于同伴教育组。  相似文献   

6.
比较同伴教育和专家讲座对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选择适当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徐州市488名大一学生随机分成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分别采取同伴教育和专家讲座2种方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种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结果 教育前,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专业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教育后两组大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分别提高了(2.77±1.56)和(2.86±1.54)分(P值均<0.01),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得分提高了(0.91±0.75)和(0.92±0.77)分(P值均<0.01).在“目前有比较有效的控制艾滋病进展的治疗方案”和“给予同性恋(同性性行为)理解”2个问题上专题讲座的效果优于同伴教育(P值均<0.05),其他问题的知晓率或正向率两种教育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两种教育模式均为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评分行之有效的方式,且各有优缺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参加"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选修课的120名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组,按照个体匹配,选取其他选修课的学生120名作为对照组。对同伴教育组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教育实施前后分别对2组大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2组大学生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均较低,且2组大学生每项题目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学生的一般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且多数题目的知晓率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等5项题目的知晓率均高于90.0%,且教育前后2组学生不同组之间及本组之间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2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相关态度及性行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身份的同学或朋友继续交往的学生人数比例在同伴教育组达76.7%,高于本组教育前及对照组教育后该人数比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中支持多个性伴侣及一夜情的学生人数比例均较教育前有所下降,而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方面,同伴教育是一种切实有效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乡镇企业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干预研究在宛城区乡镇企业农民工中抽取800名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并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教育后乡镇企业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播途径知晓率分别为84.2%、85.8%,较受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行为的正确率分别为74.6%、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对乡镇企业农民工广泛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干预高危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在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的近期效果,探索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重庆市选择沙坪坝和江津2个区分别抽取2所中学,在每所学校整群抽取8个班级,并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教育。结果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教育后,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方面,效果尤为明显,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后学生对HIV/AIDS态度认同率改变,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表现得均较为积极,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基本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近期效果明显,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不同警示性教育方式对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为探索更好的防艾知识宣传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青岛市城阳区随机抽取3所学校51个班2 01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仅发放艾滋病警示性健康手册,B组应用PPT形式开展艾滋病警示性教育讲座,C组应用PPT形式开展警示性教育讲座并发放健康手册,对3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A组、B组、C组艾滋病总知晓率分别为64.9%,61.2%,61.2%,干预2周后分别提高了2.3,27.7,28.0百分点.艾滋病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5,P>0.05),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7.495,144.653,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干预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户籍、年级、干预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有关(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城阳区本地相比,城阳区以外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高[OR值(95%CI)=1.22(1.00~1.47)];与初一相比,高职一年级、初二艾滋病知晓率高(OR值分别为1.68,5.97);与A组相比,B组、C组艾滋病知晓率高(OR值分别为1.70,1.56).结论 城阳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应结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的艾滋病警示性教育方式,提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现状,探讨不同干预模式对外来务工者安全套正确使用的影响,为在该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郑州市中原区抽取889例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并运用析因设计的方法观察集中宣教和观看VCD两种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外来务工人员中,62.9%(352/560)的人发生性行为使用过安全套,最近一个月发生性行为时33.2%的人从未使用安全套,只有17.6%的被调查者每次性行为都用。81.9%的人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73.2%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今后的性生活中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不同干预方式对安全套正确使用知识得分的影响显示集中宣教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F=21.87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安全套正确使用的因素依次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婚姻状况、性别。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率低,安全套正确使用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缺乏,集中宣教是推广安全套正确使用的有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普兰店市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男男性接触者(MSM)中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对预防艾滋病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1~10月,在普兰店市男男性接触者中,采取安全套推广、同伴教育、知识讲座等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结果]调查62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为71.84%,干预后为91.07%(P0.01);发生高危性行为,近1个月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所占比例干预前后分别为6.45%、37.10%(P0.01),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干预前后分别为27.42%、77.42%(P0.01)。[结论]对MSM开展的高危行为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MSM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AIDS)认知及行为的影响效果,为制定高校预防AIDS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西安市5所高校实施AIDS同伴教育,半年后对110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学生是否接受过同伴教育将学生分为2组,即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间对AIDS的认知及性行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情况。结果未接受过同伴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知道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一般的生活接触能否传播AIDS认识比较模糊,经同伴教育半年后对AIDS的认知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过同伴教育的学生首次性行为和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1.3%和57.1%;59.0%和78.6%),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组大学生最近1年接受过HIV检测的比例为6.7%,大大高于对照组的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P〈0.01)。结论对大学生及早实施同伴教育不仅能提高AIDS认知并能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和HIV抗体检测率,对预防AI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种艾滋病预防教育方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改进大学生艾滋病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艾滋病教育的两种方式———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形式对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两种教育方式效果的调查。结果在授课时间(2学时/12学时)、教育成本(600元/5000元)、教育效果、技能的掌握等方面两者存在差异,如对同学婚前性行为不介意两组差异显著(专题讲座为78.4%,同伴教育为55.0%,P<0.01),安全套的使用技能两组差异显著(专题讲座正确率为4.3%,同伴教育正确率为87.5%,P<0.01)。结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两种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及不足,在知识积累与时间之比,大课的专题讲座优于同伴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干预措施利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调查深圳市1656名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利用情况。对不进行艾滋病检测、不使用安全套以及不参与同伴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评价未参加艾滋病检测、安全套使用与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检测率、安全套使用率和接受同伴教育率分别为21.5%、47.8%和28.0%。低年龄组和工作年限短与不利用3项干预服务有关。持续使用安全套和较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可提高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的利用率。结论深圳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的利用率较低。鉴于安全套使用与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与干预措施的利用相关,应针对年轻和刚从事性服务工作者,提高其安全套使用率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reports an outcome assessment on an HIV p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t the main campus of Kenyatta University in Nairobi, Kenya. A quasiexperimental separate sample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used. Campuswide baseline and endlin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632 and 746 students, respectively, soliciting information on HIV-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fter 2 years of on-campus intervention, no changes in behavior were evident with respect to either abstinence or number of sexual partners.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condom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nd a large increase in HIV testing was eviden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 more specifically compare abstinence versus multiple option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peer educators as models.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reports an outcome assessment on an HIV p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t the main campus of Kenyatta University in Nairobi, Kenya. A quasiexperimental separate sample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used. Campuswide baseline and endlin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632 and 746 students, respectively, soliciting information on HIV-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fter 2 years of on-campus intervention, no changes in behavior were evident with respect to either abstinence or number of sexual partners.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condom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nd a large increase in HIV testing was eviden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 more specifically compare abstinence versus multiple option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peer educators as models.  相似文献   

18.
分析依托微信群开展大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寻结核病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潍坊医学院6个班级共307名学生,随机分为传统组与微信组.2组在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后,传统组采用发放宣传手册和摆放展板方式、微信组依托微信群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前2组大学生结核病各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干预后微信组结核病各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行为形成率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传统的结核病干预方式效果不明显,利用微信群开展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曹红霞  姜明  于立鹏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42-644,678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建筑工地农民工讲授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发放宣传材料,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农民工对部分艾滋病、狂犬病、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最低提高了5.4%,最高34.5%。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2.2%提高到干预后的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生吃瓜果洗净,海鲜煮熟"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咬伤前可不打疫苗"、"猫鼠等可传染狂犬病"、"狂犬病能防不能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9.5%、10%和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讲座为主宣传材料为辅的联合方式是建筑工地农民工适宜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