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7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37例散发SARS病例,患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23.1a;发病率为4.38/10万,病死率为5.4%,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SARS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SARS病人,潜伏期1~12d,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方法 对巴彦淖尔盟卫生防疫站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病例个案调查表及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表等资料进行统计,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从2003年3月27日至5月5日,巴彦淖尔盟累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102例,其中死亡12例,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累计排除病例48例。报告病例分布在全盟6个旗县(市),主要集中在磴口县、临河市。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1.37,年龄分布以30~岁组病例最多(38例),20~岁组次之(22例)。报告病例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医务人员。各旗县(市)的首发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发病病例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发病病例之间的接触关系呈“树状”。结论 由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两条主要传播链及时被切断,病例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医务人员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牧区疫情没有形成扩散,全盟从5月5日后无新发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511)。潜伏期1~12d,中位数4d。结论 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 2003年1月17日东山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4月30日。共发生病例122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56%。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51.64%,3、4月份发病人数逐步下降;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5.41%和20.49%;医务人员发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最高,占总数的28.68%。结论 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在东山区内已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 ,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对病例的诊断标准属于临床综合诊断 ,特别是对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诊断标准的不断修订和补充 ,表明对这一新传染病的了解认识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 ,临床综合诊断也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包头市自 4月 1 0日首次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至 5月 2 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 39例 ,共中 7例确诊为临床诊断病例 ,32例被排除 (另有 7例为首次报告即确诊为临床诊断病例 )。现将疑似病例报告情况分析如下。资料来源 包头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资料数据库。结 果  (1 )疑似…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等,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析、潜伏期以及传染力变化的分析。结果 截至2003年6月6日止,广东省15个地级市共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生聚集性性病例483例,占总病例数的31.9%。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30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64.0%:社区聚集性病例174例,占36.0%(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16.5例,公共场所聚集性病例9例)。聚集性病例发病的时间高峰在2月上、中旬,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的发病时间有一个最高峰和两个小高峰,最高峰为2月上旬至2月中旬,医务人员共发病157例,占医院聚集性病例总数的50.8%,两个小高峰为3月中旬和4月上旬。聚集性病例分布于11个地级市,医院聚集性病例主要集中于广州(259例)、江门(20例)、中山(13例)3个市,共发病292例,占94.5%(292/309)。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发病数较多,占81.16%。分析91例聚集性病例,其潜伏期为1~12d,中住数为4.5d。分析32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0%)和干咳(32.6%)。分析有明确传播链的287例病例显示,一、二代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45.5%(10/22)、3.77%(8/212);53例三代、1例四代病例均无死亡;22例一代病例均有传染性,212例二代病例仅有10例有传染性。结论 SARS聚集性病例大部分出现在流行初期,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家庭,中青年发病为多。SARS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和传染力随着下传代数的增加而下降。控制聚集性病例是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关键,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家庭中高危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疑似SARS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与疑似SARS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湖北省的流行特点以及排除SARS的病因。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疑似SARS38例,其中临床确诊6例,确诊率为15.79%;排除32例,排除率为84.21%。排除的病因以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肺结核及肺部阻塞性病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5例,占78.13%)。治愈34例,治愈率为89.47%;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发病第一周,SARS与呼吸系统疾病难以鉴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排除诊断,可减少对其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及对其到过的场所进行消毒等一系列措施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   总被引:87,自引:7,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利用EPI6.0软件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SARS在广东省的发病率为1.72/10万,病死率为3.64%。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1.88%。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6.66%;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24.9%;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聚集性病例占37.1%。结论 SARS是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人,潜伏期1—12天,中位数4天;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0.
26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敏  蔡卫平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30-103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广州流行期间 ,我院共收治确诊病例 2 6 1例。为探讨非典型肺炎流行特征 ,为今后的防治提供依据 ,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 0 0 3年 2月至 5月 31日收治的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 ,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 (试行 ) 〔1〕。 (2 )方法 :收集患者病历 ,分别统计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及感染途径等构成 ,进行描述分析。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RSS 10 0软件包进行 χ2检验。结 果  (1)性别构成 :男性 12 3例 ,女性 138例 ,男女之比为 0 89∶1。死亡 14例…  相似文献   

11.
Many epidemiologists have agreed that a refined estimate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ould need a sample size of about 200 cases and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nabling the inclusion of cases with defined periods of exposure. However, no such studi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Besides, determinants of the SARS incubation period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209 probable SARS cases with documented episodes of exposure between March 1 and May 31, 2003, in mainland China were included. A nonpara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se data with defined periods of exposure to obtain the refined estimate of the SARS incubation period.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also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SARS incubation period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e estimates of mean and variance of the SARS incubation period were 5.29 days and 12.33 days(2), respectively; 90% of patients would have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less than 11.58 days with a probability of 0.8, and 99% of patients would have an incubation of less than 22.22 days with a probability of 0.9. The affected area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cubation period (p < 0.001), but the contact pattern, occupation, gender, and age did no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和探讨湖北省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措施的效果。方法 调查、收集2003年4月11日~7月9日全省各地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分析比较措施的预防效果。结果 各类监测点中,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监测点的发热病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024%和0.72%。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共发现发热病人240949例,初诊为SARS85例,上感160948例,流感13679例,普通肺炎14082例,结核1414例,其他45518例,留验观察8823例;发热病人占监测人数的0.94%,SARS病人占发热病人的0.036%。占监测人次总数的0.0006%。结论 SARS期间采取的疫情监测和病人发现措施效果显著,有效地阻断了传染源,无疫情扩散。发热病人门诊应作为控制SARS的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链,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北京市第一起输入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2003年3月5日北京市发生第一例输入性SARS病例,并在家庭内和医院造成9人感染,其中2例死亡;指示病例潜伏期为4天,第二代病例潜伏期为平均7天(4~17天),第三代病例较少,潜伏期为8天。潜伏期越短,发热维持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及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SARS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家庭及医院聚集性,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SARS隔离医学观察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的构成及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SARS病例的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把海淀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有隔离观察人群的街道(乡镇)中抽取1个街道(乡镇),通过街道(乡镇)“非典”防治办公室,布置有被隔离医学观察对象的居委会把统一的调查表发给被隔离观察者,让其自己填写调查表。若无法自己填写,则请他人代为填写。结果 共调查被隔离者1028名,发现24例SARS病例,罹患率2.3%;61%(630/1028)的人是因为接触SARS病例而被隔离的,其中61%(383/630)的人在SARS病例的症状期与其接触;24例病例均在SARS病例的症状期与其接触;未在SARS病例症状期与其接触的人均未发病,这部分人占被隔离人数的63%(645/1028);167名在SARS病例潜伏期与其接触的人均未发病。结论 只有在SARS病例发病后与其接触的人员才需要隔离,如果以此标准对SARS的直接接触者进行隔离,则可以节省63%的费用。未发现SARS病例在潜伏期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5.
一起小学校内乙型流感暴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下旬,浙江省江山市某乡镇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暴发。经调查本次乙型流感共发现患者65例,罹患率15.26%。  相似文献   

16.
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最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案例的传播过程,分析SARS病例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指征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发病36例,死亡1例,总罹患率为17%。其中指征病例和1名二代病例分别直接传播了12例和13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所有36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家族传播链中85%的病例都与前代病例症状期的第3—5天有过接触,发病前后均接触和仅发病后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70%和67%,差异无显著性;仅与前代病例潜伏期接触的15名同柜台同事、29名同班同学无发病,38名与医护人员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密切接触的家属无发病。结论:该案例所有的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密切接触史;未观察到SARS患者在其潜伏期内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18.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