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正>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不断增长,如不及时防控,将有大量超重肥胖青少年发展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为此,本期特邀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席波副教授撰写述评文章《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降低成年期慢性疾病风险》。文章从儿童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儿童超重肥胖与近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儿童超重肥胖与近期靶器官损害、儿童超重肥胖与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儿童少年肥胖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伴随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高血压、血脂紊乱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逐渐伸延至儿童青少年人群,甚至导致成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2].美国心脏协会2009年发表声明,呼吁人们关注儿童青少年尤其是超重肥胖者MS的问题[3].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萧山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与许多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历程一样,近十几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呈加速态势。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超重肥胖防控的策略,我国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超重肥胖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应将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国部分民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7个州(市)汉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7个民族8~18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和体格测量等调查.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16 645名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1.38%,标化检出率为11.85%;腹型肥胖率为12.29%,标化腹型肥胖率为13.49%.其中超重率为7.83%,肥胖率为3.55%.居住地年平均气温低和每天适量体育锻炼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2,0.93).腹型肥胖(OR=9.53)、男生(OR=1.74)、汉族(OR=0.50)、居住在高纬度(OR=2.92)和经济发展水平高(OR=1.11)的地区、平均每天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时间长(OR=1.14)、睡眠时间过长(OR=1.12)和自觉课业负担重(OR=1.47)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各个民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的预防与干预,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文化大量引入等社会背景下有其独有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暴发式增长.1985-2010年,我国7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1].肥胖给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其引起的成年期肥胖及其他各种慢性病更是重要的长期后果之一[2].全面掌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肥胖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及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宁地区5 658个 7~18岁儿童青少年,测量其身高、体重,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2%、8.48%;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1);各年龄组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回归系数的数据表明,对超重、肥胖性质影响最大的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父母肥胖史、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吃油腻食物及甜食、进食速度、出生时体重、婴儿4个月内喂养方式。 【结论】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肥胖为一种具有潜在不良健康后果的全球性疾病,且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对健康构成威胁. 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20%~35%,且儿童肥胖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不良结局密切相关[1]. 在中低收入国家,儿童青少年超重的总体患病率为17.3%,肥胖患病率为8.6%[2]. 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在20世纪呈现低流行状况,但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达19. 4%[3].肥胖的病因复杂,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 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是一种新的致肥因子( obesogen) ,而母亲孕期PAEs暴露是儿童童年期肥胖的危险因素[4] ,丰富了人们对肥胖病因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浙江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况与特征,为进一步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浙江省11个地市小学一、三、五年级和初二、高二年级学生共33 256名,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应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浙江省7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10.6%,肥胖检出率为5.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13.7%,6.8%)高于女生(7.4%,3.7%);小学生(12.3%,8.3%)和初中生(11.1%,5.1%)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生(8.7%,2.8%);经济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11.1%,5.6%)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0.3%,4.8%).结论 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超过全国水平.要重点关注男生、低年龄段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趋势,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定义肥胖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儿童肥胖是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超重儿童可能成为肥胖的成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期超重与肥胖不仅影响健康成长,而且对其成年后的生理功能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是某些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因此,对儿童开展超重、肥胖的调查研究,对预防多种疾病的早期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于2003年11月正式推出"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2].笔者按该分类标准,对内蒙古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体质指数以及超重、肥胖检出率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为从父母因素方面入手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昌平区小学二~五年级和初一、初二年级的749名7~ 15岁学生.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父母的身高与体重.分别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将学生和父母划分为非超重、超重/肥胖.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749名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者占36.7%(275/749).父亲的超重肥胖率为65.6% (491/749),母亲为33.6% (252/749).父母均超重肥胖、仅父亲超重肥胖、仅母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父母均非超重者的3.95倍(95% CI=2.41 ~6.48)、3.11倍(95% CI=1.97 ~4.93)和2.74倍(95% CI=1.45~5.18).男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的为双亲均超重肥胖者,其次为仅父亲超重肥胖者;女生父母均超重肥胖者、仅父亲超重肥胖者和仅母亲超重肥胖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是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子女性别差异;仅父亲超重肥胖对于男生的影响大于母亲,应作为今后儿童肥胖防控的重点方面.  相似文献   

11.
探讨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红河州7~18岁汉族学生7 200名,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睡眠时间等调查.结果 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8%和5.7%.经x2检验,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逐渐降低;好片和差片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片,城市超重和肥胖率显著高于农村;不同动态和静态活动及睡眠状况中仅体育锻炼时间≥1h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显著高于<1h者,睡眠不足者的超重率显著高于睡眠充足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人口学因素、动态活动及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控制人口学因素、静态和动态活动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睡眠状况对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不足儿童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1.954倍,男生睡眠不足者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2.429倍(P值均<0.05).结论 睡眠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超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通过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睡眠状况,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零食习惯、体力活动、静坐行为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宁夏南部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南部5个地区3~9年级2 35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宁夏南部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5. 1%;零食摄入频率高、体力活动频率低与女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有关(P0. 05),静坐时间长与男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关(P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零食和体力活动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4. 31,95%=1. 34~13. 88;OR=0. 66,95%=0. 44~0. 98);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静坐时间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OR=1. 39,95%=1. 02~1. 91; OR=0. 54,95%=0. 36~0. 82)。结论零食、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是宁夏南部农村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且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学校周边食物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水平的关系,为建设儿童超重肥胖防控支持性学校周边食物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4个市(区、县)的1 309所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学校周边食物环境数据。采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Dwass-Steel-Crithlow-Fligner两两比较;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学校周边食物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水平的关系。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流行水平地区的学校在周边800、1 200和1 500 m范围内的超市、菜市场和外国餐厅数量,以及在1 500 m范围内的快餐店和中餐厅数量均明显高于超重肥胖中、低流行水平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学校周边食物环境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学校周边1 500 m范围内的超市数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水平呈正相关关系(Z=2.34,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抽取河南省内7个市6~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共计19 390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2.3%,其中超重4 415人(22.8%),肥胖3 790人(19.5%)。其中10 390名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和20.8%,9 000名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8.1%,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OR=1.842),母亲超重(OR=2.586),儿童青少年喜爱吃甜食、膨化食品(OR=3.161),进食速度过快(OR=3.268),经常在外就餐(OR=1.882),每天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超过2 h(OR=2.376),每天睡眠时间不足(OR=2.64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静  张娟  张瑛  周芸  史宏睿  赵文婷  张锋 《中国校医》2019,33(8):569-571
目的 了解徐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徐州市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12 所学校,共计抽取2 147人。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徐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17.9%,肥胖检出率为13.3%,不同性别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745,P<0.01);高血压检出率为 8.2%,不同性别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5,P<0.05);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 6.6%、9.4%、15.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徐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比体质量正常组高。  相似文献   

16.
7~17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流行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7~17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7~17岁儿童青少年2752人进行分析。采用Cook标准进行代谢综合征判定。结果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2%,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MS患病率分别为0.7%、8.0%、23.9%。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MS各组分患病率、MS患病率在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中都成倍增加。较多发生的异常为腹型肥胖(超重、肥胖者:41.6%和77.9%)、高血清甘油三酯(超重、肥胖者:36.4%和50.7%)和高血压(超重、肥胖者:19.6%和39.0%)。在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者中,至少有1项MS组分的分别为40.3%、65.6%和90.6%;肥胖者中有62.9%至少有2项MS异常;3项以上异常聚集者在肥胖者中为23.9%;有4项以上异常聚集的均为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结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明显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985—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并进行预测。方法利用 1985、1995、2000、2005、2010、2014、2019年的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分别纳入 409 945、204 931、209 209、234 420、215 317、214 353和212 711名7~18 岁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判定儿童超重与肥胖, 计算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及年均增长值, 采用ArcGis 10.6软件分析2019年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项式回归模型对1985—2019年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仅肥胖检出率和年均增长值进行拟合, 并预测7~18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的发展趋势。结果 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为23.4%, 仅肥胖检出率为9.6%, 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城市高于乡村(25.4%比21.5%), 男生高于女生(28.4%比18.4%)(均P<0.001)。2019年各省份超重与肥胖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我国学生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工作所获得120 275名7~18岁中小学生资料,使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分析不同群体的检出率。结果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1%(男生为9.1%、女生为5.2%)、超重率为12.2%(男生为14.6%、女生为9.8%),肥胖率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男生在9岁、女生在16~17岁稍有上升);乡村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入增长阶段,肥胖率为4.6%,超重率为9.6%;汉族儿童青少年和少数民族学生相比,肥胖率高2.3%,超重率高3.2%;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城市超重、肥胖率检出率最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华北、东北地区最高,分别高达27.9%和27.0%,而西南、华南地区较低,为13.4%和12.9%。结论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男性、小学生、乡村、汉族、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流行率较高,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防控学生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压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6600名安徽省7-17岁儿童青少年66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血压值Z分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差异,并探讨BMI与血压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收缩压(SBP)Z分、舒张压(DBP)Z分以及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均呈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OR=2.358,OR=5.466;95%CI:1.191~1.262,3.648—8.191)。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