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国胜 《颈腰痛杂志》2021,42(6):818-820
目的 观察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手法骶管注射组、牵引骶管注射组、骶管注射组(对照组)各30例.手法骶管注射组采用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牵引骶管注射组采用腰椎牵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骶管注射治疗,比较三组的JOA、VAS评分和直腿抬高角度、疗效.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直腿抬高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手法骶管注射组的JOA评分>牵引骶管注射组>对照组(P<0.05),手法骶管注射组、牵引骶管注射组的直腿抬高角度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骶管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附102例报告)陕俊平笔者自1987--1993年对102例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采取骶管注药治疗,收到在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02例,男64例,女38例.年龄在29-69...  相似文献   

3.
骶管注射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骶管注射配合牵引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给予骶管注射、腰椎牵引及理疗,对照组仅给予腰椎牵引和理疗。结果对总体疗效而言,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0%、77.94%,方案数据分析(per-protocol population,PP)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6%、85.00%,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具有临床上的优效性,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骶管注射配合牵引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腔导管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导管松解、精确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25~72岁,平均(40.76±10.59)岁。所有患者分成两个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骶管组)采用单纯骶管注射治疗;观察组(导管组)采用经皮、经骶管入路,行硬膜外腔导管松解、精确药物注射。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疗效。[结果]88例均获得25~36个月的随访,平均(29.3±4.0)个月。对照组:ODI术前平均为(68.3±13.2)%,末次随访平均为(41.2±21.1)%;VAS评分术前平均为(6.6±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3.9±2.1)分。观察组:ODI术前平均为(70.5±13.6)%,末次随访平均为(23.3±18.6)%;VAS评分术前平均为(6.7±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2.1±1.6)分。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骶管行硬膜外腔导管松解、精确药物注射,是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症状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联合骶管内臭氧注射治疗青壮年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青壮年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4组:Ⅰ组,保守治疗组,23例;Ⅱ组,臭氧椎间盘内注射组,24例;Ⅲ组,臭氧骶管内注射组,25例;Ⅳ组,臭氧椎间盘内联合骶管内注射治疗组,25例。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cnab评分。结果治疗前Ⅰ~Ⅳ组VAS评分分别为(7.93±1.21)分、(8.13±0.96)分、(7.87±1.27)分、(8.35±1.43)分,治疗后3个月分别降至(4.30±1.39)分、(1.63±0.79)分、(2.58±0.68)分、(0.32±0.07)分;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Ⅳ组VAS评分最低,疼痛缓解最明显。治疗后3个月Ⅰ~Ⅳ组优良率分别为56.52%(13/23)、79.17%(19/24)、76.00%(19/25)、92.00%(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等特点,是治疗青壮年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案,椎间盘内联合骶管内臭氧注射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定位扳法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棘突偏歪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手法治疗,观察患者腰痛病情积分、疗效和棘突偏歪距离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腰痛病情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53例,良好5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3例,良好6例,有效7例,无效4例;两组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1次扳后,治疗组L4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扳后,治疗组L4、L5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定位扳法优于斜扳法,尤其利于纠正L5棘突偏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节段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手术疗效影响的远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伴有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0例行腰椎单阶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对其随访至少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并评价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90.48%;B组9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A组21.37±7.59;B组8.34 ±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提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9.
手法整复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手法整复为主的综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986年1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1128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5760例,男2882例,女2878例;年龄13~86岁。对照组5368例,男2688例,女2680例;年龄20~85岁。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和各种理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手法整复治疗。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平均为(2.13±1.46)分,对照组平均为(4.65±2.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愈率为47.28%,治疗组治愈率为73.44%,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法整复为主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改善腰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终板源性腰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ng BG  Wu WW  Kuang ZD  Li ZZ  Guo JD  Hou S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01-1404
目的探讨严重终板源性腰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所有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并用腰椎间盘造影术确定疼痛椎间隙融合节段。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评估腰椎融合术疗效。结果本组21例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诊断为终板源性腰痛,全部行腰椎前路或后路融合术。术后随访2—6年,平均3年5个月。除1例仍有腰痛外,其余20例(95%)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腰椎物理功能明显改善。VAS和ODI评分在术前和术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终板源性腰痛的可靠手段,腰椎融合术是治疗终板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造影下行腰神经根管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采用X线造影下腰神经根管注射治疗的78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47例;年龄22~88岁,中位数65岁;腰椎间盘突出55例,腰椎管狭窄23例;病程1~8周,中位数3周.单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71例...  相似文献   

12.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蒋毅  宋华伟  王东  杨明连 《中国骨伤》2013,26(10):800-804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选择性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窥镜下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8例;年龄11~77岁,平均(39.7±15.3)岁;其中L5S1 20例,L4,5 26例. 所有患者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术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术后即刻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及JOABPEQ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直腿抬高试验转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93.0±28.0) min,出血量(20.0±9.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5) d,返回工作或恢复日常生活时间(11.6±4.2) d.平均随访时间(13.9±1.6)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3±1.2,1.9±1.1,1.0±0.8,0.9±0.8,0.8±0.6;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0.8±1.2,0.5±0.8,0.5±0.8,0.3±0.8;JOABPEQ评分5项指标(腰痛、腰部功能、行走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术前分别为27.0±30.6,37.3±27.4,38.5±26.6,33.0±13.7,55.4±19.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6±24.8,89.4±15.7,87.0±17.9,58.4±14.6,79. 5±13.4.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1±2.6及27.3±1.7.各项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镜下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L_(2,3)1例,L_(3,4)3例,L_(4,5)12例,L_5S_19例。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采用视觉摸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8.6 min。术后无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复发病例。术前、术后1周、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8±0.5、2.5±0.4、0.9±0.2;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1±0.6、1.5±0.4、0.7±0.6;腰椎ODI评分分别为69.2±1.8、22.5±4.7、10.2±2.4,各项目三者之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楼超  俞伟杨  陈剑  何登伟 《中国骨伤》2022,35(5):448-45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5~83(65.7±7.4)岁;单节段融合27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1~78(64.8±7.8)岁;单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开放融合翻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2.4±0.5)年,对照组随访时间(2.6±0.7)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VAS和ODI在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术后1、3个月ODI均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而两组间下肢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再次开放融合翻修术相比,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疼痛和功能改善的优点,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内镜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经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手术技巧。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运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弓根入路治疗向下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L_(2,3)1例,L_(3,4)5例,L_(4,5)18例;年龄48~72(59.5±7.2)岁;病程8~26(16.2±6.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对所取得的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7.5±5.3)个月。手术时间(69.8±14.2) min,1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平卧休息后好转,其余23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腰腿部疼痛、下肢麻木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36±1.27,3.94±1.03,1.62±0.87,0.44±0.27,0.37±0.29,术后不同时间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28±1.74,3.16±1.24,2.83±1.13,0.83±0.31,0.46±0.31,术后不同时间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ODI分别为(48.79±9.83)%,(36.51±11.24)%,(21.05±6.35)%,(9.83±4.62)%,(7.24±4.72)%,术后不同时间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优19例,良3例,中2例,差0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经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向下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髓核摘除完全、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其临床疗效确切,可操作性较强,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D打印个性化腰椎支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初次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56(45.23±6.07)岁;病程1~24(6.25±0.82)个月,佩戴3D打印个性化腰椎支具实施康复治疗;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7(42.78±7.58)岁;病程1~24(6.72±1.36)个月,佩戴传统腰椎护具实施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3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治疗前两组JOA、ODI、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3周)后,两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ODI、VAS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33例采用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A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8.8)岁;病程12~38个月,平均(19.9±5.8)个月. 31例采用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B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9.8±7.3)岁;病程12~48个月,平均(19.2±8.1)个月. 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术后疼痛的分级及JOA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率. 结果: 术后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两组VAS评分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A组)痛疼减轻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B组).术后12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功能改善率评定疗效:A组,优9例,良21例,可3例,差0例;B组,优6例,良18例,可7例,差0例.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优良率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P<0.05).结论: 在短期内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带k动脉蒂肌筋膜脂肪片的血供解剖及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观测6例12侧成人尸体标本腰节段血管的走行及L3动脉在腰背肌筋膜血供分布。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患者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39-70岁,平均55.6岁;两次手术间隔为8个月~15年,平均6.9年。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硬膜外瘢痕形成17例,硬膜外囊肿2例。9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所有患者以L3动脉为蒂的脂肪片覆盖于椎板开窗处,术后负压引流管拔出后,将2ml几丁糖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椎板开窗处硬膜及神经根周围。随访期间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解剖发现L3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其穿出胸腰筋膜后形成丰富的真皮下毛细血管网。49侧患者随访5~8年,平均为5.6年。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6±1.2降至末次随访3.6±0.5(t=5.56,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8.9±0.9降至末次随访3.0±0.4(t=8.61,P〈0.01);ODI评分从术前44.1±6.2降至末次随访13.9±3.6(t=20.32,P〈0.01)。根据ODI评分评定结果:优29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结论: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能有效减少腰椎术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与粘连,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