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提出一种采用动态骨骼肌肉综合分析系统(comprehensive musculoskeletal analysis system,CMAS)测量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新方法,并探讨其测量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择本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颈部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MAS测量和DSA动态影像测量颈椎ROM.50名受试者采用CMAS进行测量(A组),15名受试者同时采用动态X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影像进行测量(B组).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对A组进行观察者内、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采用测量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和最小可检测变化(minimum detectable change,MDC)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在两组不同性别、年龄分组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观察者内一致性分析ICC=0.947,95%CI(0.763,0.980),P<0.01,两次测量具有高度一致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ICC=0.899,95%CI(0.799,0.947),P<0.01,不同测量者测量具有高度一致的观察者间一致性.A组颈椎ROM测量的SEM为3.0°,MDC为6.9°;B组SEM为1.8°,MDC为4.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58;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法的平均差值为0.29°,差值分布接近于0,所有测量的数据点均在95%CI内.结论 CMAS测量颈椎ROM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是用于测量颈椎RO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出一种采用动态骨骼肌肉综合分析系统(comprehensive musculoskeletal analysis system,CMAS)测量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新方法,并探讨其测量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择本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颈部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MAS测量和DSA动态影像测量颈椎ROM.50名受试者采用CMAS进行测量(A组),15名受试者同时采用动态X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影像进行测量(B组).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对A组进行观察者内、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采用测量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和最小可检测变化(minimum detectable change,MDC)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在两组不同性别、年龄分组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观察者内一致性分析ICC=0.947,95%CI(0.763,0.980),P<0.01,两次测量具有高度一致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ICC=0.899,95%CI(0.799,0.947),P<0.01,不同测量者测量具有高度一致的观察者间一致性.A组颈椎ROM测量的SEM为3.0°,MDC为6.9°;B组SEM为1.8°,MDC为4.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58;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法的平均差值为0.29°,差值分布接近于0,所有测量的数据点均在95%CI内.结论 CMAS测量颈椎ROM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是用于测量颈椎RO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高度变化的四种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前椎间隙高度直接测量法、椎间隙高度指数法、盘-椎比值法、颈前柱高度测量法,测量68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的椎间高度,计算相应结果,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以颈前柱高度测量法的相关系数(0.836)最大,前椎间隙高度直接测量法相关系数(0.639)最小。结论 四种测量方法中.以颈前柱高度测量法最为可靠,测量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4.
四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目前四种常用的测量颈椎曲度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利用 5 3例颈椎侧位 X线片 ,2名医师采用 Borden氏测量法、改良 Borden氐测量法和两种夹角测量法 ,分别测量出颈椎曲度值 ,再进行测量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以 Borden氐法相关系数 (0 .90 1)最大 ,测量方法简单。改良 Borden氐法相关系数 (0 .811)最小。结论 常用的颈椎曲度测量方法中 ,以 Borden氐法最为可靠 ,且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无体膜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方法] 将31例患者的腰椎螺旋CT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骨密度测量。由3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独立进行腰椎BMD测量,每位观察者对患者均测量2次。观察者内或观察者间的差异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一致性分析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描述。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分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描述。 [结果] 观察A 2次测得腰椎BMD为(67.14±26.71) mg/cc和(66.37±26.69) mg/cc,两者间差值率为(4.22±2.55)%(P=0.12, ICC=0.995);观察者B 2次测量的BMD为(68.89±29.37) mg/cc和(68.54±28.98) mg/cc, 差值率为(5.08±3.83)% (P=0.56, ICC=0.994);观察者C 2次测量的BMD为(69.31±26.72) mg/cc和(69.83±27.90) mg/cc, 差值率为(4.16±3.03)% (P=0.31, ICC=0.995)。 3个观察者所测腰椎BMD的值分别是(66.76±26.66)、(68.71±29.13)、(69.57±27.28) mg/cc ( P=0.15, ICC=0.957, Cronbach"s alpha系数 =0.985)。[结论] 无体膜QCT测量腰椎BM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校正身高的三种测算方法,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3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全长正位片,测量并记录患者侧凸角度,采用手工测量、计算机辅助测量、Bjure公式的方法测算校正身高,比较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同一医师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对间隔4周的两次测算结果作比较,分析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的可重复性,对3名医生各自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的测算结果作比较,分析该方法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结果手工测量组和计算机辅助测量组测算校正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工测量组和Bjure公式组、计算机辅助测量组和Bjure公式组测算校正身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算校正身高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不同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7。结论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算校正身高较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6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6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 :随机选取在我科接受颈椎X线检查的80例患者进行标准颈椎侧位拍片,由3名放射科医生采用基于距离[1Borden氏测量法;2颈椎曲度指数(CCI)法;3椎体质心测量法(CCL)测量方法]和基于角度(1C1-C7 Cobb角测量法;2C2-C7 Cobb角测量法;3Harrison氏测量法)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颈椎曲度。以2周为间隔分别独自测量两次,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种测量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可信度(r=0.752~0.968)和可重复性(r=0.703~0.915)。基于距离的测量方法中可信度以Borden氏测量法最高(r=0.938~0.968),其次为CCL法(r=0.855~0.908)及CCI法(r=0.775~0.821);可重复性以Borden氏测量法最好(r=0.888~0.915),其次为CCI法(r=0.819~0.862)及CCL法(r=0.810~0.859)。基于角度的测量方法中可信度以C2-C7 Cobb角测量法最高(r=0.871~0.895),其次为Harrison氏法(r=0.830~0.885)及C1-C7 Cobb角测量法(r=0.752~0.836);可重复性以Harrison氏法最好(r=0.868~0.880),其次为C2-C7 Cobb角测量法(r=0.859~0.876)及C1-C7 Cobb角测量法(r=0.703~0.837)。结论 :6种不同的颈椎曲度测量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基于距离的曲度测量方法以Borden氏测量法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最好,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以C2-C7 Cobb角测量法可信度最高,以Harrison氏法可重复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自由解剖切面联合容积对比成像评估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应用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与容积对比成像(VCI)技术观察和测量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方法对60例年轻未育女性于静息状态下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脱机分析图像数据。由2名医师应用Omniview联合VCI(Omniview-VCI)模式测量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并由其中1名医师应用三维重建渲染(Render)模式测量肛提肌裂孔各测量值。统计分析两种成像模式下各测量值的差异并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成像模式下肛提肌裂孔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肛提肌裂孔各测值的相关系数均0.8。结论 Omniview-VCI技术是评估女性肛提肌裂孔方便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准确测量颈惟曲度和活动度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很棘手的问题 ,本文就常用的曲度和活动度测量方法及意义作一简述 ;常用的屈度测量方法有 Borden氏法、改良 Borden氏法和夹角测量法等 ,值得推荐的是 Borden氏法 ;颈椎活动度的测量方法相对较多 ,有颈椎动力性摄片法、改良方盘测角仪、脊柱运动分析仪、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电动测量仪、皮尺测量和目测等数十种 ,但目前尚无一种切实可靠、能被大多数研究人员公认的活动度测量方法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能准确地反应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 ,当颈椎病初发或颈椎病产生症状时 ,往往都有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对判定颈椎各节段功能及颈椎病变部位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6±13.3)岁。患者术前经问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均行单节段ACCF手术进行治疗。通过三维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颈椎三维活动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入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4±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除左旋转外,其他方向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6个方向上的活动度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右侧屈、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后伸方向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及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单节段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表明,术后短期内活动度下降,之后活动度增加并优于术前水平,同时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近期和远期活动度变化以及多节段ACCF术后活动度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后6个月影像学上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术前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者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34~76(55.86±10.69)岁,手术时间2~4(3.03±0.51) h。采用Cobb角法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颈椎X线侧位片上C_2-C_7、置换、融合及上位相邻节段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C_2-C_7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的曲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置换和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节段活动度高于融合节段活动度(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术重建了颈椎整体和责任节段的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5.
微创松解疗法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涛  刘景 《中国骨伤》2013,26(3):438-440
目的:评价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及相对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65岁,平均60.5岁;病程2~15个月.采用传统颈椎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年龄49~66岁,平均61.5岁;病程1~1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症状,颈椎MRI上可见颈髓受压明显伴有脊髓变性.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CT上椎管矢状径(AP)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恢复,复查MRI、颈椎CT见椎管容积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无再关门及钢板螺钉松动的异常情况. 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55±12.3) min、(407±11.8) 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48±14.4) min、(398±15.4) 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由术前的9.1±2.6提高到术后的15.5±1.8,B组由术前的9.3±2.1提高到术后的1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AP)A组由术前的(10.7±2.4) mm提高至术后的(17.6±3.2) mm;B组由术前的(11.6±1.7) mm提高至术后的(15.9±2.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ROM)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51.0±2.6)°和(45.0±3.5)°,B组分别为(52.0±1.8)°和(42.0±2.4)°,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相对于传统颈椎榷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即能更好的恢复椎管容积,又能较好的保持患者原有颈椎活动度,还能更好的改善术后JOA评分.因此相对于传统缝合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8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接受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59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保留组),31例未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非保留组)。测量2组患者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漂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OM)及颈椎曲度等影像学参数。记录2组患者术中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保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保留组高,住院天数短于非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板开门角度和脊髓向后平均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保留组ROM丢失较非保留组少;保留组颈椎曲度维持良好,非保留组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留组颈部VAS评分改善程度较非保留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感染、再关门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保留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 vs.22.5%,P<0.05)。结论 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可取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神经减压效果,虽然手术步骤增加,但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山羊颈椎次全切除减压非融合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山羊6只造模(模型组),术前行颈椎X线检查,排除骨性结构异常,并测量节段性Cobb角(SCA)和颈椎Cobb角(CCA)于C4行颈椎次全切除术,并植入可动人工颈椎(ACV).术后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再次测量SCA和CCA.术后6个月处死山羊,并以6只正常山羊作为对照组.取新鲜颈椎标本,采用MTS生物材料测试机和NDI Optotrak Certus光电子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量C2/C3、C3/C4、C4/C5、C2/C5节段的活动度(ROM).结果 模型组山羊术前SCA和CCA分别为10.8°±0.9°和21.8°±0.5°,植入ACV后SCA和CCA分别为10.7°±0.9°和21.5°±1.5°,2组手术前后SCA和C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模型组与对照组山羊新鲜颈椎标本C2/C3、C3/C4、C4/C5、C2/C5的ROM测量结果显示,C2/C3左侧曲、C3/C4右侧曲和右旋、C4/C5前屈和左旋、C2/C5右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向RO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V能在椎体次全切除术后重建山羊颈椎高度且对相应节段的脊髓无损伤,但在某些方向上ROM不足或偏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斜坡椎管角在不同骨科患者群的数值范围,分析X线及CT矢状位重建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一致性,并探讨斜坡椎管角的测量对枕颈融合术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89例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和37例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测量颈椎中立位和过屈、过伸位侧位X线片上斜坡椎管角的数值。随机选取有或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各10例的颈椎中立位X线和CT正中矢状重建图像,由2位测量者重复测量斜坡椎管角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结果无上颈髓压迫症状者过屈位、中立位和过伸位的斜坡椎管角均显著大于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P<0.01);前者斜坡椎管角数值的变化范围为23.87°±10.23°,后者为19.10°±7.96°(P<0.01);说明后者的枕颈复合体较前者僵硬并处于异常屈曲位。 X线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观察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619,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897;X线法的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在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0.635和0.657,也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937和0.924;CT重建法较X线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不同骨科患者群斜坡椎管角的数值范围,为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和枕颈部固定融合角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术中准确测量斜坡椎管角提供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17分法)评分,根据X线片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d。结果:手术时间:A组(116.0±27.9)min,B组(120.0±1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48.0±68.3)ml,B组(152.0±6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41.1%)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B组38例(76.0%)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改善率(61.1±24.5)%,B组改善率(53.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术前颈曲夹角(6.3°±5.1°)与术后颈曲夹角(6.6°±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夹角(5.9°±5.1°)与术后颈曲夹角(4.8°±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