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肝移植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7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EN)组和肠外(PN)组。与PN比较,分析早期EN对肝移植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和预防继发感染方面的作用。结果:顺利进行营养支持共59例,其中EN组和PN组分别为38例和2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与PN组比较,EN组病人术后一周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恢复较好,胆汁量较多,肺炎等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发生腹泻的机会也下降。结论:①与PN比较,EN能促进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特别是蛋白合成功能的恢复。②与PN比较,EN能减少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③早期EN、肝移植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PN)组、肠内营养支持(EN)组、代谢调理(MI)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及精氨酸静脉注射),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观察各组受者术后2周感染率的发生情况。
结果:EN组和MI组术后2周感染率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和M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中,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较之肠外营养更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制定有效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以促进其术后恢复。方法对4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尽早开始EN支持,辅以白(清)蛋白强化的PN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者,也以EN为主,辅以重组生长激素(rhGH)+谷氨酰胺(Gln);如无法恢复EN,则以TPN+rhGH+Gin及清蛋白强化支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生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结论有效的术后营养支持对提高肝移植成活率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再次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间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14天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并计算氮平衡。结果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其中8例术前进行了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术后10例患者均进行了营养支持,均能较好的耐受肠内、肠外营养,术后第7天、第14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清蛋白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尿素氮和氮平衡值与术前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肌酐值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对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246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实施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胃肠手术后以早期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246例的适应证、方式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246例均取得良好的临床营养支持效果。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6h,恢复排便时间平均为48h。整个疗程中病人无饥饿感,术后无明显的体重丢失。未见需终止治疗的并发症。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的1/3。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有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减少医药费用等优点,可例入术后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价值。方法 将63例肝脏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对照组给予完全静脉营养(TPN),营养支持时间为1周,术后第8天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支持费用和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静脉营养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促进患者的肝功能的恢复,并且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发生率。结论 肝移植早期肠内营养是比较便宜而且可行的TPN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移植病人由于术前长期肝脏代谢功能障碍,机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腹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严重可出现肝肾综合症。术后实行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尽快康复。我院于2002年6月21日同时实施2例同种异体原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术后均不同程度的施行了营养支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青川 《腹部外科》2007,20(2):78-79
肝移植病人多数多为肝硬化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手术的打击和术后激素的应用均可导致机体分解代谢的增加.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肝移植术后的恢复.因此,肝移植术前、术后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和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兆林  彭威  迟强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58-760
目的 总结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并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出现症状时间为术后4~18 d,平均(7.5±1.1)d.所有患者均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高渗盐水洗胃、应用促胃动力药物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腹部理疗及心理干预,1例再次手术切除全胃,1例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45 d,平均(20.1±2.7)d后恢复胃功能.结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治疗可采用营养支持和促胃动力药物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患者一般都可痊愈.再次手术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增加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方法。方法 根据 5例患者术前、术后的代谢特点 ,术前给予肠内营养 ,必要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 (1- 4d)采用全肠外营养 (TPN) ,辅以白蛋白 ;肠道功能恢复后应实施肠内营养 (EN)与肠外营养 (PN)相结合的营养方案 ,7- 10d后恢复经口饮食。结果  5例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术前营养状态与肝移植后疗效密切相关 ,术前应适当、合理有效地给予营养支持。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前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 ,以利于供肝功能的恢复 ;胃肠道功能恢复后 ,宜尽快开始EN ,同时结合PN ,尽早过度到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PD术后营养支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2008年至2011年间,按特定筛选标准入组40例病人。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PD术后病人EN和PN支持模式后的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PN组和EN+PN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前1 d,术后第7、10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7、1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N+PN组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PN组(P<0.05)。PN组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机会较大(P<0.05),EN+PN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PD术后病人PN和EN支持对营养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N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相对EN有一定优势,但长期应用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行消化道EN,并以EN和PN联合方式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外伤术后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65例肝外伤患者分成两组,30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EN组),35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急性肝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8天EN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正常值,而PN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ALT、AST和PT检验值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肝功能恢复.61例患者得到随访(93.8%),随访时间于术后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两组间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外伤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是改善术后肝损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resent clinical experience in perioperative nutri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evaluated by a questionnaire, answered by 16/21 European transplant units (76.1%). There is agreement, that malnutrition reflects per se the severit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should be not considered, in general, to exclude patients from the transplant waiting list. Most centers administer postoperative nutrition without difference to other patient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major surgery. A combination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s preferred. Experience with preoperative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use of new immunomodulating substances is rather limited.  相似文献   

15.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感染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后胃瘫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营养支持方案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术前3 d常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行肠道预适应,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感染、胃瘫的发生率,尽早恢复病人经口进食,提高了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前无肠道预适应病人,术后使用短肽型营养剂在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优于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