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比64层与320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层(64层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层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层及32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层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4层及320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层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显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华西医院2004年4月至2010年12月行SCA检查并同期行64-MSCT检查患者共93例,其中男74例,女19例;年龄(58.2±8.5)岁,全部患者为窦性心律,心率≥90次/分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控制心律,选取管腔内径≥2 mm的可显像冠状动脉节段,管腔内径狭窄≥50%确定为冠状动脉节段狭窄。根据节段显示情况及是否存在伪影将图像质量分为Ⅰ~Ⅳ级,Ⅰ~Ⅲ级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以SCA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MSCT显像成象质量及检测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SCA能清晰显像的冠状动脉节段(100%,1 238/1 238),造影图象质量均符合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方法中可评价图象要求(Ⅰ~Ⅲ级);64-MS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427/481)、91.7%(694/757)、87.1%(427/490)和92.8%(694/748)。64-MSCT造影对左回旋支近段和第一钝缘支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其他节段低:左回旋支近段的敏感度68.3%(41/60),特异度60.6%(20/33),阳性预测值75.9%(41/54),阴性预测值51.3%(20/39);第一钝缘支的敏感度58.8%(10/17),特异度93.5%(58/62),阳性预测值71.4%(10/14),阴性预测值89.2%(58/65)。影响冠状动脉狭窄判断和图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脏活动伪影。结论 64-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体评价与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对左回旋支近段及第一钝缘支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5例。按股动脉途径(125例)或桡动脉途径(110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造影使用的导管数、动脉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支架植入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5%、100%(P<0.05);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3.35±1.25)min和(2.72±0.58)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3.6%、100%(P<0.05)。②PTCA或支架植入:经桡动脉、股动脉植入单个支架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43±6.21)min、(15.24±4.15)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2.7%、97.6%(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11.2%(P<0.01)。结论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不需卧床、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为其优点。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要求术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血管穿刺失败和桡动脉痉挛是影响造影和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原因,且推送导管过程中需持续透视,增加了术者和患者X线照射时间。③无论从桡动脉入路还是从股动脉入路都以手术成功为最终目的,选择何种路径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4.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DCT高清(HD)与非高清(NHD)扫描模式显示不同内径支架的区别。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的55例连续性患者,其中29例采用HD模式扫瞄(HD组),平均年龄(57.6±9.5)岁,体质指数(BMI)平均为(27.69±2.72)kg/m2,植入支架49枚;26例采用NHD模式扫描(NHD组),平均年龄(61.5±10.7)岁,BMI平均为(25.94±2.89)kg/m2,植入支架47枚。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式扫描,管电压120kV,根据患者BMI设定管电流(350~690mAs)。观察测量所有支架内径,并对图像质量予以评分(1~3分)。分别计算两组支架的平均内径测量值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88枚支架符合可评价条件。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4,P0.05)。HD组支架平均管腔显示率(56.45±9.20)%,NHD组为[(49.52±9.45)%,t=3.482,P0.05]。两组显示内径2.50mm支架与内径≥4.00mm支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内径2.75mm、3.00mm、3.50mm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DCT HD扫描模式对内径≥2.75mm且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NHD扫描模式;对于显示内径2.75mm或≥4.00mm支架,两种扫描方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经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的CTO患者共207处病变的CCTA资料,观察CCTA与ICA显示CTO特征的一致性、差异及符合率,包括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形态(钝形/锥形),闭塞段内有无钙化、纡曲、近端分支及闭塞段长度是否≥20 mm。结果 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Kappa=0.50)、闭塞段内有无钙化(Kappa=0.48)、闭塞段近端有无分支(Kappa=0.56)及病变长度≥20 mm(Kappa=0.53)与否的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P均<0.01),二者判断闭塞段是否纡曲的一致性好(Kappa=0.80,P<0.01)。CTA与ICA对冠状动脉闭塞段钙化[38.65%(80/207)vs.21.74%(45/207)]及闭塞近端分支[31.40%(65/207)vs.43.48%(90/207)]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闭塞段头端钝形[35.75%(74/207)vs.36.71%(76/207)]、闭塞段纡曲[20.29%(42/207)vs.23.19%(48/207)]及病变长度≥20 mm[38.65%(80/207)vs.41.06%(85/207)]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钙化、纡曲、近端存在分支及长度≥20 mm的符合率分别为76.81%(159/207)、77.29%(160/207)、93.24%(193/207)、79.23%(164/207)及77.29%(160/207)。结论 利用CCTA能可靠评估CTO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排除植入支架信息不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以及屏气不佳严重影响图象质量者;最后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纳入研究,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66岁;共植入支架109枚,支架植入时间6个月~3年。评估60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象质量,观察支架的解剖分布,并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图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患者图象质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植入的109枚支架均可评价,支架的优势解剖分布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本组有101枚(92.66%)支架无再狭窄,8枚(7.34%)支架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3枚(2.75%)表现为支架内沿支架贴壁走行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另5枚(4.59%)支架表现为边缘型再狭窄。支架断面图象显示支架再狭窄最佳。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畅性进行直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双源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及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47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图像质量得分及支架内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 59例患者共置入86枚支架,可用于影像学评价的有75枚,占87.21%。双源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0%、98.46%、90.90%及98.46%。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在图像质量及再狭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可用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对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评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完全和不完全心肌桥(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类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MB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按照MB包绕情况分为完全组(n=31)和不完全组(n=52),比较不同MB类型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桥前段冠状动脉在不同狭窄程度下的TAG-CCO值。结果两组患者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的TAG-CCO值均明显高于完全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的TAG-CCO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TAG-CCO值均呈负相关(r=-0.887,P<0.05;r=-0.866,P<0.05)。结论完全和不完全MB患者CCTA检查桥前段冠状动脉TAG-CCO值在不同狭窄程度下差异显著,且桥前段冠状动脉TAG-CCO值与完全和不完全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最佳重建相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对原始数据进行R-R间期75%及10%~90%(间隔10%)多个时相重建,按心率≤65 bpm和>65 bpm分为2组,图像质量分为3级.结果第1组图像质量为Ⅰ级的冠脉比率 (82.2%)显著高于第2组 (47.4%),Ⅲ级者则相反 (5.3%和22.4%).两组中图像质量为Ⅲ级的冠脉共计45支,占总数的12.5%.LAD、LCx和RCA在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居多,随心率增加,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减少(第1、2组分别为92.3%和61.4%).15支冠状动脉在不同相位窗重建互相弥补.结论对于大多数心率≤65 bpm者,各支冠状动脉能同时在75%相位窗最佳显示;最佳重建相位窗和互补相位窗的选择可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8.44)次/分,分别进行64 MDCT前、后门控冠状动脉扫描;采用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4±0.66)分和(3.5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12)mSv和(9.97±1.0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0%。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时(〈70次/分),64 MD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可明显降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屏气方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A组于深吸气末屏气、B组于平静呼吸下屏气、C组于深呼气末屏气下行CCTA检查;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基础心率)、扫描时屏气心率及容积扫描长度,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147例顺利完成检查,3例C组患者因图像模糊、无法评价而被排除。3组患者扫描时屏气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心率(P均<0.01)。B、C组容积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共评估698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78个,3分20个;B组共评估69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82个,3分14个;C组共评估65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15个,3分41个;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平静呼吸屏气下行C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容积扫描长度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A)与弥漫性扩张(CAE)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 778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结果 211例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包括132例CAA、79例CAE。CAA发病率、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及其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CAE(P均0.05);CAA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平均直径小于CAE (P0.05),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均低于CAE(P均0.05)。血脂异常、吸烟及冠状动脉病家族史为CAA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CAA与CAE在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造影配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ACR-OCT)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66例接受PCI的ACS患者;根据引导PCI方式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组、OCT组及ACR-OCT组,每组22例。对支架外地理丢失、支架边缘夹层、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及其他指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评估ACR-OCT组的治疗安全性。结果 ACR-OCT组未见严重支架边缘夹层。两两比较,ACR-OCT组支架外地理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DSA组和OCT组(P均<0.05),OCT组和ACR-OCT组支架膨胀不良及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SA组(P均<0.05);组间治疗时间、对比剂用量及住院时长等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R-OCT引导PCI治疗ACS的安全性优于单纯OCT或DSA,且不增加治疗时间、对比剂用量及住院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对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分为治疗组(n=13,接受支架植入术)及对照组(n=15)。对治疗组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及对照组同期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对治疗组中5例于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行CT灌注成像(CTP),计算患侧与健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比值(rCBF和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差值(dMTT和dTT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1周2组间MMSE、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6、12个月相关评分及指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中,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MMSE、MoC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后12个月MMSE、MoCA评分均高于术前1周(P均0.05),术后6个月MoCA评分高于术前1周(P=0.010)。2组间术前1周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6、12个月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同期指标(P均0.01),波幅均大于对照组同期指标(P均0.05)。治疗组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潜伏期、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1周比较,术后6、12个月潜伏期缩短(P均0.01),波幅增大(P均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潜伏期缩短(P=0.010)。治疗组中,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间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MMSE、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例接受CTP检查者术后1个月rCBF高于术前1周(P0.01),rCBV、dMTT及dTTP均低于术前1周(P均0.05)。结论支架植入术可改善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指标潜伏期可早于MMSE评分发现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冷冻消融治疗软组织肉瘤(STS)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2例接受冷冻消融治疗的晚期STS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以及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对22个病灶实施冷冻消融。治疗后疾病客观缓解率为81.82%(18/22),患者中位OS为15个月,中位PFS为7个月。OS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消融效果相关(P均<0.01)。治疗后外周血CD4+T、Treg细胞较治疗前降低、自然杀伤(NK)细胞较前升高(P均<0.05);患者PFS与NK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539,P=0.010),OS与Treg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30),PFS则与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差值呈正相关(rs=0.424,P=0.049)。结论 冷冻消融治疗STS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后血清NK、Treg细胞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CT衰减与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冠心病患者共196个斑块,包括非钙化斑块55个(A组)、混合斑块70个(B组)、钙化斑块71个(C组),比较3组斑块解剖特性指标及PCAT CT值,分析斑块周围PCAT CT值的影响因素,观察其与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斑块最大横截面积、斑块体积、重构指数、病变狭窄程度、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斑块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平均CT值及PCAT CT值均依序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AT CT值与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呈正相关(r=0.677,P0.05)。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是PCAT CT值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1,P0.001)。结论伴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病变周围PCAT发生细胞组成成分及间质纤维化等组织重塑,影像学表现为CT值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儿冠状静脉窦(CS)扩张的超声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45胎正常冠状静脉窦胎儿(正常组)和72胎CS扩张胎儿(CS组)的资料,于非标准四腔心切面下显示CS长轴,测量CS的矢状切面面积。采用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胎儿分别进行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动脉导管弓切面及腔静脉长轴切面扫查,观察CS的特点。结果胎儿CS矢状切面面积与孕周呈正相关(正常组:r=0.954,P0.05;CS组:r=0.904,P0.05),同孕周正常组胎儿CS矢状切面面积小于CS组(P均0.01)。产前超声诊断72胎CS扩张的胎儿中,52胎为永存左上腔静脉,15胎为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5胎右心压力负荷增大。结论胎儿CS矢状切面的面积与孕周呈正相关;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发现CS扩张时应同时考虑其他心内畸形;临床应通过多切面、多角度扫查,分析和诊断引起CS扩张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用于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胆道支架植入治疗的232例MOJ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早期疗效,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32例均成功实施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并置管引流,术后早期疗效显著149例、有效36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79.74%(185/232)。肿瘤类型、梗阻水平、梗阻长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肝内病变、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术前血小板计数(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早期疗效的重要因素(P均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早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在改善MOJ患者肝功能、减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Aim: The CD40–CD40L system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soluble CD40 ligand (sCD40L) and symptoma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aemodialysis (HD).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57 HD patients, 31 of whom had symptomatic CHD. Lipid profile, markers of endothelial activation such as sCD40L, and both 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sCD40L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D patients than in controls (1.34 ± 0.53 vs 0.86 ± 0.12 ng/mL, P < 0.01).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sCD40L (P < 0.01), soluble 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 P < 0.01) and high-sensitivity CRP (hsCRP; P < 0.01) were higher in HD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HD than in those without CHD.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that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s such as nitrotyrosine (NT), malonaldehyde (MDA) and protein carbonyl (PC)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HD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There was a strong overall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D40L concentration and sVCAM-1 (r = 0.54, P < 0.001), MDA (r = 0.365, P < 0.01), NT (r = 0.293, r < 0.05) and log-transformed triglycerides (r = 0.275, P < 0.05). Conclusion: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sCD40L were elevated in HD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H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D40–CD40L may play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herosclerotic complications of HD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