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总结评价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Springer、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并手工补充检索相关领域的杂志,纳入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415位患者,1490侧关节。其中,微创组为742侧,传统组为748侧。结果显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切口较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短约6.61cm(WMD=-6.61,95%CI:-8.05~-5.16,P〈0.01),而手术时间(WMD=-0.74,95%CI:-7.76~6.27,P=0.84)、术后3年内Harris评分(WMD=1.26,95%CI:-2.34~4.85,P〉0.05)、术后6周时WOMAC评分(WMD=-0.55,95%CI:-3.54~2.44,P〉0.05)及术后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WMD=1.00,95%CI:0.70~1.44,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疗效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似,其远期疗效是否优于后者仍有待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两种不同方式处理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选择50例全髋置换患者,对其中20例术后引流管采用间断夹闭的方式(间断夹闭组),另30例术后引流管采用持续引流作为对比(持续引流组)。分别比较患者术后24 h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24 h及48 h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况、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以及术后24h引流量、48h引流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第7天疼痛程度以及术后2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断夹闭引流管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及控制关节腔内渗血,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引流量的变化及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比较微创手术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2005/01~2017/08)关于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严格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另两名研究者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本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荟萃分析,系统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等和影像学指标)。结果共17篇文献、1 515人纳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HHS评分[WMD:0.17,95%CI(-1.00,1.34);P=0.11],手术时间[WMD:-2.50,95%CI(-6.74,1.73);P0.01],住院时间[WMD:-0.49,95%CI(-1.00,0.03);P=0.1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出血量少[WMD:-102.47,95%CI(-165.49,-39.45);P0.01],术后使用阿片类止痛药量更少[WMD=-6.79,95%CI(-12.30,-1.27);P=0.74]。两组在术后感染[RR=2.25,95%CI(0.70,7.22);P=0.17],脱位[RR=1.00,95%CI(0.29,3.41);P=1.00],周围神经损伤[RR=2.50,95%CI(0.49,12.72);P=0.27],无菌性松动[RR=1.67,95%CI(0.50,5.64);P=0.41],假体周围骨折[RR=0.90,95%CI(0.39,2.09);P=0.81],肺动脉梗塞[RR=1.00,95%CI(0.07,15.15);P=1.00],深静脉血栓[RR=0.93,95%CI(0.27,3.15);P=0.90]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在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安放失误率[RR=0.88,95%CI(0.59,1.31);P=0.51],髋臼假体前倾角安放失误率[RR=0.93,95%CI(0.52,1.68);P=0.81],股骨假体内外翻失误率[RR=0.81,95%CI(0.48,1.35);P=0.42]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后HH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微创方式失血量少,术后使用镇痛药少;两者在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假体安放准确率方面相当。纳入研究异质性较大,结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临床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笔者自2009-04—2012-04诊治老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130例,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式(半髋组)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全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组术后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可有效促进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半髋关节置换术式则有手术时间短和减少术中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47例单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FO.分析术后FO与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FO绝对值大小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低尢相关关系(r=0.23,P=0.1 18),是否进行FO重建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1)髋关节外展范围与FO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80,P<0.001),全髋置换术及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FO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FO的重建能影响髋关节的外展范围,但与术式选择(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固定术(包括PFNA和PFN)与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利用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相关文献,所有检索文献截止2013年1月1日。收集内固定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对照试验的英文及中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及提取资料,运用Rev Man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的所有数据。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分析显示,与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相比,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缩短[WMD=-2.66,95%CI(-5.25,-0.06),P=0.05],术中失血量减少[WMD=-24.20,95%CI(-30.38,-18.02),P<0.000 01],住院时间减少[WMD=-4.72,95%CI(-5.18,-4.25),P<0.000 01],下床时间缩短[WMD=-29.54,95%CI(-30.77,-28.31),P<0.000 01],总并发症发生率升高[WMD=0.15,95%CI(0.11,0.22),P<0.000 01]。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Harris评分提高[WMD=1.09,95%CI(0.54,1.32),P>0.05]和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上[WMD=1.09,95%CI(0.47,2.5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内固定手术相比,髋关节置换手术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方面优于内固定组,明显减少了患者因为卧床而引起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做出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n=40)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组,n=40)治疗。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半髋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5%)高于全髋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全髋组(90.0%)优于半髋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对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mobile-bearing TKA)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术(fixed-bearing TKA)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近期未见有发表,本文即用Meta分析方法对使用两种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两年以上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关于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组假体的临床疗效在KSS-膝关节评分[MD=0.76,95%CI(-0.07,1.69),P=0.07]、SF-12生命质量生理评分[MD=-0.16,95%CI(-2.15,1.83),P=0.88]和SF-12生命质量心理评分[MD=0.64,95%CI(-1.28,2.57),P=0.51]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KSS-膝功能评分[MD=3.26,95%CI(1.39,5.13),P=0.0006]和关节活动度[MD=2.68,95%CI(1.73,3.61),P<0.00001]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使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KSS-膝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但并不能提高患者KSS-膝关节评分、SF-12生命质量生理和心理方面评分。  相似文献   

9.
石勇  陈子健  洪泽亚  赵文平 《中国骨伤》2016,29(11):989-99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20例,分为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置换术组,各60例。保留关节囊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性别分别为(男/女):34/26,31/29;年龄分别为(73.4±4.4)岁和(72.3±4.1)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68±6.90)min和(93.39±7.90)min(P0.05);术中及术后出血分别为(998.78±15.20)ml和(1 000.25±16.80)ml(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0.74±2.90)d和(13.25±2.20)d(P0.05);术后1个月内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0/60)和6.67%(4/60)(P0.05)。术后1~6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分别是42.18±5.90和43.68±8.20(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58.53±5.10和49.38±4.90(P0.05),术后6个月分别是91.08±7.50和90.74±7.10(P0.05)。结论:直接外侧入路的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相对于传统不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早期髋关节脱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应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的临床效果,并作相应的比较.[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共施行136例(157髋)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9例(68髋),女77例(89髋),年龄27~81岁(平均61.3岁);均采用德国LINK BetaCupTm复合陶瓷界面非骨水泥压配固定髋臼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6髋,骨关节炎15髋,强直性脊柱炎11髋,类风湿性关节炎3髋,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6髋.术中根据髋臼磨挫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股骨头假体(直径分别为28,32,36 mm),根据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大小分为3组,Ф28 mm组69髋,(Ф32 mm组31髋,Ф36 mm组57髋,通过术前及术后的Harris评分了解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2个月),(Ф28 mm、Ф32 mm、Ф36 mm股骨头术前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头直径越大术后活动范围改善就越明显(P<0.05).[结论]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直径的选择对术后疼痛的缓解差异性并无影响,但在髋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大直径的球头要优于小直径的球头.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技术及患者自身条件的要求较高,不可盲目追求大直径而忽略髋臼的实际承载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直接前入路(DAA)、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全髋关节(SuperPATH)手术入路(SPA)和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试验组为SuperPATH入路或DAA入路,对照组为PLA的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文章。由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章筛选(排除无DAA、SuperPATH、PLA行THA两两对比,总样本量少于30例,未提及分配方法、盲法,非中文、英文的文献)、数据提取,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章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及间接比较软件(ITC)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初检出501篇相关文献,经严格筛选最终纳入6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478例,其中试验组241例,对照组2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直接比较:DAA入路和PLA切口长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30,95%CI(-3.27,0.67)]。SuperPATH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PLA组[WMD = -7.07,95%CI(-8.21,-5.93)]。DAA[WMD=2.37,95%CI(-30.19,34.93)]、SuperPATH入路[WMD=12.26,95%CI(-3.22,27.74)]和PLA行THA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入路和PLA行THA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7.70,95%CI(-91.14,15.75)]。SuperPATH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小于PLA组[WMD=-171.56,95%CI(-252.92,-90.20)]。DAA入路组[WMD=7.10,95%CI(5.54,8.66)]、SuperPATH入路组[WMD=5.80,95%CI(0.10,11.50)]的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组。校正间接比较:DAA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SuperPATH入路组[MD=5.77,95%CI(3.94,8.046)]。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9.89,95%CI(-45.943,26.163)]。DAA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小于SuperPATH入路组[MD=133.86,95%CI(36.79,230.93)]。2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3,95%CI(-4.61,7.21)]。 结论在治疗髋部疾病的3种不同手术入路中,DAA仅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要优于PLA,其他方面可能与DAA学习曲线长,股骨近端暴露困难等有关,导致其无明显差异。SuperPATH入路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要优于PLA。以PLA为对照,间接比较DAA与SuperPATH入路,DAA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方面占有优势,但中长期的临床疗效还需要更多的优质量文章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背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者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股骨柄假体,评价HA涂层多孔股骨柄假体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的报道并不完全一致,且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HA使用HA涂层股骨柄假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年至2012年2月)、PubMed(1966年至2012年2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2月)、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收集THA使用HA涂层股骨柄假体和多孔股骨柄假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480例,对照组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HA涂层股骨柄假体的患者THA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数差=1.49,95%置信区间[-2.32,5.31],P=0.44),周围透光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优势比=1.06,95%置信区间[0.76,1.48],P=0.74),点焊现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优势比=1.09,95%置信区间[0.74,1.62],P=0.66)。结论:HA喷涂于股骨柄假体多孔表面,对于初次THA无临床益处。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于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予证实。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出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取初次行THA术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分为3组,A组41例THA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男24例,女17例,年龄53~77岁;B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拔除,男26例,女15例,年龄55~74岁;C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5岁;比较各组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记录各组术后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结果:A、B、C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3.6±25.3)、(521.7±33.4)、(519.3±29.8)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大于A组(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组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显性失血,患者术后6 h即可下床,更利于患者恢复及护理。  相似文献   

15.
冯卫  刘建国  齐欣  李冬松  杨晨  李叔强  付莉 《中国骨伤》2012,25(11):899-902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畸形行直接前入路(directanterior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DAA入路在AS患者THR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对15例AS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采用DAA入路行THR,男12例(17髋),女3例(4髋);年龄21~57岁,平均34.4岁。手术前后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Harrishipscoring,HHS)评估髋关节功能,以髋关节总活动度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26.2个月。术中1例大粗隆撕脱给予钢丝捆扎,1例股骨距线性劈开给予钢丝捆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神经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发生。术后无异位骨化,术后髋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8髋,存在髋关节行走时疼痛3髋,均满足日常生活自理要求。术后1个月时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的HH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THR治疗AS髋关节非功能位强直效果良好,创伤小,恢复快,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篇Meta分析汇总相关研究结果,评价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以及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纳入标准包括研究对象为初次接受THA的患者、干预措施包含机器人辅助THA和传统THA等。排除标准包括单独的病例报告、结局指标没有量化或数据不完整的研究等。纳入比较机器人辅助THA和传统THA疗效的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分别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和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16篇为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较高。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THA比传统THA手术时间更长[均数差(MD)=15.23,95%置信区间(CI)(8.02,22.44),P<0.001],髋臼假体置入Lewinnek安全区的概率更高[比值比(OR)=5.47,95%CI(3.96,7.57),P<0.001],髋关节偏心距的差异更小[MD=-0.76,95%CI(-1.10,-0.43),P<0.001],下肢长度的差异也更小[MD=-1.47,95%CI(-2.12,-0.82),P<0.001]。而在并发症(P=0.10)以及髋臼假体的前倾角(P=0.40)与外展角(P=0.43)两个方面两组结果相似。 结论机器人辅助THA增加了手术时间,但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辅助THA可提高髋臼假体置入的安全性,使下肢位置更合理,效果优于传统THA。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Back pain and knee pain are typical secondary degeneration symptoms after hip ankylosis. Take down of hip ankylosis and implantation of a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is believed to be a promising treatment op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2 hip ankylosis patients [15 men, mean age 53.7 years (range 30–72 years); 7 women, mean age 50.8 years (range 42–61 years)] underwent THA during 1980–2000 after spontaneous (n = 10) or surgical (n = 12) fusion of the hip joint. The mean duration of ankylosis prior to THA was 32.5 years (range 2–61 years).

Results

At the mean follow-up of 13.2 years (range 2–19 years), the Harris hip score averaged 84.9 points (range 70.1–99.0 points). All patients (100%) confirmed that they would undergo conversion surgery again. Aseptic loosening of two stems (one cemented, one cementless; 9.5%) and two deep infections (9.5%) required revision surgery.

Conclusions

THA i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treatment of secondary long-term hip ankylosis sequelae. A conversion operation after spontaneous ankylosis provides better functional outcome than after surgical fusion. However, full function with complete pain relief and a negative Trendelenburg sign might be not attainable in all c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3例(33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4.6岁。均采用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X线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3.6±2.4)分提高至(94.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5),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显露困难但不影响假体安放,行全髋置换术可不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