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凸侧骨骺阻滞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0月至2008年2月行Ⅰ期前后路联合骨骺阻滞术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及代偿弯角度,同时计算术后进展率及年进展量。观察侧凸进展率和年进展量与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术前主弯Cobb角及代偿弯Cobb角之间有无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以及术前主弯Cobb角对术后侧弯进展的影响。结果:22例主弯Cobb角术前为(40.5±9.8)°,术后3个月为(39.5±11.1)°,末次随访时为(46.8±13.9)°。代偿弯Cobb角术前为(20.1±10.8)°,术后3个月为(23.0±11.1)°,末次随访为(29.9±11.5)°。术前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共有20例出现主弯角度进展,平均进展率为(19.2±17.9)%,年进展量为(1.5±1.4)°,共有20例患者出现代偿弯进展,平均进展率为(39.6±37.0)%,年进展量为(1.4±1.3)°。3例因术后侧凸进展明显行侧凸矫形内固定。22例患者手术时年龄及半椎体数分别与术后主弯进展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手术时年龄、主弯角度及术前代偿弯角度分别与术后主弯年进展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凸侧骨骺阻滞术不能获得即刻的矫形效果,长期随访发现,也不能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可认为凸侧骨骺阻滞术对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者而言是一种无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G-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PG-PKP和传统PKP治疗的39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G-PKP组(A组,20例)和传统PKP组(B组,19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骨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手术通道影像学参数,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12(8.64±2.84)个月。手术时间40~90(63.33±13.59)min,住院时间4~8(6.15±1.16)d。2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0.00%(2/20),B组为26.32%(5/19)。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渗漏致脏器栓塞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PKP相比,PG-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61例)与PVP组(7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伤椎局部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和PV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75%、32.88%,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分别为11.48%、2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PVP手术治疗比较,PKP手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病人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7.
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6.15)岁;女31例,年龄57~89岁,平均(71.06±7.89)岁。37例患者均行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病椎穿刺角度、穿刺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术后对X线片骨水泥分布面积进行计算,分析经皮单侧穿刺在合适的穿刺角度下骨水泥的双侧分布效果,并按照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胸椎T8-T12穿刺角度28°~33°,平均30.4°;腰椎L1-L5穿刺角度28°~35°,平均31.3°。术后复查X线片正位片双侧骨水泥面积比值为0.97±0.15,双侧弥散面积基本均等,总体趋势为穿刺测面积略大于对侧面积。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显着降低,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行单侧穿刺时,掌握适当外展角,使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达到双侧穿刺效果。通过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单侧穿刺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即可达到双侧穿刺分布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98例;年龄68~87(78.6±11.4)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用于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手术方式(单侧或双侧)、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丢失高度及恢复高度比因素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术后隐性失血量为(287.7±68.5)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2.405,P=0.012),手术方式(β=3.042,P<0.001),手术时间(β=2.043,P=0.038),手术节段(β=1.993,P=0.043)及数量(β=0.374,P<0.001),椎体高度丢失(β=2.785,P=0.003)及恢复比例(β=7.301,P<0.001)与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血,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高度丢失及恢复比例为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军 《中国骨伤》2019,32(12):1128-1133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对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114例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114例术后随访6个月,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级42例(36.8%),男14例,女28例,年龄(73.43±7.91)岁;2级36例(31.6%),男10例,女26例,年龄(71.22±8.06)岁;3级36例(31.6%),男9例,女27例,年龄(74.81±6.91)岁;4级0例(0%)。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2、3级患者,术后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VAS、O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3组间在术后随访的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15例(41.7%)、3级23例(63.9%),高于弥散分布1级8例(19%)(P<0.05)。在邻近椎体骨折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7例(19.4%)、3级8例(22.2%),均低于1级18例(42.9%)。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3级相比1级均能有效改善伤椎的后凸畸形和前柱高度丢失(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散分布的不同等级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级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而且发生骨水泥渗漏及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与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PVP治疗28例(4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男11例(14椎),女17例(26椎);年龄70~91岁,平均72岁。骨折部位T5-L5。采用PKP治疗31例(43椎),男13例(18椎),女18例(25椎);年龄70~92岁,平均74岁;骨折部位T4-L5。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前中柱的平均高度及骨水泥的渗漏率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降低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中柱的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PVP组3个椎体(7.5%),PKP组2个椎体(4.7%),但均无神经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葛付涛  赵松  牛丰  张新 《中国骨伤》2014,27(2):128-132
目的:评估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fractures,OVF)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CPC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26例(3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60-89岁,平均(71.67±4.36)岁;病程0.5~7d,平均3.2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对疼痛和功能进行评定。通过X线对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角度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24h、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91±1.20、3.22±1.12、1.92±0.83,ODI评分分别为40.00±1.15、17.00±2.12、13.00±1.42,椎体高度分别为(18.21±3.21)、(23.82±3.10)、(21.85±3.24)mm,后凸畸形角度分别为(18.21±3.21)°、(7.42±3.13)°、(10.01°±3.11)°,术后24h、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的恢复椎体骨折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7例(14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表现、X线、CT、MRI明确责任椎体,其中95例(110椎)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男34例(42椎),女61例(68椎),年龄(73.92±7.14)岁,胸椎47节(T_8-T_(12)),腰椎63节(L_1-L_5);另外的32例(35椎)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网袋组),男11例(12椎),女21例(23椎),年龄(71.56±7.89)岁,胸椎16节(T_9-T_(12)),腰椎19节(L_1-L_5)。观察患者术后3 d疼痛改善、椎体高度恢复、功能改善情况,并通过X线片观察骨水泥弥散及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1.75±4.99)min,术后3 d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腰部ODI评分分别为(2.38±0.94)分、(19.54±2.36)mm、(18.16±2.65)mm和(25.19±5.49)分,各项目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X线片显示两组患者的骨水泥均呈斑片状、团块状或少量弥散状分布,网袋组的渗漏率为2.86%(1/35),PKP组的渗漏率为16.36%(18/110),多为"拖尾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类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能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并且明显减少渗漏率,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谭兵  范斌  杨启远  冯敬  雷超  冯伟  罗潇  李英博 《中国骨伤》2021,34(8):710-7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a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a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实施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68例,男20例,女48例,年龄为56~90(73.5±8.0)岁,双节段40例,3节段28例,共168个椎体,均采用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椎体分布:T_1-T_629椎,T_6-T_(12)89椎,L_1-L_550椎。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术后记录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疼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68例椎体骨折均穿刺成功,术中透视穿刺针尖均达到椎体中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良好,左右对称分布。手术时间为35~60(41.6±3.2) min,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每椎注射量3~5(3.6±0.5) ml。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率11.76%。68例患者随访时间12~27(14.3±3.5)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明显恢复(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功能,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KP治疗OVCF的133例(17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为(15.48±2.28)个月,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手术入路、骨水泥是否渗透至椎间盘、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以及Cobb角恢复率等因素.结果 术后28例(21.05%,28/133)病人再发骨折,再骨折组的平均年龄为(76.32±7.59)岁,5例发生骨水泥渗透至椎间盘(17.86%,5/28),腰椎骨密度T值为(-3.60±0.79)SD,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50.39±1.87)%,Cobb角恢复率为(53.07±3.91)%,以上指标与未再发骨折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骨密度与再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1).结论 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率是PKP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采用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6例(58个椎体),测量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高度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椎体后缘和椎管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或消失, 42例患者术后生活可自理,3例患者1~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但疼痛症状改善。术后随访1年,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OVCF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中国骨伤》2014,27(12):1056-1061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9~90岁,平均72.1岁.其中一般压缩骨折患者38例(44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8±6.1)岁,二椎体骨折6例,T9 1椎,T105椎,T.7椎,T12 13椎,L1 9椎,L24椎,L34椎,L41椎.严重压缩骨折患者22例(26个椎体),男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72.6±7.2)岁;二椎体骨折4例,T9 1椎,T102椎,Tn3椎,T12 9椎,L16椎,Ls 3椎,L3 2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计算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1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严重椎体骨折组(P<0.05),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且椎体一般骨折组在术后椎体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均优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有3例(3椎)发生骨水泥渗漏(6.8%),椎体严重骨折组有5例(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及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椎体一般压缩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较矫正上优于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bone cement,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单椎体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接受PKP手术且骨密度≤-3.0 SD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PC/PMMA复合骨水泥组23例,年龄为(77.6±2.2)岁,PMMA骨水泥组39例,年龄为(77.1±1.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变化、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椎骨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以及术前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新发邻椎骨折、骨水泥渗漏情况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疼痛均有持续改善(P0.05),局部Cobb角略有增加(P0.05);椎体前缘高度比略有下降(P0.05)。随访X线片或CT影像资料无法证实CPC降解及新骨形成长入。结论:CPC/PMMA复合骨水泥用于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可靠,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维持椎体稳定,和PMMA骨水泥疗效相当。但目前尚无直接临床证据支持CPC/PMMA复合骨水泥可降低邻椎骨折发生率以及CPC降解、新骨长入骨水泥中,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支架(vertebral body stents,VBS)系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其中男13例,女35例,年龄55~92(71.2±10.5)岁,全部采用VBS系统PKP手术方案,术后联合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椎丢失高度,并观察术后有无病椎或邻椎再骨折情况。结果:术前VAS评分为7.60±0.12,术后3 d为3.00±0.46,术后半年为1.20±0.23,术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82.00±0.32)%,术后3 d为(30.00±1.50)%,术后半年为(18.00±0.16)%,术后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椎丢失高度为(12.00±0.43) mm,术后3 d为(3.00±0.15) mm,术后半年为(3.60±0.51) mm,术后病椎丢失高度明显减少(P0.05),术后3 d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6±0.5)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末次随访均未发生病椎及邻椎再骨折。结论:VBS系统PKP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既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改善胸腰椎活动度,又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体高度,预防病椎及邻椎再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