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神经营养素-4(NT-4,Neurotrophin -4)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体中均起重要作用,不仅对某些特定亚群神经元的存活、增殖、分化及轴突可塑性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对某些神经元的生存也是必需的.但这些资料大多来源于体外实验,其在体内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NT-4在体内的分布也少见报道,在高等灵长类猴脑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为探讨NT-4在成年灵长类动物猴脑的分布及为进一步研究NT-4与成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关系提供了有用的形态学依据.设计用PBS代替一抗的实验对照.地点和材料实验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动物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成年雄性恒河猴(体质量平均6 kg)7只.方法采用氯氨酮肌肉注射麻醉,Zamboin's液心脏灌注固定,取脑组织各部位行冷冻切片,厚25μm.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抗体为兔抗NT-4多克隆抗体.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于猴脑的不同部位观察NT-4-IR阳性物(呈棕色串珠状、丝状或颗粒状).对照实验用0.05 mol/L PBS代替一抗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T-4-IR(Neurotrophin -4 immunoreactive)分布于大脑皮层Ⅲ~V层的部分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白质内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小脑皮质及白质内的部分神经元;海马CA1、CA2、CA3区的部分神经元;此外豆状核、尾状核、脑桥核、前庭神经核、薄束核、契束核、副神经核等可见散在阳性反应细胞及交织成网的纤维.结论NT-4-IR广泛地分布于猴脑的多种组织和细胞,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可能的非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背景:特异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过度活化时便发生细胞的兴奋性中毒,有关NMDA受体和AMPA受体活化致细胞兴奋性中毒死亡通路较为明确,但关于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仍未明了。目的:探究小鼠海马内注射KA之后KA1受体的再分布状况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中毒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海马内注射KA或PBS,2h后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和死亡神经元检测。结果与结论:海马内注射KA2h后,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KA1受体表达的变化主要出现在海马CA1和CA3区,在CA1区的表达上调明显,并开始出现神经元死亡,4~6h后可见大量神经元死亡。结果表明KA促使KA1受体亚单位在海马神经元CA区重新分布,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敏感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中枢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3.
背景:特异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过度活化时便发生细胞的兴奋性中毒,有关NMDA受体和AMPA受体活化致细胞兴奋性中毒死亡通路较为明确,但关于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仍未明了。目的:探究小鼠海马内注射KA之后KA1受体的再分布状况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中毒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海马内注射KA或PBS,2h后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和死亡神经元检测。结果与结论:海马内注射KA2h后,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KA1受体表达的变化主要出现在海马CA1和CA3区,在CA1区的表达上调明显,并开始出现神经元死亡,4~6h后可见大量神经元死亡。结果表明KA促使KA1受体亚单位在海马神经元CA区重新分布,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敏感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中枢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细胞,胰岛β—EP细胞均发生变化,但前脑beta-EP神经元是否发生变化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前脑β—EP神经元的变化。设计: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在河北北方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进行,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19只、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4只。干预: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注入0.01mL冰醋酸至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假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醋酸;正常组,为正常大鼠,不加任何处理。在实验性胃溃疡手术后1,4,10和23d分4批心脏灌流取脑,每批均包括溃疡组和对照组。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前脑β—EP神经元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1,4,10及23d溃疡自愈过程中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术后1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β—EP阳性胞体罕见,纤维亦不明显,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各核区β—EP神经元略增多,溃疡组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杏仁复合体和下丘脑各核区beta—EP胞体免疫反应阳性增强,密集存在,于下丘脑弓状核亦可见到许多串珠状β—EP强阳性纤维和“点样”阳性结构,溃疡组以上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10和23d,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结论: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形态、数量发生改变,为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与修复时期自然抗病机制中神经调控活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海马内慢性炎症CA3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为雷公藤甲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7/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①雷公藤甲素组:海马内注射脂多糖10μL制备海马慢性炎症模型后,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20μg/kg,1次/d。②单纯脂多糖组:制备海马慢性炎症模型。③生理盐水组:海马注射10μL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取术后7d,14d两个时间点(n=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海马CA3区注射部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环氧化酶2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单纯脂多糖组可以引起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胞体变大,突起粗大;神经元环氧化酶2表达增加,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浆;神经元核因子κB免疫阳性产物表达增加,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②雷公藤甲素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环氧化酶2及核因子κB的表达,同时逆转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海马炎症反应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环氧化酶2、核因子κB的表达发挥其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癫痫是大脑不同区域内神经元出现异常兴奋引起的复杂神经行为紊乱现象。而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成年健康SD大鼠14只,体质量180-220g,清洁级,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h后延髓内脏带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对延髓内脏带内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延髓内脏带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即抗酪氨酸羟化酶 /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三标记复合体、抗酪氨酸羟化酶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Fos-和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抗酪氨酸羟化酶-二标记复合体。结论:延髓内脏带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神经元一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皮内注药治疗内脏痛的神经基础与皮肤经络的实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目的:研究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牵涉区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其末梢分布。方法:在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牵涉区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荧光素核黄(NY)逆行神经追踪,观察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其末梢分布规律。结果:在C4~T10脊神经节(SG)发现标记细胞,以C6—T8标记细胞较多。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以腹腔神经节标记细胞较多。在下丘脑、脊髓后角、骶脊肌的肌膜、胃、膀胱壁的外膜和黏膜、心肌的内、外膜,腹主动脉壁的内、外膜发现有荧光密集区。结论:胃伤害性刺激皮肤牵涉区初级神经元分布在C4~T10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分布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以腹腔神经节标记细胞较多。其末梢分布于皮肤、血管壁、肌膜、空腔脏器的外膜和粘膜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区,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可能有递质上行至脊髓后角和下丘脑,这可能是皮内注药治疗内脏痛的神经基础也可能与皮肤经络的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SYN)与神经生长、修复、再生和突触重塑密切相关,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以往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顶叶突触体素表达研究较多。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可为临床研究脑缺血后神经重塑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和河北医科大学。材料: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7,14,21,30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取5只大鼠。干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有无梗死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②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元呈层状分布,各层细胞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细胞核圆大且核仁明显,核仁被染成紫色,胞浆呈浅粉色,神经元同周围组织间无空隙存在。缺血组可见梗死灶,表现为正常结构消失,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胞核固缩、深染。假手术组SYN阳性神经元的吸光度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实验组同假手术组比较,SYN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lt;0.01),组内7~21d时的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30d时SYN的吸光值降低,但同21d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表达减少,但机体自身存在着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可使突触体素的表达逐渐上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兀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选择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每组10只。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每天给予龟板与三甲复脉汤口服液4mL灌胃1周,对照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周。采用含药血清体外定向诱导第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用含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L—DME 2μL预处理24h后,再分别加入龟板、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诱导。每次诱导时设有对照血清组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加入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L)。诱导后5h,12h,1d,3d,7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进入结果分析为40只,保持为4组,每组10只。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诱导向神经元分化的形态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龟板与三甲复脉汤血清诱导5h后,部分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胞体变小,胞质向核周收缩,由原来的梭形变成圆形,形成网络样结构。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骨髓间质干细胞呈渐近性的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神经样细胞增多。对照组未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分化鉴定: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神经丝蛋白染呈棕色,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为阴性。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元样细胞数:诱导后12h,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达到高峰,碱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龟板组、三甲复脉汤组细胞的神经元样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74&;#177;6),(75&;#177;6),(71&;#177;5),(6&;#177;1)个1;至第7天仍有神经元样细胞存活,其中以三甲复脉汤存活时间最长,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龟板组[(21&;#177;3),(12&;#177;3),(15&;#177;2)个]。结论: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分化为神经元,而且能延长其表达。  相似文献   

10.
林春颖  迟焕方  王守彪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90-92,F0003
目的:观察大鼠前庭神经核群向动眼神经核的投射纤维特征.方法:实验于1997年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实验室进行.选择6~8周龄SD大鼠20只,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到大鼠的动眼神经核,其中5只注射0.01μL其余15只注射0.05μL.经过48 h的逆行轴突运输后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在脑干中显示被标记的神经元.按实际注射结果将20只大鼠分为6组:①辣根过氧化酶注射到动眼神经核的外侧,没有累及动眼神经核及内侧纵束.②注射到动眼神经核的外部累及内侧纵束和动眼神经核的少部分.③注射部分靠近中线影响双侧动眼神经核.④注射部位在动眼神经核的背侧,没有影响动眼神经核的腹侧.⑤以动眼神经核为中心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吸收区在它的边界以外.⑥注射部位在动眼神经核胞体部分的中心,推测有效吸收区完全在动眼神经核胞体部分边界内.观察各组及不同剂量的实验动物的标记细胞分布和神经纤维走行.结果: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前庭神经上核、内侧核、下核、外侧核及Y核、膝上核和膝旁核都有标记细胞.上核在前庭神经核的最吻端,主要在同侧标记,多数为中小型细胞;内侧核、下核双侧标记,但以对侧标记为主,两核吻侧形成一体,内侧核标记细胞密集,由中小型神经元组成,下核标记细胞稍大,比较分散;外侧核双侧有少量标记标记细胞;膝上核、膝旁核在注射对侧有明显的标记细胞,并同展神经核核间神经元相连续,环绕面膝形成庞大的神经纤维束进入对侧内侧纵束,在展神经核尾侧200 μm仍可以看到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交叉纤维.结论:大鼠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投向动眼神经核,前庭神经内侧核、部分前庭神经下核主要投射向动眼神经核内直肌亚核,推测这部分纤维和双眼协同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吴斗  陈君长  刘强  肖虹  卢向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57-59,i000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型。术后3d,1,2,4,8和12周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前角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内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电镜观察。 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变化:1,2,4,8,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照组86.5%,64.4%,60.9%,58.8%,58.5%,53.5%;实验组88.7%,71.5%,79.9%,79.3%,72.4%。69.9%.P〈0.05)。②神经元酶学功能评价:实验组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对照组有提高约20%(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凋亡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凋亡细胞个数):对照组为10.24&;#177;3.82;实验组为4.53&;#177;2.16。④神经元超微结构:实验组电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形态改变,没有发现典型凋亡小体。 结论: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成年大鼠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死亡,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晶  路毅  王蓉  赵妍  盛树力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31-833,I0002
目的观察APP17肽对心肺复苏大鼠海马神经元CA1区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心肺复苏组(复苏组)、APP17肽组,每组8只。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APP17肽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立即静脉注射APP17肽3.33μg/100g体质量,约5mL;对照组和复苏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2h后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组大鼠海马CAI区神经元IR、IRS—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苏组大鼠海马CAI区IR、IRS—1染色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复苏组相比APP17肽组IR、IRS—1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心肺复苏大鼠海马神经元IR、IRS—1表达降低,复苏早期给予APP17肽干预可使其表达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人胎胃壁氮能神经元的发育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胎发育早期胃壁氮能神经元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第3个月龄时,胃壁肌间神经丛、环肌层和粘膜下层内均可见胞体较小、淡染的氮能神经元,有的神经元有短小突起;在肌层和粘膜下层靠近环行肌一侧可见到氮能神经节。第4个月龄时,胃壁肌间神经丛中氮能神经元数目增多,有少数神经元胞体明显增大,突起伸长,NOS阳性反应增强;多数神经元胞体较小,呈索状排列或散在分布;环行肌纤维之间出现稀疏分布的神经纤维,其走向与环行肌纤维平行。第5个月龄时,在肌束周围形成明显的神经纤维束;粘膜下层出现大量胞体小、染色淡、呈散在分布、形态各异的氮能神经元。结论 胃壁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与胃壁各层组织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节苷脂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的作用。方法: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传代纯化后,分别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生长因子、含2%t327的Neurobasal-A培养基及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添加脑源性神经节苷脂作为诱导物,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生长因子、含2?7的Neurobasal-A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节苷脂能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其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胞体逐渐变小、折光性增强,突起逐渐增多、延长,部分细胞间可见突起连接、细胞核和核仁;诱导第5d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显示,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染色阳性,同时部分细胞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染色阳性,而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Nogo-A染色阴性。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节苷脂的这种诱导、分化作用明显被抑制,表现为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Nestin、NSE及GFAP染色均为阴性。两组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上述染色均为阴性。结论:脑源性神经节苷脂具有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为神经前体细胞的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外源性生长因子存在,血清可抑制这种作用,脑源性神经节苷脂在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睡眠剥夺是否引起细胞变性,其信号传导是否与某些基因调控有关。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元凋亡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200&;#177;20)g,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TUNEL染色观察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bcl-2.bax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海马bcl-2和bax mRNA表达。结果: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异相睡眠剥夺组海马CA1~CA4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0&;#177;2.24)%,(1.69&;#177;0.45)%,(6.87&;#177;1.32)%,(1.74&;#177;0.98)%。CA1,CA3区细胞凋亡率和CA2,CA4区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6~6.95,P&;lt;0.05)。bc1-2mRNA阳性信号表达积分值较强,四个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ax mRNA表达增强[CA1为(211.12&;#177;59.85);CA3为(205.56&;#177;56.99)]与CA2和CA4区[(123.42&;#177;22.80)。(124.21&;#177;20.4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0~4.36.P&;lt;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凋亡相关的bc1-2。bax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涉及神经元的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CA4区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NT)、去卵巢组(OVX)和去卵巢加雌激素组(OVX+estrogen)。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中雌二醇含量,用免疫组化检测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去卵巢组大鼠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加雌激素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显示磷酸化ERK1/2主要表达在神经元胞核和胞质;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统计分析显示:去卵巢组大鼠海马CA4区神经元胞核和胞质着色浅,ERK1/2磷酸化水平降低,其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去卵巢加雌激素组与去卵巢组相比,海马CA4区神经元胞核和胞质染色深,磷酸化ERK1/2表达阳性神经元增多(P〈0.001),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提高衰老雌性大鼠脑内ERK1/2磷酸化水平,提示雌激素可通过对衰老状态下ER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达到改善学习和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缺血性损伤可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功能丧失,而鞘内用药是目前临床镇痛及神经保护类药物的常用施药途径。大脑损伤后可于鞘内注入神经保护类物质进行干预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相关神经保护类物质研究的基础。目的:构建全脑缺血与鞘内置管相结合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结合鞘内置管术,将实验大鼠进行四血管阻断与鞘内置管,另设置假手术组不进行血管阻断。术后除假手术组外,一部分大鼠注射虎纹蜘蛛毒素Ⅰ(1.0μL/kg),设为虎纹蜘蛛毒素Ⅰ组;另一部分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设为模型组。缺血再灌注4d后用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可见大量锥体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胞浆染色清晰,呈蓝色,胞浆内尼氏体均匀丰富。虎纹蜘蛛毒素Ⅰ组锥体神经元排列较整齐,稀疏分布,出现少量胞体浓缩、深染,细胞体积缩小等特征。模型组可见锥体神经元排列散乱,层次不完整,稀疏分布,出现大量胞体浓缩、深染,细胞体积缩小等特征。虎纹蜘蛛毒素Ⅰ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 CA1区锥体神经元受损程度变小。结果提示,实验成功构建了全脑缺血与鞘内置管相结合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人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及挤压伤21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硅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10.2&;#177;1.1,11.4&;#177;3.2,6.2&;#177;1.8,7.4&;#177;2.4,P〈0.01)];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86.4&;#177;9.8,71.3&;#177;8.3,(P〈0.01)1,而挤压伤24h组及7d组低于对照组[48.5&;#177;5.1,41.5&;#177;3.7,71.3&;#177;8.3,(P〈0.01)1。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9.4&;#177;2.8,10.8&;#177;2.7,15.1&;#177;4.0,(P〈0.05)1,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28.1&;#177;3.1,35.1&;#177;4.4,23.3&;#177;2.3,24.1&;#177;1.8,(P〈0.01)],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背景:许旺细胞能分泌多种营养因子,有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并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起促进作用。目的:观察正常成年大鼠和不同胎龄鼠及幼鼠腰髓组织中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对脊髓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实验于2003-09于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Wister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为150-300g,由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千预:①取材和切片:取体质量180-220g,成熟期为4-6周正常成年大鼠腰髓和背根神经节,继而行后固定。共8只雌鼠受孕,取不同孕龄母鼠中的胎鼠及幼鼠腰髓组织,分别行冰冻切片。②免疫组化染色:以抗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蛋白抗体作为一抗,行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染色部位的灰度,通过电脑上扫描计算染色深度得出半定量值,分析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腰髓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②生长发育的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共8只雌鼠受孕,实验样本均取自8只受孕雌鼠的胎鼠及所产幼鼠。①正常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大鼠腰髓的整个白质和灰质后角Ⅲ、Ⅳ,Ⅴ层有较低表达。②生长发育的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胎龄14d和胎龄15d开始有表达,胚胎时期表达先增高后下降,其中胎龄21d最高。出生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腰髓中表达明显下降,其中第7和12d最高。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大鼠腰髓及背根神经节有较低表达,在生长发育的腰髓中表达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的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此结果说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在胚胎发育时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能性和条件,为神经细胞的再生和脊髓内移植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鼠龄1个月SD大鼠1只,拉颈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除去骨周围的肌肉组织,剪开骨两端,显露骨髓腔,以IMDM培养液从一端冲洗骨髓腔,将骨髓冲到平皿中,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传至第5代的骨髓基质细胞用于实验。诱导前24h先用含1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的DMFM培养液培养,以促进细胞分裂,然后用神经生长因子作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等特异性标志物情况。 结果:①原代和传代培养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情况;原代培养2~4d细胞处于静止状态。第五六天可见有贴壁细胞开始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长梭型等,这些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天骨髓基质细胞基本铺满瓶底,此时即可传代。传代后2-4d第1代细胞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第5天开始缓慢增殖,约在第8天长满瓶底,传代周期为六七天。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2h后,骨髓基质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但胞体变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12h后,部分细胞分化,胞体向胞核收缩呈锥形,类似神经细胞,细胞突起之间呈渐进性变化,但无明显增殖现象。③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后的鉴定和。转化率的测定:神经样细胞的胞体与突起,神经元烯醇化酶(γ-γ)和神经丝蛋白染色呈强阳性,而未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为阴性。定量计数分析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γ—γ)为(69.6&;#177;3.8)%,表达神经丝蛋白为(71.3&;#177;3.3)%。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能将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预诱导24h后撤离二者可增加细胞转化率,促进诱导后的细胞成熟,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一种高效种子细胞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