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及其疗效,为改进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0~2006年间手术治疗并资料完整、获得随访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电话、信函及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了6个月~7年的随访.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侯树勋[1]评价标准,优64例、良32例、可21例、差9例.并发症有腰椎间盘突出复发3例,椎管内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腰椎1°滑脱及腰椎失稳各1例.无定位错误、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损伤.结论 在处理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重视腰椎管狭窄,并作椎管彻底减压,同时最大限度维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血枣理论”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0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为5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基于“血枣理论”理念的复位后植骨充填跟骨骨质缺损区的手术方法,为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撬拨术”疗法,在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Gissane’s角、Bohler角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Gissane’s角、Bohler角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血枣理论”为跟骨骨折患者的骨质缺损区进行植骨充填可有效恢复和维持其Gissane’s角、Bohler角,减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血枣理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在正常和损伤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法 将75只SD大鼠坐骨神经地夹伤、切断、切断加缝合等,术后第5、7、14、30、60d取材,做常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1)正常坐骨神经和脊髓中许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有较弱表达;(2)切断组坐骨神经近段术后第14d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最高,远段第7d最高,脊髓术后第5d最高;切断缝合组和夹伤组神经和脊髓部以术后第60d最高;(3)损伤侧灰质后角表达强于对照侧。结论 (1)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神经和脊髓中有较弱表达;(2) 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坐骨神经不同损伤情况下表达不同,但都高于正常组;(3)许旺细胞对神经损伤后修复作用可能通过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依据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的解剖学基础进行手术设计.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 6例足跟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2年5个月.无跟区皮肤破溃发生.[结论]根据足底内侧动脉的走行`分布特点设计,足底内侧动脉带蒂皮瓣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群  薛敏  李志跃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60-2162
[目的]探讨青春期功血激素治疗效果与子宫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1月到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43例青春期功血患者,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及出血量采用不同激素治疗.[结果]根据子宫内膜厚度不同采用不同激素治疗方案,有效率为97.9%.[结论]根据子宫内膜厚度,结合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激素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置入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后Cage移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 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 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三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异体神经移植由于存在难以消除的宿主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其使用,许多学者试图用其他组织替代来弥补以上不足,但效果均不满意.目前,尚没有研制出公认的效果满意的人工神经,自体神经移植至今仍被认为是最佳选择.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85∶15)三维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及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的作用和不同数量微丝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制作大鼠12 mm的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该导管桥接大鼠12 mm的坐骨神经缺损.A组:PLGA神经导管组;B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20根PLGA微丝;C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40根PLGA微丝;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B、C组神经导管内均注入层粘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混合液.造模后动态观察大鼠肌肉萎缩、跛行情况,测量神经导管内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恢复率.对再生神经中1/3段行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的效果.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各组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B、D组再生神经较A、C组粗大;再生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B组和D组明显快于A组和C组(P < 0.05);A组、C组肌肉萎缩最明显,而B组、D组肌肉萎缩较轻且肌肉萎缩程度基本相当.病理图像分析神经纤维计数以D组最多,B组次之,而与A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与D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成熟程度均要明显优于A组和C组.提示新型的PLGA三维神经导管能有效引导SD大鼠坐骨神经长过12 mm的神经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能有效引导神经再生,数量过多反而可能抑制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