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著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著;两者差异显著。(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著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1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Y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 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两差异显。(3)AD及VD的认如功能显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计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 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匆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 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 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 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 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 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 RSPM)评价认知功能 , 采用 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 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 P300峰潜伏时( 435.57± 89.95) ms较脑梗死组( 367.77± 29.14) ms和正常对照组( 341.90± 29.27) ms明显延长( F=5.16, P< 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与 MMSE, BSSD评分呈负相关( r=- 0.87,- 0.89, t=6.89,7.05, P< 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 [(15.19± 1.51)%, (4.57± 0.51)% ]比正常对照组 [(16.72± 1.46)%, (4.92± 0.50)% ]显著较小( T=2.85, P< 0.01; T=2.21,P< 0.05).④ 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 r=- 0.56,- 0.62, t=5.53,6.65, P< 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4.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阿尔茨海默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目的对比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脑电地形图和脑诱发电位的差异.设计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6-12/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住院或出院后复诊患者,病史提供均为本人或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入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传播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和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均诊断为轻、中度痴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以下分析指标①临床特点a.疾病进展过程.b.认知功能远、近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定时及定向力等.c.情感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欣快、强哭、强笑等.d.人格变化淡漠、主动性减退.②脑电地形图选择最能证明问题的异常段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得到1~30 Hz总功率的θ,δ,α和β4个频带功率值.③脑诱发电位选择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靶N1,P2,N2,P3潜伏期和靶P2,P3波幅.采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结果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5例正常老年人的资料均纳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血管性痴呆多数发病较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记忆力减退和计算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定时及定向能力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以部分减退且呈间歇性阶梯状加重为特点,以记忆力减退和计算力减退为主要特征,但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如阿尔茨海默病多见.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多见;人格变化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情感障碍以强哭、强笑多见,同一患者很少有2种以上情感障碍.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全头部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的程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一致,同时α频带和β频带功率下降,后期δ功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病变部位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程度不相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诱发电位均表现为各波分化差,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程度更为明显,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则相对少见.结论①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为全方面减退,血管性痴呆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亦较多受累而血管性痴呆则受累较少.(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变化前者为全头部、后者为病变部位θ频带功能增高,前者改变与痴呆严重程度一致,后者则不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相似,但前者受累比后者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共进行5周,干预前和干预期满后用MMSE评定认知功能、FMA评定运动功能、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MMSE、FMA、B1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较常规治疗护理方法更能促进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相关检查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阿尔茨海默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目的:对比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脑电地形图和脑诱发电位的差异:设计: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6—12/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住院或出院后复诊患者,病史提供均为本人或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共有9例阿尔菠海默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入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传播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和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均诊断为轻、中度痴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阿尔菠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以下分析指标:①临床特点;a.疾病进展过程。b.认知功能:远、近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定时及定向力等。c.情感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欣快、强哭、强笑等。d.人格变化:淡漠、主动性减退。②脑电地形图:选择最能证明问题的异常段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得到1~30Hz总功率的θ,δ,α和β4个频带功率值。⑧脑诱发电位:选择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一靶N1,P2,N2,P3潜伏期和靶P2,P3波幅。采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②阿尔菠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结果: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5例正常老年人的资料均纳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血管性痴呆多数发病较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记忆力减退和计算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定时及定向能力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以部分减退且呈间歇性阶梯状加重为特点,以记忆力减退和计算力减退为主要特征,但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如阿尔茨海默病多见。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多见:人格变化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情感障碍以强哭、强笑多见,同一患者很少有2种以七情感障碍。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全头部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的程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一致,同时α频带和β频带功率下降,后期δ功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病变部位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程度不相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诱发电位均表现为各波分化差,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程度更为明显,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则相对少见。结论:①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为全方面减退,血管性痴呆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亦较多受累而血管性痴呆则受累较少。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变化前者为全头部、后者为病变部位θ频带功能增高,前者改变与痴呆严重程度一致,后者则不一致。⑧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相似,但前者受累比后者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阐明脑络通颗粒的作用途径及机制,观察该药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行为学及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采用跳台法、避暗法观察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观察药物对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跳台法、避暗法显示,脑络通颗粒可以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脑络通颗粒3剂量组能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IL-1β、TNF-α含量(P0.05或P0.01),而脑络通颗粒中、高剂量在降低IL-1β、TNF-α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尼莫地平组二者之间在降低大鼠脑组织中IL-1β、TNF-α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观察其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脑血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2001-09/2003-08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认知功能障碍专病门诊收治入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组42例,尼莫地平针剂和丹参治疗,对照组41例,单用丹参治疗。入组的83例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和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和神经科学国际研究协会(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以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和临床痴呆量表为主要评价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及血压监测。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治疗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21.95±3.58,较治疗前18.92±3.81有显著提高(P<0.001),治疗后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流量值为(575.1±80.7)mL/(kg·min),较治疗前(533.7±78.4)mL/(kg·min)也有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局部脑血流量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42例尼莫地平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乙醇过敏停药。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血流量,这可能与改善脑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由Machinske于1974年首先提出,是由于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器质性病变,导致以智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痴呆综合征。血管性痴呆以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最常见,其次是Binswanger症和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增多,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治疗也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有效率为4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BBS分值,提高MMSE分值、ADL评分,改善血脂及脑血流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脑络通颗粒能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RSPM)评价认知功能,采用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P300峰潜伏时(435.57&;#177;89.95)ms较脑梗死组(367.77&;#177;29.14)ms和正常对照组(341.90&;#177;29.27)ms明显延长(F=5.16,P&;lt;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MMSE,BSSD评分呈负相关(r=-0.87,-0.89,t=6.89,7.05,P&;lt;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15.19&;#177;1.51)%,(4.57&;#177;0.51)%】比正常对照组【(16.72&;#177;1.46)%,(4.92&;#177;0.50)%】显著较小(T=2.85,P&;lt;0.01;T=2.21,P&;lt;0.05)。④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r=-0.56,-0.62,t=5.53,6.65,P&;lt;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为4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BBS分值、提高MMSE分值、ADL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压积)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脑络通颗粒能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0.3T核磁共振(MRI)对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AD患者、38例VD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AD患者表现为海马萎缩;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dementia,BD)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基底节及脑室旁白质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脑白质变性。结论:MRI对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程,以及随访过程中经历血管事件后对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1/2004-06上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72例进行随访,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7)岁.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 mg/次,1次/d)、石杉碱甲(商品名双益平,0.05 mg/片,2片/次,2次/d)及吡拉西坦(商品名脑复康,0.4g/片,2片/次,3次/d)口服.门诊随访.患者随访开始时间不一致,1999年至2001年均有入组,随访周期约4个月/次,平均随访时间(24.25±6.01)个月.随访的血管事件包括新近发生的脑和心脏血管性发作.所有患者都接受CT或MRI检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检查认知缺损程度,满分为30分,低于26分为认知功能受损)、神经精神调查(检查行为能力,共分10个领域,每个领域根据其出现的频率计1~4分,根据严重程度计1~3分,将每项的频率得分乘以严重程度得分后相加,得分越高疾病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共20项,每项依据严重程度计1~4分,总分20分为正常,>20分即有不同程度下降)指标评估.同时根据是否经历血管事件分为两组进行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随访期末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较随访前显著降低,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随访前升高[(22.3±4.6,32.1±18.3,43.7±9.6);(25.3±5.2,19.4±13.9,32.6±8.3),(t=5.67~14.86,P<0.01)].②发生血管事件组比未发生血管事件组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恶化迅速(数据均为变化值)[(-2.24±1.4,11.60±14.3,9.88±12.5);(-1.03±1.7,2.35±15.6,2.04±7.3),(t=2.94~7.38,P<0.01)].③认知和行为恶化与血管事件的发生高度相关(r=0.920,P<0.01);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成显著正相关(r=0.793,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出现恶化,且新的血管性事件加重病情,所以早期干预显得尤其重要.其中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高度相关,可能与特异性的额叶-皮质下环路的破坏有关,提示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同样的皮质下病理改变造成了认知和行为两种类型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FMA评分、BI评分、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建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观察脑络通颗粒对大鼠行为学以及脑组织GSH、NO、MDA含量及SOD、GSH-PX及NOS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分期永久结扎法建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采用跳台法观察脑络通颗粒对模型大鼠行为学以及脑组织GSH、NO、MDA含量及SOD、GSH-PX及NOS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跳台法显示,脑络通颗粒可以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能升高大鼠脑组织GSH含量及SOD、GSH-PX活性,降低NO含量及MDA及NOS活性(P0.01),而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在升高大鼠脑组织GSH含量及SOD、GSH-PX活性,降低NO含量及MDA、NOS活性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络通颗粒对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S100β钙结合蛋白(S100β)及尿液神经丝蛋白(AD7C-NTP)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103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比较不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在轻度、中度、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r=0.429、0.442、0.483,P0.001);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CI:0.868~0.954),灵敏度为79.6%,特异度为95.1%,约登指数为0.748,最佳截断值依次为41.34μg/L、0.58μg/L、3.26ng/mL。结论血清Lp-PLA2、S100β及尿液AD7C-NTP水平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升高,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制订合理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各亚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13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健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分为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46例)、血管性痴呆组(45例)、混合型痴呆组(45例)均给予磁...  相似文献   

20.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1]。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是VD的前期,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轻,具有可逆转性,可早期治疗[2]。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因素涉及大动脉病变、脑出血、小血管病变、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脑静脉病变等[3]。局灶性或全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