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丰运  肖骅 《重庆医学》2015,(31):4338-4342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缺血坏死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痛入住该院的患者,采集病史,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NT‐proBNP、hs‐CRP和cTnT水平,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右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且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病史、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TnT 结果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病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阴性对照组。分析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血浆NT‐proBN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入组ACS患者共102例。对照组(n=40)、UA组(n=40)分别与NSTEMI组(n=30)、STEMI组(n=32)比较,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n=40)和三支病变组(n=41)分别与单支病变组(n=30)、双支病变组(n=31)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有统计学意义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浆hs‐CRP水平(P=0.007)、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01)、糖尿病病史(P=0.006)均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正相关因素,LVEF值(P=0.036)则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负相关因素。结论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LVEF值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其早期缺血坏死程度和临床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作为一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杨寿艳  杨坤  潘波  代静澜  牟海刚  梁伟  覃策 《重庆医学》2015,(15):2065-2067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PAF)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指标、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26)及窦性心律组(n=30),并选取年龄和性别与入选患者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计算PtfV1。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后NT‐proBNP水平显著减低。阵发性房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543,P<0.05),与LAD呈正相关(r=0.606,P<0.01),与LVEF呈负相关性(r=-0.750,P<0.01),与PtfV1绝对值呈正相关(r=0.513,P<0.01)。结论测定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结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及PtfV1,有助于综合评估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中心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2011年3~6月住院的非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150例,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呈阳性。根据血压情况将患者分成高血压组(n=90)和非高血压组(n=60)。冠状动脉造影前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后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评分。所有病例在造影前后采用无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记录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值及中心动脉压脉压差(P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P与BN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SB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P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双支和单支病变的血浆BNP水平都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PP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BNP关系密切;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和BNP复相关系数为0.91,其线性模型为PP=0.543病变支数+0.656病变评分+0.864 BNP。结论 PP是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BNP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取120例患者,用病变血管支数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结果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在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在冠心病组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P〈0.05)。结论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能成为预测人类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KD)中的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KD患儿91例(KD组),以同期住院的80例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并排除心肌受累的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KD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与不同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的关系。结果 KD组NT‐proBNP水平为(1042.38±528.7) 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458.6±412.3)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 r=0.442,P<0.05 ),与血细胞比容、血钠及血清蛋白呈负相关(分别为 r=-0.216,P=0.045;r=-0.204,P=0.041;r=-0.315,P=0.0003)。NT‐proBNP诊断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诊断界值530 pg/mL ,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70.1%、84.0%。结论 KD急性期NT‐proBNP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KD的一个可靠指标,并且高水平的NT‐proBNP与系统性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296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组16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3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RDW 和 hs-CRP 水平,并分析 RDW、hs-CRP 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 Gensini 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 hs-CRP、RDW、冠状动脉 Gensini 评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 <0.05或<0.01)。hs-CRP 和RDW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逐渐递增,其中3支病变组 hs-CRP 和 RDW 水平明显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组(P <0.01),双支病变组 RDW 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 <0.05)。Gensini 评分和 hs-CRP、RDW 呈正相关(P <0.05), hs-CRP 与 RDW 亦呈正相关(P <0.05)。结论:RDW 和 hs-CRP 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明显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来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观察组),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者98例(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就诊时和对照组体检时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APP‐A的蛋白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PAPP‐A基因的IVS6+95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外周血PA PP‐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P<0.05),而多支病变组患者外周血PA PP‐A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患者(P<0.05)。外周血PAPP‐A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APP‐A基因IVS6+9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包括CG杂合型、CC纯合型和GG纯合型。其中多支病变患者CC纯合型位点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患者( P<0.05)。结论 PAPP‐A蛋白水平及IVS6+95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存在密切关系,CC基因型患者可能是冠心病患者遗传易感性基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并探讨MIF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IF水平。结果血浆MIF在AMI和UAP组中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F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与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为冠心病危险分层及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和同型半胱氨酸(Hey)与冠状动脉心脏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稳定情况以及血清CysC与He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32例CH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ysC和Hey水平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AMI组血清CysC、Hey水平显著高于SAP组、UAP组(P〈0.01),UAP组患者血清CysC、Hey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组血清CysC和He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o.01),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O.01)。CHD病变支数与血清CysC和Hcy呈正相关(r一0.685、0.591,P〈0.01),CHD患者血清CysC与Hcy亦呈正相关(r一0.824,P(0.01)。结论:血清CysC和Hey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病变稳定性及病变支数有关,血清CysC与Hcy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CysC和Hey水平,可更好地了解冠状动脉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王玲玲  李辉煜  肖晓文 《重庆医学》2015,(31):4364-4366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重症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入探讨ARDS ,尤其是ARDS后继发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确诊为重症肺炎致ARDS的患者33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收集患者入院时血气分析、CRP、NT‐proBNP、cTnI等相关指标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1),中度组NT‐proBNP水平也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cTnI水平与轻、中度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而轻、中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CRP水平也有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重度组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ARDS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RDS病程中过度活化的炎性反应很可能直接参与并介导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NT‐proBNP、cTnI检测对ARDS病程早期评价,及早期实施器官功能保护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蔡剑玲  刘红  黄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57-157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8例,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对照组为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以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Hcy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支病变血浆Hcy水平高于单支病变水平(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 依据64层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64-DSCT)结果将120例冠心病患者以CT值不同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每组4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CT正常的老年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再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检查所有患者血浆Hcy水平,分析Hcy与斑块稳定性和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Hcy水平(19.32±4.76)μmol/L比混合斑块组(14.15±3.89)μmol/L、硬斑块组(14.33±2.91)μmol/L和对照组(9.32±3.84)μmol/L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在冠脉双支病变组(15.38±3.45)μmol/L、多支病变组(16.12±4.12)μmol/L均比单支病变组(10.45±2.76)μmol/L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的严重性和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92例)和对照组(76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血清尿酸高于对照组(P〈0.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尿酸明显增加(P〈0.05或P〈0.001);双支、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双支与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胆红素浓度降低与冠心病相关,早期干预有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和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CHD组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2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增高;SAP组、UAP组、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中hs-CRP浓度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着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预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者82例,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24)、单支病变组(n=22)、双支病变组(n=16)、三支及多支病变组(n=20),Gensini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及冠状动脉造影后1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MAU,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AU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二三支及多支病变组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MAU亦随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U与Gensin-S呈正相关(r:0.54,P〈0.05),与颈动脉IMT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MAU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颈动脉IMT及MAU含量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周齐艳  周娟  蒋恒波 《重庆医学》2015,(36):5119-512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PON1)的活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以及 ACS 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诊断为 ACS 患者123例与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20例。将123例ACS 患者分为以下3个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6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41例。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人群血清 PON1的活性。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研究 PON1水平与ACS 亚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ACS 患者的血清 PON1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UAP 组的PON1水平高于 NSTEMI 组与 STEMI 组(P<0.05),NSTEMI 组的 PON1水平高于 STEMI 组(P <0.05),且 PON1的水平与ACS 的临床亚型呈负相关(r=-0.287,P<0.05)。单支病变组的 PON1水平显著高于二支和三支病变组(P <0.05),PON1水平在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且 PON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明显的负相关(r =-0.527,P<0.05)。结论ACS 患者的血清 PON1水平明显降低并与 ACS 的临床亚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诊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57例,按冠脉病变情况分为三支病变组(n=51)、两支病变组(n=50)、单支病变组(n=56),对比三组升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僵硬指数,分析其与Leaman冠脉评分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P<0.05);而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三组患者Leaman对比: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Leaman冠脉评分与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呈正相关,但与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其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密切相关,可通过升主动脉弹性功能预测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王静  郭其凤  汤进 《重庆医学》2015,(31):4413-4415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QRS波群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62例,列为观察组,QRS波群时限小于110ms48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观察组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YHA心功能Ⅱ级构成比为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Ⅳ级构成比为4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Ⅱ级=12.366,χ2Ⅳ级=15.332,P<0.05);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proBNP=18.771,tLVEF=16.318,P<0.05);观察组患者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1=0.62,r2=-0.65,P<0.05);观察组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死亡=18.315,Fisher′s心源性休克=10.773,Fisher′s恶性心律失常=9.185,Fisher′s急性肺水肿=12.317,均P<0.05),且QRS波群时限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在心电图QRS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时,AMI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踝臂指数(AB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ABI和HCY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诊CH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5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4例)和非冠心病组(38例),根据病变程度又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所有入组个体分别测定其ABI值,同时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测定HCY。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血清HCY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值无差异(P〉0.05);冠心病组中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的HCY值高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ABI值低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组的ABI值异常率和HCY异常率均高于非严重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升高和ABI值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病及冠脉病变程度有关,联合应用ABI及HCY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冠心病病例132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4组,即:A组,冠脉造影除外冠心病(无狭窄或狭窄<50%)(25例);B组,单支病变(35例);C组,双支病变(35例);D组,三支病变(37例).冠脉造影前取静脉血及插管时取动脉血,采用免疫竞争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冠心病者.动脉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单支病变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单支病变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静脉血同型半胱氨酸可替代动脉血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诊断冠心病及复杂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