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3篇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利用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顺行推进不规则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形状、大小设计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顺行推进不规则皮瓣修复,皮瓣携带单侧指血管神经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6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未发生皮瓣血供障碍及伤口感染,伤口一期愈合,均获随访,手指功能及外形良好,指端饱满,皮瓣质地软,色泽红润,无直线瘢痕及疼痛,两点瓣别觉4~6 mm,患指各关节活动正常,能正常握拳,对指不受限,指端捏持力良好。结论利用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顺行推进不规则皮瓣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法医病理学的特点,阐释了整体医学与整合医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然后,通过具体的死因分析实践案例教学过程设计及效果分析的应用介绍,阐明了整合医学与整体医学应用于法医病理学教学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为法医病理学整体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体H因子的多态性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3-01/2006-12相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补体H因子多态性方面的文献,检索词"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complement factor H,polymorphism,epidemiology,etiology",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流行病学、病因学以及补体H因子多态性方面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补体H因子相关。排除标准: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76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3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补体因子H功能下降,补体被异常激活,导致补体成分C3b、C5b-9产生增多,C5b-9(膜攻击复合体)沉积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基底层,促进玻璃膜疣的形成并沉积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之间,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变性,黄斑区和后极部萎缩,进而Bruch膜内胶原增厚,弹力纤维层断裂,脉络膜毛细血管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最终导致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结论:补体因子H多态性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为今后采取新的早期干预措施、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治疗焦虑症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09-04—2012-04我院诊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焦虑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治疗6周,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HAMA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6周和随访6个月的HAMA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治疗焦虑症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技术(EUS-TCB)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EUS-TCB对12例患者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穿刺活检,其中食管黏膜下肿瘤4例,胃黏膜下肿瘤6例,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其引导下的Trucut穿刺活检,穿刺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结果对12例黏膜下病灶共穿刺36次,30次(83.3%)成功获取组织条块,6次(16.7%)穿刺未取得有效组织;7次(23.3%)穿刺获得的组织为片段状碎块,23次(76.7%)为完整的条状组织。病理检查证实食管鳞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癌(印戒细胞癌)1例,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对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贵州省都匀市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及病原虫种,并对成虫体内氨基酸组分及元素进行检测。 方法 ①对该市河阳乡的米秀村等6个村寨进行牛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70名现症患者(男性67,女性3)的感染原因、临床症状进行了解分析并作驱虫治疗。②对驱出的成虫作形态学鉴定和测量。③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分子荧光仪等分别测定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各种元素的含量。 结果 ①当地牛带绦虫感染主要是因群众喜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肝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排节片、肛门瘙痒、腹痛、腹泻等为主。70位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25人驱出成虫(男性24人,女性1人)。②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极其相似,头节上无顶突及小钩;但虫体较短,大小在0.61~2.58m之间,节片较薄而且数量少。③检测了成虫的16种氨基酸及12种元素。 结论 贵州省都匀有牛带绦虫病局部流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传统的牛带绦虫病相似。根据感染原因和对虫体的测量结果,认为病原体应当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Taeniasaginataasiatic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卵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变化与基因表达差异规律.方法 从巨尾阿丽蝇成虫产完卵开始记为0h,每隔4h取1次卵,直至幼虫孵出,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发育时期形态学变化特点;提取0、4、8、12、16 h的蝇卵RNA,应用Real-time PCR比较循环阈值(CT值)法测定bicoid、slalom、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用SPSS 19.0软件对CT值及时间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发育0~4h时,巨尾阿丽蝇卵变化不明显,卵孔周围有突起,8h卵孔周围变光滑,卵孔可见,12 h卵孔消失,周围皱缩,16h卵孔周围皱缩明显,18h发育为幼虫;RT-PCR结果显示,bicoid基因在发育0~8h表达变化不明显、12h表达水平最高,CT值为(4.19 ±0.04);slalom基因4h表达水平最低、12 h表达最高,CT值分别为(4.05±0.01)、(6.20±0.03);chitin synthase基因8h表达量最高、12 h最低,CT值分别为(5.80±0.01)、(4.38±0.02);不同发育阶段各基因CT值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巨尾阿丽蝇卵形态结构随发育时间而发生变化,不同发育时期bicoid、slalom、chitin synthase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3岁,因"左侧头痛及眼胀痛半年,发现鼻咽新生物15d"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偶感左侧头痛及眼胀痛,无鼻塞、浓涕,无耳鸣、耳闷胀感,口服止痛药物无效。2个月前疼痛逐渐加重,经抗感染治疗无效。1个月前出现盗汗,并逐渐加重。15d前在当地医院就诊,鼻内镜下见鼻咽顶后壁新生物,表面欠光滑,双侧咽隐窝饱满,活检质较脆,考虑鼻咽癌。鼻窦CT考虑左侧蝶窦中心肿瘤性病变;MRI提示左侧蝶窦见片状稍短T1、长T2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表达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Ta)成虫烯醇化酶(enolase,ENO)基因,并对其进行组织定位和免疫反应性分析。 方法 通过大规模测序从亚洲带绦虫cDNA文库中确定ENO基因,PCR扩增目的片段,将其克隆至表达质粒pET-30a(+),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将重组蛋白免疫SD大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检测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定ENO在亚洲带绦虫成虫组织中的定位。 结果 PCR、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30a(+)-TaENO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aENO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47 000。经亲和层析获高纯度的蛋白,蛋白浓度为0.37 mg/ml。重组蛋白TaENO能被SD大鼠抗血清、感染亚洲带绦虫的猪血清和患者血清识别。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TaENO主要定位于成虫的表膜。 结论 纯化后的亚洲带绦虫成虫烯醇化酶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烯醇化酶主要定位于成虫表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