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脏收缩间期(STI),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伤性心脏功能检查方法。本文测定了44例冠心病人的STI,并与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对其几项主要测值的敏感性及其与心脏结构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冠心病人又以超声心动图心内结构病变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组:冠心I组(重度病变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XjY—6型心机能诊断仪测定123例健康人,31例冠心病人的STI值。结合国内外文献,用统计学分析STI值与HR、年龄、性别的关系,确定其正常值范围,并对冠心病人STI值较正常人增高的病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复习了国内外有关STI值对左心功能和冠心病的诊断评价。作者认为STI与任何其他心功能诊断方法一样,它不失为临床评价心功能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因STI值在健康人与冠心病人有一定的重叠性,在临床应用时,应结合病史及其它诊断手段全面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报导了有心外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心内分流的房、室间隔缺损在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上变化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未闭动脉导管粗细、心电图正常与否、年龄与STI异常程度的关系,並比较F术前后的STI与血压变化,初步探讨在动脉导管未闭中STI的变化特点和机理,了解STI的影响因素,正  相似文献   

4.
计划性间歇疗法又称计划性治疗中断或计划性中断治疗 ,英文简称有STI和SIT(通常用STI)。STI强调计划性和周期性 ,无计划的或偶然性的治疗中断如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因经济上的原因等中断治疗则不属STI的范畴。同时 ,STI是在对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主要指HIV 1)感染者和艾滋病 (AIDS)患者治疗时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的基础上的中断。STI强调在HAART治疗相当一段时间 (通常在一年或以上 )后 ,才开始有计划的和周期性的治疗中断 ,而不是一开始就采用HAART治疗与中断的交替疗法。一、STI产生的背景HAA…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百万的新发肺癌病例。美国2004年新发病例173770,死亡160440,比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大肠癌的死亡的总和还多。所有确诊的肺癌中,只有14%的病人生存时间达到或超过5年。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男性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女性持续增加,非裔美国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于白种人。肺癌仍为男性及女性与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因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1/3,80%~90%的肺癌最终死于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诊断困难并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和病死率?通过回顾分析,评价与生存相关的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7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生存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7±81岁)?30天的病死率为22.2%?导致死亡的原因大多缘于多脏器功能不全?单变量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9)?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P=0.044)以及Fullen肠管缺血分级(P=0.005)与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高龄?病程迁延和肠管严重缺血坏死的患者手术后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背景:尽管冠心病(CH D)的年死亡病例中超过80%为年龄>65岁的成人,而且人口迅速老龄化,当前对老年人群CH D事件的致死率及其预测因素尚无明确描述。方法和结果:研究对象为1989—2001年间心血管健康研究中纳入的5888例年龄≥65岁的成人患者,对其中出现的初发心肌梗死(M I)或CH D死亡进行了确认和判定。对心脏事件发生前检测的特征进行检查,以查明其与病死率(入院或出院前死亡)之间的联系以及统计学数据或临床病史预测因素之间的差异。在中位期为8.2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985例CH D事件,其中30%为致死性事件。随着时间延长,病死率轻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1~1978年儿科住院患儿8592名,死亡65名,平均住院患儿病死率为0.76%。现将本组病例按入院年代划分,前五年(1971~1975)共住院患儿3071名,死亡36名,平均病死率为1.17%;后五年(1976~1980)住院患儿5521名,死亡29名,平均病死率为0.53%,后五年的病死率较前五年下降一半以上。死亡年龄:65例死亡中,2岁以内者42例,占64.6%,1岁以内者34例,占52.3%,  相似文献   

9.
分析近五年来住院老年心脏病人心脏性猝死21例,占同期老年心脏病死亡27例的77.8%。其中18例(85.7%)呈心脏骤停。老年冠心病人猝死多见于午夜至凌晨,其心脏骤停表现为室颤居多。洋地黄中毒及氨茶硷、心律平的应用为老年心脏病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是一种极具侵犯性的肿瘤,其病死率几乎同于发病率,西方世界研究表明,胰腺癌所致死亡在所有肿瘤相关死亡中占第四位。平均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五年生存率仅3%-5%左右,通过辅助治疗,平均生存期或可提高至20个月左右,而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1.
78例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HSI),其GCS评分均在3~8分,存活55例(70.51%),死亡23例,病死率为29.49%。认为采用颅内压(ICP)监护,GCS评分和观察瞳孔改变相结合的方法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病死率的高低及预后与原发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程度有关,而ICP的高低是判断原发或继发性脑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脑缺血、受压、微循环障碍是引起脑继发性损害、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脑损害适情尽早手术,积极防治脑缺血,有效地改善脑微循环,早期应用脑保护剂,注意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和调节各脏器的正常机能等,是提高老年人HSI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测定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左心室功能检查方法。目前,STI的传统方法需在多导仪上同步记录心电图(ECG)、心音图(PCG)、颈动脉搏动图(CAR)或心尖搏动图(ACG)。现在国内多导仪尚未普及,限制了STI 在基层单位的广泛使用。本文试图提出新指标和建立回归公式,用心电图机记录以简化STI 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立华 《中国病案》2013,(8):43-44,41
目的了解本地区出院死亡病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疾病的重点防治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2年所有出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5年来出院病例132377例,死亡504例,病死率0.38%,病死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2)男性与女性住院患者基本持平,但男性死亡病例明显高于女性(χ2=46.62,P<0.05);(3)41岁以下患者的病死率随年龄递增逐渐降低,中年患者病死率最低,4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随年龄递增逐渐升高,7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急速上升;(4)前五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46.1%)、损伤和中毒(18.2%)、恶性肿瘤(6.4%)、呼吸系统疾病(50%)以及消化系统疾病(4.8%);(5)前五位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分别是急性心肌梗死(17.9%)、颅内损伤(9.4%)、心绞痛(6.2%)、肺栓塞(3.8%)以及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2.8%)。结论为降低病死率,应加强对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等重点疾病,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重点防治,以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简写AMI)住院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重视了监护,住院病死率尽管逐年减低,但仍在15%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出院后五年随访病死率达30%左右。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程度,指导护理和治疗,降低病死率,研究AMI住院期间(近期)或出院后(远期)对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有一定意义的。一、年龄和性别年龄愈大,预后愈差。大于65岁预后明显变差。Peel报告,大于65岁组五年内病死率是同一时期60—64岁年龄组的两倍,是55—59岁年龄组的三倍。究其原因,一般认为与年老自然死亡有关,年龄较大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沙市1956-2010年尘肺患者的生存率、预期生存年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长沙市1956-2010年诊断报告的3685例尘肺患者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尘肺发病率、病死率及预期生存年限,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前进法进行死因分析。结果:尘肺患者死亡概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与累计死亡概率呈线性关系(Y=1.271+0.041X,r=0.989),期望寿命为60.12岁。肺结核在死因中占首位。去肺结核死因、去尘肺死因、去肺心病死因后,尘肺病人期望生存年限分别平均延长0.83,0.99,0.02年。非合并结核尘肺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合并结核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示工种(粉碎工)、合并结核及尘肺种类(矽肺)是影响尘肺结核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927,1.749,1.609。结论:长沙市的尘肺防治工作重点工种为粉碎工,治疗以预防结核并发症及肺内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心血管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与血清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 方法 临床纳入185例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并收集所有患者资料,观察纳入对象的生存情况。对比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随访患者1年,发现185例患者中死亡21例,生存患者164例,生存率为88.65%。脑梗死生存和死亡患者在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上均有差异,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均是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其风险比(OR)分别为0.126、0.142、0.151。 结论 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是引起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可增加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临床上实施心脏原发病、颈动脉斑块以及降Hcy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围血白细胞 (WBC)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 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 ,以WBC计数 10× 10 9·L-1为分组标准 ,大于者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 ,小于则属于正常组 ,分别就两组的WBC在 1~ 3、4~ 6、7~ 10d三个阶段进行WBC计数 ,同时统计病死率和意识 ,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WBC分析。结果 :WBC异常 (升高 )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WBC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 ,死亡组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 ,WBC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梗死早期出现WBC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 ,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WBC计数与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WBC数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研究真实世界中骨折患者入院节气与死亡时辰规律,以期为临床骨折患者的临床防治及死亡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选取全国20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中骨折死亡患者554例,采用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有信息记录的患者中,男性患者335例,女性患者201例,男女比例约为3∶2;入院科室以神经科、骨科、重症监护病房为多,分别占总数的29.6%、28.16%、7.58%,泌尿科、介入科、眼科最少,各占总数的0.18%;对农历2008年立春至2010年大寒期间的病例讨论发现,三年间以芒种、处暑两节气入院人数最多,各有25人(7.37%),以雨水、霜降两节气入院人数最少,各有7人(2.06%);骨折患者在申时、子时的病死率较高,死亡人数分别为120人(21.66%)、79人(14.26%),以丑时、寅时的病死率较低,死亡人数分别为14(2.53%)、20人(3.61%)。结论真实世界骨折死亡人群的入院节气与死亡时辰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骨折患者病死率以男性、老龄患者(75~89岁)居多,死亡高峰为夏季(芒种)、秋季(处暑),申时、子时为其死亡人数最多的时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院1996-2000年间住院病儿310例死亡病案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室1996-2000年死亡病例登记本,病案及统计资料。病儿总出院人数为8118人,其中死亡310人。 (二)死因分类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的分类原则,以病案首页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二、结果分析 (一)病死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病死率最  相似文献   

20.
5636例心血管住院病人的病因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心血管住现人的病因及死亡原因,方法:收集了本院1988-1998年间5636例心血管住院病人,分析前五年与后五年的病种及其病死率演变趋势。结果:心血管住院病人的主要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心病,其直接死因以终末心衰为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