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邹文淑  陈练 《西部医学》2006,18(4):404-4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最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3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29例(82.8%)64支血管出现有意义的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受累最常见 23/29(79.3%)。单支病变 11例(31%),双支病变 9例(25.7%),三支病变7例(20%),四支病变2例。受累血管中偏心性狭窄49支(76.5%),向心性狭窄15支(23.5%),造影阴性6例(17%)。25例作了左心室造影,发现真性室壁瘤1例.功能性室壁瘤6例,7例伴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就CAG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狭窄度的计算,二尖瓣返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的冠心病临床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22例静息心电图正常及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86例(70.5%),高血压病56例(50%),糖尿病36例(29.5%),吸烟69例(56.6%).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占57.4%(70/122),2—3支血管病变占42.6%(52/122)(P<0.05).单支血管病变以前降支多见,占55.7%(40/70),71.4%(50/70)单支血管病变狭窄为50%—74%.2支血管病变为前降支和右冠多见,占55.2%(21/38);2-3支血管病变52例中42例(80.8%)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41.2%(49/122)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冠心病患静息及运动心电图正常与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2—3支血管病变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及有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主要分支狭窄≥75 %的 42例冠心病患者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伴或不伴侧支循环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室射血分数 ,1 2导同步心电图测定QTc离散度。结果 :伴与不伴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乳头肌功能失调、室壁瘤的发生率较高 (P <0 .0 1 ) ,左室射血分数低 ,QTc离散度增加。结论 :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南京冠心病患者3021例(男性占68.4%),澳大利亚悉尼同步入选3230例患者(男性占67.5%),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及部位。结果:①中国人CAG阳性率为69.4%,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5.2%,澳大利亚人CAG阳性率为75.5%(P〈0.05),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2.9%: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的血管依次为左前降芰(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左主干(LM),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3支病变分别为26.0%和31.9%(P〈0.01)。③中国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29.8%和15.8%,澳大利亚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34.0%和26.2%,与中国人同性别比较,澳大利亚人男、女LM、RCA病变率均高(P〈0.01)。结论: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依次累及LAD、RCA、LCX、LM;与中国人比较,澳大利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而且男、女患者均重:与女性比较,两组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均较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118例住院CHD患者,对常规ECG检查结果与CAG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8例患者,CAG阳性62例中ECG有ST-T 改变者47例,CAG阴性56例中ECG有ST-T改变者29例.ECG检查的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48.2%,假阳性率为51.8%,假阴性率为24.2%,阳性预测值为61.8%,阴性预测值为64.2%.CA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62例,其中单支病变30例(48.4%)、双支病变17例(27.4%)、三支病变15例(24.2%); ECG检查的阳性检出率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丽增高,EC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30)、82.4%(14/17)和86.7%(13/15).结论:ECG可作为CHD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但有局限性,凡怀疑冠心病且有手术条件的应及早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运用冠脉造影和非介入性方法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侧支循环开放和形成的因素。方法:共有50例AMI患者均在AMI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将两组AMI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IRA)、左冠脉优势、病变部位及病变支数等方面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揭示了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急性心肌梗死时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唯一影响因素。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是否出现良好侧支循环方面,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部位、IRA及冠脉优势类型均无明显的影响作用。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良好侧支循环是否及时出现的唯一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侧支循环与临床关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惠根  王肖龙 《上海医学》1994,17(10):575-577,621
对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32例有≥50%冠脉狭窄,12例存在侧支循环,占37.5%。经分析其与心绞痛、心梗、左室EF的关联,提示侧支循环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有侧支者心绞痛的发生率较低,且侧支对提高左室功能有一定影响。侧支循环作为严重冠脉病变的代偿,可能降低冠脉本身病变所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程度与左室功能受损程度是否存在平行关系尚有争议 .有研究提示冠脉病变程度影响左室功能 ,有人却认为冠脉病变程度对左室功能无直接影响 .近年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损害出现于左室收缩功能损害之前 .为此 ,我们探讨冠脉病变程度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 0 1/ 1998- 0 6我院心血管内科作选择性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 ,符合以下条件者 :1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至少有一支管腔狭窄直经≥ 75 %或左主干狭窄≥5 0 % ;2原发病为冠心病 ;3排除…  相似文献   

10.
沈文均  周建庆 《宁波医学》2000,12(4):166-167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75%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这一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 ̄Ⅲ级形式占70.3%,而在 高血压 占44.355,差异有显著性;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 ̄Ⅲ级形式占61.91%,而在左冠脉病以占40.515,差异有显著性;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人体冠状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应用于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TTE)诊断冠心病中,探讨人体冠状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在RT-3DE-TTE定位诊断病变冠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西南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脏病患者182例,均有明确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该1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使用Qlab 3DQA软件得出182例患者的左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和牛眼图,同时应用人体冠状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分析病变节段所对应的病变冠脉.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行冠脉造影术,将造影结果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对比研究.结果:18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158例为冠心病.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和牛眼图均可直接显示冠心病患者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包括狭窄程度〈90%的患者.同时冠状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二维和三维立体结构,并显示RT-3DE-TTE左室立体17节段与冠状动脉及其三级分支供血关系.二者结合诊断单支病变的灵敏性〉80%,特异性〉90%,多支病变灵敏性〉87%,特异性〉70%.结论:人体冠状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明确冠脉分支与节段心肌的供血关系,有利于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准确定位诊断病变冠脉.  相似文献   

12.
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超声与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左室造影的对照研究 ,探讨超声检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正常人 2 0例 ,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组 18例 ,观察 :①应用彩色多普勒冠脉血流显像技术 (CAFI)显示并测定冠脉血流脉冲多普勒频谱值。②经超声心动图显示和测定室壁运动和左室射血分数。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需行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 结果 :应用CAFI左前降支 (LAD)的显像率最高。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组 12例与正常人 2 0例应用CAFI测LAD血流脉冲多普勒频谱值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或P <0 .0 1) ,两组间左回旋支的钝圆支、冠脉后降支血流脉冲多普勒频谱值无显著差异 (均P >0 .0 5 )。超声与左室造影对照研究中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例单支LAD狭窄 >90 %且无侧支循环建立者 ,超声均发现室壁瘤 ,这 2例超声与左室造影等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最低。 结论 :本研究显示 ,CAFI能直接观察冠脉血流 ,超声观察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可推测相关冠脉病变 ,左室重构对左心功能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8例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118例64SCTCA中有116例检查成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发现冠状动脉各支病变77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61例,共82支,有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其他冠脉分支发生再狭窄;10例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后,再狭窄2例;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闭塞2支;5例检出心肌桥?51例检出各种斑块80处?结论:64SCTCA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及冠状动脉斑块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心肌桥的诊断要优于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27例为单支病变,13例为双支病变,2例为三支病变;59支病变血管中左前降支(LAD)35支,左回旋支(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7支;狭窄程度为75~100%。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42例患者扩张成功40例,成功率为95.2%;59支病变血管扩张成功53支,成功率为89.8%;75处狭窄扩张成功66处,成功率为88%。术后40例扩张成功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应注意术中的一些问题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和心电编辑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或超声确诊的心脏瓣膜病拟换瓣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中22例心律不齐患者的成像数据进行心电编辑处理,依四级分法评价RCA、LAD、LCX图像质量,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像因素。结果 6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中,非退行性瓣膜病30例,退行性瓣膜病35例,检查中26例患者出现心律不齐,其中8例房颤,7例房早,5例室早,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律不齐,1例心电识别异常,经心电编辑后,共纳入分析193支血管,185支(95.9%)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结论合适的扫描技术并心电编辑的合理应用,双源CT能够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  相似文献   

16.
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80岁以上CH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组均为男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者分别为84.6%、61.5%和15.4%。有吸烟史者占30.8%。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分别为61.5%、7.7%和30.8%。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心电图及肾功能异常者分别为84.6%、92.3%、92.3%和53.8%。CAG显示:冠状动脉(CA)为右优势分布者8例,占61.5%;左优势分布者2例,占15.4%;均衡型分布者3例,占23.1%。病变累及CA27支共36处,单支病变占15.4%、2支病变占46.2%、多支病变占38.5%,受累的左前降支(LAD)、右CA(RCA)及左回旋支(LCX)分别为44.4%、33.3%和22.2%。A型病变累及CA6支12处(33.3%)、B型病变累及CA12支15处(41.7%)、C型病变累及CA9支9处(25%),重度以上狭窄占59.2%。9例(69.2%)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其中4例(30.8%)为3级。结论:80岁以上高龄CHD患者,多合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临床检查多有异常,CA分布以右优势型居多,CA病变以2支及多支病变为主,B型及C型病变占多数、CA狭窄程度较严重,多数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行MSCTA和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DSA(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二者进行对照分析,了解MS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7例患者行CAG检查均能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其各段血管,与其相比,MSCTA检查可显示370段血管中的352段血管,显示率为95.2%.各节段冠脉重建图像中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段和右冠近段显示率最高.经CAG证实,3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26例,冠脉未见明显病变者11例.行MSCTA检查有28例显示冠脉明显狭窄,9例未见冠脉明显病变.MS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者3例,假阴性者1例,敏感性96.2%,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88.9%,符合率91.7%.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