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右冠状动脉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7例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右冠状动脉(RCA)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至行PCI的间隔时间、IRA梗死节段内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结果 血栓组发病至行PCI术的间隔时间更长(13.95±5.00和7.40±4.50,P<0.005);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发病率高(75%和43.14%,P<0.005)而糖尿病发病率低(8.33%和41.18%,P<0.005);血栓组RCA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近端与远端IRA分别为4.20±1.08和3.40±0.85;4.20±0.76和3.20±0.41,P<0.005).结论 ①从发病到行PCI间隔时间、高血压、糖尿病、RCA内径均为血栓负荷量的影响因素.②RCA内径是大量血栓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栓病变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umary pe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先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两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9年8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早期炎症反应及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头小型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组喂养普通饲料 通心络[1 g/(kg.d)]。2周后麻醉行左侧开胸手术,选择左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管腔外径近似相同的两处节段进行仔细分离,假手术组在血管外膜包裹吸附生理盐水的纸巾,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包裹吸附白细胞介素1β(2.5μg)的纸巾,术后继续以上喂养方法。2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组管腔狭窄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动物,截取包裹血管段,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各组手术处理血管段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P选择素、E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模型组冠状动脉管腔20%~30%狭窄,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内膜增殖、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内膜下迁移。通心络组管腔狭窄程度、内膜增殖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示通心络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P选择素、E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通心络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及内膜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其主要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诊断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省新生儿筛查中心应用串联质谱筛查的疑似阳性患儿7 922例, 采用MassARRAY技术进行27种遗传代谢病的常见变异位点检测, 通过Sanger或二代测序验证并进一步寻找潜在变异。结果共1 408份样本送检MassARRAY, 307例确诊为遗传代谢病患儿, 其中高苯丙氨酸血症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和甲基丙二酸血症。经Sanger测序验证100%(307/307)符合。287例检测为携带者, 49.1%(141/287)经Sanger测序确认为携带者, 以SLC22A5、MCCC1基因为主。50.8%(146/287)还检测到另一个等位基因变异, 以PAH、PTS和ACADS基因为主。814例未发现变异, 对其中158例复查后串联质谱特征性指标持续阳性、尿有机酸及其他生化检测等异常的样本进行二代测序, 38%(60/158)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变异。最终确诊513例遗传代谢病患者, MassARR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冠状介入治疗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术前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Syntax评分的关系。为临床调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行介入治疗女性冠心病患者246例。病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6例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MI)组190例。根据syntax评分分为冠脉病变轻、中、重度3组,分别调查各组的术前血脂水平。结果STEMI组较non-STEMI组:年龄偏大(P〈0.05)、脑血管病史较多(P〈0.05);Apo—A1和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各血脂成分在Syntax评分轻中重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n-STEMI组:LP(a)水平Syntax评分轻度病变组低于中度病变组(P〈0.05);Apo-B/Apo—A1轻度病变组低于重度病变组(P〈0.05);余各项血脂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a)和Apo—B/Apo-A1是女性冠心病(Non-STEMI)患者较重要的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冠状动脉注射与常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严重血栓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连续入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严重血栓病变的急性STEMI患者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组)60例和常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63例.比较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严重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及随访30d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组术后心肌染色分级显著高于常规组[(2.63±0.70)级比(1.72±0.97)级,P=0.021],术后24 h盯段回落幅度>70%的比率显著高于常规组[85.0%(51/60)比69.8%(44/63),P=0.003].冠状动脉组围手术期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7%(1/60)比6.3%(4/63),P<0.05].住院期间及随访30d时,冠状动脉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下降[6.7%(4/60)比22.2%(14/63),尸<0.01].结论 急性STEMI严重血栓病变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水平的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100例颅内出血患儿出血原因,预防小儿颅内出血,提高对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防止后遗症发生.方法 分析本院2006~2010年收治的100例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35例,死亡20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0例,留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5例.结论 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及早诊断和治疗,不但在新生儿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而且还应在孕妇、婴儿及乳母中大力推广口服维生素K1,以补充母乳中维生素K的不足,减少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的多层计算机成像技术(MSCT)因其无创及检查方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钙化往往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判读.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是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定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1],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敏感标记,已经成为目前冠心病无创诊断的指标之一,但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冠脉造影和非介入性方法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多支病变(Chronic Occlusive Multivessle Disease)中侧支循环与临床状况及表示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指标。方法:选择既往无心肌梗塞、有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冠脉造影示至少一支冠脉完全闭塞并有多支病变的病人,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病人被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冠脉慢性闭塞多支病变患者中侧支良好的有28例(A组),侧支不良的有12例(B组)。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B组明显少于A组(P<0.05)。异常Q波的出现率两组分别为28.5%(A组),66.6%(B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室壁运动正常者A组占39.2%,明显高于B组的10%(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明显高于B组(50±8.0:44.8±5.5,P<0.05)。结论:病程较短,有异常Q波,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射血分数<50%者提示侧支循环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