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国历代主要本草药物新增的环节和相关思维,研究古代药学的发展.通过研究历代本草著作,发现历代本草中药物新增的主要环节为发现、应用药物,记载经验,编纂著作、收载新药,明确、总结功效;相关思维包括利用自然界事物治病的思维以及"会意从类"思维.增收药物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总结,对后世用药提升疗效、扩大选药思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使其药理机制研究复杂而又困难,当前的单一靶点、单一成分的药物研发思路不能满足中药的研发需求。随着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不断进展,网络药理学以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预测能力在中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通过利用相关数据库和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可视化软件建立"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分析,可以验证中药活性成分,对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预测药物作用靶点,发现新的适应证并减少毒副反应。综述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及当前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义芳  杨必成  金丽丽 《中草药》2009,40(10):1513-1519
以"十一五"、"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线,回顾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历程,通过剖析美国FDA第一个植物药VeregenTM对中药研发的启示,以及对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重大成果学习、感悟,试图提出创新中药研发策略并指出实践的路径.以中药复方创制新药为中药创新的主要途径,创新可以从新物质,包括新化合物和新有效部位/群或组分配伍,一个已知化合物或已知提取物等的新药用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3方面实现;并借鉴国际经验以近代临床应用为基础的靶点依赖性先导物的筛选、评价与优化和在分子及基因水平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分子靶点进行诠释,来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治疗药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刘洪  范欣生 《中草药》2015,46(22):3370-337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三拗汤治疗哮喘的功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关系。方法检索近20年文献中治疗哮喘疗效确切的方剂,分析具有代表性配伍关系组方的功效成分,依据Pharm Mapper数据库构建多成分-蛋白网络,获取的靶点信息利用博奥数据库MAS3.0系统得到相应通路,通过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文献检索发现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为现代哮喘方剂中主要的配伍。通过成分-通路-靶点网络分析表明,三拗汤11个主要功效成分作用于76个靶点,涉及免疫-内分泌-信号传导-细胞过程中如T细胞受体、PPAR、Erb B等46条通路。结论三拗汤组成药物的功效成分既有共同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又各有侧重,为明确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和探讨哮喘方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肽(peptide)是指由2~50个氨基酸分子组成,介于小分子和蛋白质之间的物质,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易吸收、靶向性强和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中药中含有大量的肽类物质,传统煎、熬、煮的用药方式,能够有效利用此类成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物活性。而目前实验室中的中药成分研究多数采用高浓度醇提方法,可能造成众多天然药物中肽类成分被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中的肽类成分是发挥传统药效的重要成分。作者结合多年研究以及文献检索,提出了“中药肽——表达中药功效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小分子与蛋白之间,由2个或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化合物”的概念,进而总结中药肽的提取与分离、中药肽的结构确定方法与路径,对基于“整体观”和大数据的现代化中药肽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将人工智能预测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相结合,提升中药肽发现的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不同中药肽和不同靶点之间的全息图像,为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中药肽创新药物设计及相关健康产品研发提供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了解肺炎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进一步研究肺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的新靶点以及新药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表明,已知肺炎的发生发展与相关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中医药调控肺炎相关信号通路有着独特的优势,且中药、药对、中药复方及其活性成分和中成药具有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发挥药效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对肺炎相关信号通路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医药治疗肺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后续临床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提供精准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中药的传统功效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对其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对中药的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药体系相比,中医药体系的诊疗模式与西医不同,且相对于西药,中药作用的疾病靶标可能更加广泛。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疾病治疗中新靶点、新机制和新物质的发现及中药新药的二次研发,对于阐释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的总结,是复杂化学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发展,中药复方对症功效,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关系,复方功效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及评价等不同方面问题的探讨,分析和总结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新药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优势之一,在几千年医疗实践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现在很多药物研发者由化学合成和结构筛选新药转为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筛选有效物质,既节省了研发投入又降低了研发风险。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具有途径多速度快的特点,中药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中药技术秘密的保护。1技术秘密概况技术秘密(Know-How)在我国有几种不同的提法,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1.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最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剑  王欣欣  于健  王海清  王京龙  杜健  田景振 《中草药》2022,53(20):6573-6582
近年来,随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病毒性疾病的频发,越来越意识到抗病毒药物研究的重要性。中药含有结构多样化的生物活性物质,为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板结构。因其具有新颖性、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而成为新药开发的宝贵来源。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与受体结合、直接杀灭病毒、增强免疫系统、抑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反应等,以抗病毒作用机制为依据对具有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变异株在内病毒的流行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爆发。  相似文献   

13.
向燕  杨启悦  龙宇  张羽璐  万金艳  刘松雨  李楠 《中草药》2020,51(18):4771-4779
纳米制剂虽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但其易被单核吞噬细胞识别和清除,不仅会降低药物体内半衰期,也易引起免疫原反应,影响药物安全有效使用。而将细胞膜与新型纳米技术结合后,在增加细胞相容性的同时,又可保留纳米制剂的优点,进一步增强靶器官或组织的靶向性,提高疗效。目前,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所有大分子物质和98%小分子药物进入脑部,成为脑病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巨噬细胞是常见的免疫细胞,在脑部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将巨噬细胞膜与纳米制剂结合,使其成为免疫系统自身物质后避免被识别和清除,增加药物体内循环量;再利用巨噬细胞的血脑屏障透过性,增加药物脑部含量,提高药物临床疗效。中药成分复杂,疗效显著,但大部分存在溶解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给药后体内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应用。基于国内外文献,整合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制剂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及其对中药活性成分成药性的作用,以期促进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  龚莉虹  郭朝成  何林峰  赵兴桃  李芸霞 《中草药》2019,50(24):6125-6134
与哺乳动物相比,斑马鱼在药物药效筛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已受到医药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对斑马鱼的探索已延伸和扩展到中药领域,特别是对我国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作用的传统单味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等药效物质的筛选。作为一种完整的动物模型,斑马鱼可以对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进而实现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便捷、快速和高通量的筛选。结合国内外近5年文献报道,综述了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从筛选心血管药物、调脂保肝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和其他药物6个方面和独特优势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及为研究人员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该文通过探讨国内外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状况,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并规范了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建立原则,建立标准汤剂的药效物质基准与生物学基准,提出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标准流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能够用于标化临床用药,规范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包括配方颗粒在内的新型饮片形式,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解决目前饮片形式多样性带来的监管困境。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将为配方颗粒、经典复方标准汤剂和中药药对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 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娥  贾晓斌  黄洋  陈斌  胡琴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81-2185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寻找进口药的国产替代资源、药用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新药源寻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及实践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其将不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整理、总结药用植物研究开发经验技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靶点调节作用,导致其产生的药效和毒性的机制较为复杂,而科学地阐释中药药效和毒性机制是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系统性等特点,在阐明中药药效和毒性作用机制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对代谢组学前沿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了原位质谱、质谱成像、代谢流、单细胞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列举了不同技术在中药安全性、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中药炮制机制及药用植物的应用实例,并对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为代谢组学前沿技术未来的应用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题和科研设计是新药研究的两个关键环节,中药新药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多维、多重的复杂体系,因此,选题和科研设计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市场因素,提出中药新药的选题原则和思路;根据中药研究所涉及的基原、药材采集、加工、炮制、组方、制剂、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中药新药科研设计和试验实施的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20.
选题和科研设计是新药研究的两个关键环节,中药新药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多维、多重的复杂体系,因此,选题和科研设计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市场因素, 提出中药新药的选题原则和思路;根据中药研究所涉及的基原、药材采集、加工、炮制、组方、制剂、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中药新药科研设计和试验实施的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