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肝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同时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3例胆道并发症患者移植肝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变化、转氨酶及胆色素持续增高;2例急性排异反应患者肝动脉血流频谱异常、生化指标正常;而门静脉吻合口狭窄、胸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时生化指标无变化,且门静脉吻合口狭窄时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块,而其它并发症无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肝脏血流动力学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只有急性排异反应及门静脉吻合口狭窄能导致移植肝部分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胆道并发症、胸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无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李俊英 《中国病案》2012,13(2):81-82
目的对近五年某院肝移植患者进行疾病归类,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行肝脏移植患者的情况,为医院临床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对预防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医院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编码ICD-9-CM-3进行分类。所有数据均利用办公软件Excel分析处理。结果 2006年1月-2010年12月因终末期肝病行肝脏移植1449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性别比为5.11∶1;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00%为男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44人,占肝脏移植人数的44.44%,肝移植患者平均年龄51.2.岁;50岁-59岁肝移植患者占肝脏移植的52.17%。10岁以下患者100%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者。肝移植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72.9%、69.3%。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治疗的最佳手段。预防治疗策略是预防进展至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戒酒是首要措施。中年人要成为医疗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简易静脉转流装置用于猪原位肝移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简易静脉转流装置对猪原位肝移植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②方法 施行猪原位异体肝移植术 3例 ,体外静脉转流均采用自行设计的双三通简易静脉转流装置。对移植前后的猪血流动力学及血生化部分指标进行了检测。③结果 体外转流时间为 (88± 2 0 )min ,灌流量 4 0 0~ 6 0 0mL min ,门静脉转流前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3例移植肝脏均成活。④结论 在大动物实验中 ,双三通简易转流装置可代替体外转流泵行门静脉转流。  相似文献   

4.
肝癌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细胞肝癌行肝脏移植的指征、效果及相关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本文收集并分析近年国内外文献,结合我院近6年112例肝癌肝移植病例资料,对肝癌的分期标准及供肝分配原则、大肝癌行肝脏移植的指征、肝癌肝移植患者等待供肝时的处理、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预后因子及肝癌患者行肝切除还是行肝脏移植的选择原则等肝癌肝移植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建立与评价适应我国肝癌肝移植的分期标准及手术指征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文献提供的delta界限值对我院部分生化项目设定到信息系统中,分析该Della界限值的有效报警率。方法对本院住院患者部分生化项目进行delta界限值计算机程序设置,运行程序,收集2008年4月17日-2008年4月25日的运行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TB报警率较高,但大多为无效报警;CK、TP、ALB、CREA的有效报警率高。结论 Delta界限值的设置一定要选用不受或少受临床干预的项目,可提高报告审核效率,有效检出样本差错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循环系统异常变化的监测要点与处理措施.方法 对23例肝移植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清蛋白、体温、尿量、电解质.结果 肝移植术后患者维持着高循环动力状态、部分病人有肺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低体温、尿量减少、低钾血症.结论 在监测中要充分认识肝移植术后患者循环系统异常变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循环系统异常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新肝功能,积极促进移植肝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移植手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从而判断移植肝脏损伤及恢复状况。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生化项目较手术前后变化。结果:血清酶学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后早期均呈不同程度升高,术后1周恢复;碱性磷酸酶(AL 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术后1周~2周开始上升,恢复程度也不一致。尿素氮(BUN)、肌酐(Cr)术后亦呈不同程度升高,1个月左右恢复术前水平。而3例患者胆红素多项指标术后均升高且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结论:由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脏病变关系密切的血液生化指标均随损伤而升高,恢复时间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张洪义 《中国医刊》2002,37(1):21-23
1 活体部分肝移植 (LRLT)的产生及其发展活体部分肝移植就是从健康的人体身上 ,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者的手术方法 ,一般多切取供肝的左外叶或左叶 ,成人之间进行的活体肝移植常切取供肝的右叶 ,并进行原位背驼式肝移植[1,2 ] 。肝移植发展近 4 0年来 ,已经被医学界认定是救治终末期肝脏疾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迄今已超过 8万余例。从等待移植人群来讲 ,肝脏移植的供体明显供不应求。 1988年 12月巴西医生Raia[3 ] 首先开展了活体部分肝移植 ,但最初的 2例均未获成功。在此基础上 1989年 7月澳大利亚医生Strong[4 ] 首…  相似文献   

9.
人工肝脏支持系统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起到辅助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本院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围手术期及恢复期血浆AT测定对于预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98例各类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间血浆AT的动态变化。无血管并发症组的患者176例。血管并发症组中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6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例;均于术前、术后10 d每天抽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活性,并给予分析。结果肝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间血浆AT活性降低,恢复期AT活性持续降低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结论肝脏移植恢复期AT活性的恢复是衡量肝脏移植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并且对于预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8例生化指标回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金生  王俊英 《医学争鸣》2003,24(17):1615-1616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是否与移植排斥有关.方法:收集肝移植患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液标本,用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VL电解质分析仪等测定其结果.结果:不同年龄、不同病种患的生化分析结果中ALT,TB,GGT单位平均值变化出现术后1~2和12d的双峰现象.1例全脏器衰竭死亡病例几项生化指标11d内出现3峰,且浓度逐渐放大,超过正常变化数十倍.结论:肝移植患出现ALT,TB,GGT术后2次高峰,是患肝移植后的排斥信号,而肝移植患出现多峰、高值现象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动态中心静脉压监测在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在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SICU收治的11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动态CVP监测。结果通过动态CVP监测为肝移植术后患者提供液体治疗和心脏功能的重要诊疗指标,更好地指导治疗和用药。同时通过加强管道护理,避免影响CVP数值因素,预防感染的发生等护理措施,使大部分肝移植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结论加强肝移植术后患者动态CVP监测与护理,有利肝移植患者的治疗及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Experience of a Canadian multi-organ transplant servic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Organ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end-stage failure of the heart, liver or kidneys. The expanding role for organ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has led to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complexity of patient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nges, University Hospital, London, Ont., has established a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organ transplant service (MOTS). MOTS coordinates donor organ procurement and patient management. Donor organs have been retrieved from as far south as Dalton, Georgia, as far west as Calgary and as far east as Halifax. As of Dec. 31, 1985, 485 transplants had been performed, including 387 kidney transplants, 51 heart transplants, 3 heart/lung transplants, 43 liver transplant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nd 1 pancreas transplant. With cur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MOTS projects 1-year patient survival rates of 95%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88%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and 81%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 rehabilitation has been excellent.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与术后死亡率的增加及术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肝移植术后AKI的认识始终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尚无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而针对终末期肝病的患者,一些常用于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均有其局限性,这使得对术后AKI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变得很困难。根据国内外许多中心的研究,导致肝移植术后AKI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地预防、及时正确地诊断和处理此严重并发症已成为肝移植界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5.
It has been known for some time that a variety of liver diseases affect kidney function, but ren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received scant attention.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mediating these abnormalities are incompletely defined,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nal pathophysiolog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Aggressive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o diagnose and treat ren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should be the goal for transplant centres.  相似文献   

16.
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病变的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ang XH  Cheng F  Zhang F  Li XC  Qian JM  Kong LB  Zhang H  Li G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69-1571
目的 探讨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病变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价值。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我院为15例Wilson病患者施行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其中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病变症状,对其术后铜代谢指标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5例移植手术均为亲属供肝。4例为左叶供肝(含肝中静脉),1例为右叶供肝(不含肝中静脉),供肝/受体体重比例(GRWR)为0.79—1.08。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术后发生肝动脉栓塞行再次肝移植术,所有病例均生活良好,无原发病复发表现。术后随访2~16个月,其中3例患者术后锥体外系症状及语言和运动障碍明显好转。结论活体部分肝移植是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病变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手段,术后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总结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均采用“背驼式”肝移植。结果:3例中1例存活1年,1例存活9个月,1例至今已经存活1年半时间,目前状况良好。2例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术前状况决定肝移植效果;肺部并发症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不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背驮式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对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家临床医疗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两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两组之间围术期肌酐浓度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 411例患者,其中背驮式肝移植组共纳入445例,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共966例。出院时死亡人数为54人,病死率为3.83%(54/1 411);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肌酐浓度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P=0.11),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肌酐浓度有明显变化(F=25.86,P=0.00);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整体分析两种术式在出院时转归(死亡或生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P=0.231),对3个中心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心3中采用两种术式的患者在出院时转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3;P=0.04)。进一步对中心3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式、术后发生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均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典非转流术式组与背驮式肝移植组患者术后肌酐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式、术后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为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对获得的正常肝组织进行体外分离纯化,并将分离纯化的肝细胞植入患者体内暂时性地对遗传性代谢性肝病和急性肝衰竭等患者提供代谢性支持的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肝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在临床应用已有成功案例,但距离临床广泛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