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脑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脑^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显像的特点。方法 分别对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GD组)及1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脑^18 F-FDGPET显像,按年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总分和性别构成配对,用统计参数图第2版软件比较两组间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差别。结果 GD组较对照组在双侧尾状核、额下回、颞上回、额中回,右侧核外、额上回、舌回和左侧扣带回、中央前回等脑区局部葡萄糖代谢减低(均P〈0.005)。GD组无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增加的脑区。结论 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节区、前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局部葡萄糖代谢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与迟发性A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异。方法对9例早发性AD、14例迟发性AD患者及分别与其年龄相匹配的29名年轻健康对照者和11名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脑显像。应用统计参数图对PET数据进行基于体素水平的图像分析。结果早发性AD组葡萄糖代谢相对于年轻对照组减低的脑区及其在Brodmann分区图(BA)的定位分别为双侧额上回(BA6,8)、额中回(BA6),左侧顶下小叶(BA39),右侧缘上回(BA40)、扣带回(BA31)等部位(P〈0.01);迟发性AD组葡萄糖代谢相对于老年对照组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及其定位分别为双侧额上回(BA8)、额中回(BA6,8)、楔前叶(BA19)、右侧角回(BA39)等部位(P〈0.01)。结论尽管严重程度、病程及受教育水平相当,但是早发性A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范围比迟发性AD更广泛,程度也更严重。不同发病年龄A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二者的认知储备能力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联合~(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和~(11)C-蛋氨酸(~(11)C-MET)PET显像对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病变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学直接证实或内科保守治疗间接证实的14例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病变患者和17例胶质瘤患者,采用MRI观察病变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T1WI、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强化征象(包括环状强化和开环状强化等),占位效应,周围脑水肿,病变中心静脉扩张,胼胝体受累,病变中心坏死,灰质受累情况;~(18)F-FDG PET和~(11)C-MET PET显像对代谢程度进行视觉分析。结果 MRI显示,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病变患者占位效应0级8例(8/14)、Ⅰ级4例(4/14)、Ⅱ级1例(1/14)、Ⅲ级1例(1/14),周围脑水肿Ⅰ度12例(12/14)、Ⅱ度2例(2/14);胶质瘤患者占位效应0级2例(2/17)、Ⅰ级6例(6/17)、Ⅱ级7例(7/17)、Ⅲ级2例(2/17),周围脑水肿Ⅰ度7例(7/17)、Ⅱ度10例(10/1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2,0.024)。~(18)F-FDG PET和~(11)C-MET PET显像对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病变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82,0.081)。结论 MRI显示的占位效应和周围脑水肿可以用于鉴别诊断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疾病与胶质瘤,PET-CT对症状类似胶质瘤的颅内肿胀性脱髓鞘病变无明确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射治疗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胶质瘤病人行131I间质内放射治疗,在治疗后6个月行MRI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随访,并行病理活检,对比分析PET与MRI影像改变与肿瘤疗效及复发的关系。结果9例18F-FDGPET显示为局部病变区葡萄糖代谢增高,肿瘤/白质(T/WM)比值为2.79±0.20;7例显示为放射性缺损,T/WM值为0.81±0.12;5例显示病变区18F-FDG浓聚无明显改变,T/WM值为1.35±0.17。其中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MRI难以诊断放疗后脑坏死、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8例。与病理活检比较,PET诊断准确率为90.5%,MRI为61.9%。结论18F-FDG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疗后区分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方面较MRI更敏感而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
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脑显像评价认知障碍患者中的脑小血
管病变对皮层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PET中心行18F-FDG PET/CT
脑显像且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存在小血管病变的认知障碍患者21例,
其中临床诊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0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或混
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11例。首先目测两组患者的18F-FDG PET/CT脑显像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
谢减低特点,并结合颅脑MRI判断病变血管对脑代谢的影响。使用NeuroQ软件和Scenium软件对18F-FDG
PET/CT脑图像在像素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皮层代谢情况。
结果 通过目测和NeuroQ软件分析发现VaD组患者18F-FDG PET/CT脑显像图像特点为无规律,不对
称皮层或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其中额叶皮层代谢减低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结合颅脑MRI改变,考
虑皮层和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主要为小血管病变引起。AD或MD组患者脑代谢均呈现双侧颞顶叶代谢
减低,其中8例出现皮层代谢减低不对称表现,6例出现基底节丘脑不对称代谢减低表现,与典型AD
的表现不符,结合颅脑MRI表现,考虑为病变血管所致,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相应皮层代谢减低。通
过定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SUV比值在左右顶叶、内外颞叶和枕叶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18F-FDG PET/CT脑显像作为功能影像可以推断小血管病变与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18 F-脱氧葡萄糖(18F-FD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的影像特点。方法静脉注射18F-FDG 45min后行脑断层显像,获得脑显像特征,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22例AD患者可见双侧颞、顶、额叶对称或单侧优势半球的颞、顶、额叶异常代谢灶。20例VD患者除皮质各叶显示异常代谢灶外,合并基底节、丘脑、枕叶异常代谢灶,与基础病变(头颅CT或MRI定位)一致。结论18F-FDGSPECT可作为鉴别诊断AD、VD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合成能反映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PET显像剂[^11C]4-乙酰氧基-N-甲基哌啶([^11C]MP4A)的前体4-乙酰氧基哌啶(P4A),制备[^11C]MP4A。方法:合成MP4A前体P4A,利用[^11C]碘代甲烷合成模块合成的[^11C]碘代甲烷([^11C]CH3I)直接与P4A反应制备[^11C]MP4A,或将[^11C]CH3I通过三氟甲基磺酸银柱转化为[^11C]-三氟甲基磺酸甲酯([^11C]-Triflate-CH3)后再与P4A反应制备[^11C]MP4A。结果:P4A化学纯度达99%以上。采用[^11C]-Triflate-CH3制备的[^11C]MP4A放化纯〉98%,轰击结束后(EOB)放射合成时间为20min,校正衰变后产率为40%-55%。结论:采用[^11C]-Triflate-CH3制备的[^11C]MP4A放化纯度高,产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脑磁图综合定位对难治性癫(癎)低剂量放射外科治疗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放射外科治疗的8例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MRI、视频脑电图(VEEG)、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像、脑磁图检查.放射外科治疗以脑磁图定位区为中心靶点,体积大于脑磁图显示范围,但局限于PET低代谢区内.中心剂量为11~13.25 Gy.结果 随访8例,时间8~10年.Engel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2例.2例行脑磁图复查未检出致(癎)灶,1例行PET复查见原低代谢区无明显变化.结论 PET和脑磁图综合定位可明显增加致(癎)灶定位准确性,从而提高放射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在脑胶质瘤术前评估和PET神经导航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50例胶质瘤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11C-蛋氨酸(11C-MET)PET检查,结果 行视觉和半定量分析,并与病理分级和Ki67标记指数(Ki67LI)进行统计分析.10例胶质瘤在PET导航下行开颅手术.结果 视觉分级:29例高级别胶质瘤中有27例18F-FDG高代谢,21例低级别胶质瘤中19例中、低代谢;除3例低级别胶质瘤表现为11C-MET低代谢外,其余均为高代谢.半定量分析:18F-FDG,除Ⅰ级与Ⅱ级之问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C-MET,只有Ⅱ级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18F-FDG与11C-MET摄取均与Ki67 LI相关,11C-MET的相关性强于18F-FDG.PET显示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边界清晰,并能揭示肿瘤增殖的不均一性,为神经导航提供了准确的肿瘤信息.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值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有特殊优势;PET神经导航对提高部分肿瘤全切除率和揭示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8F-DG PET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18F-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照像术(PET)对癫痫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2例顽同性癫痫的患者进行^18F-DGPET、长程脑电图(EEG)、MRI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开颅手术治疗。手术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手术后随访评估。结果所有患者PET检查均为阳性,20例患者(90.9%)长程脑电图检查阳性,18例患者(81.8%)MRI检查阳性,20例患者(90.9%)手术后癫痫发作部分或完全缓解,2例患者(9.1%)无明显缓解。结论^18F-DGPET在癫痫灶定位方面的作用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脊液显像对隐匿性脑脊液鼻漏(CFR)的诊断和定化。方法采用^99cmTc—DTPA对16例隐匿性脑脊液鼻漏病人进行核素脑池显像,同时测定分鼻道棉拭的放射性。结果颅底至鼻部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影15例,棉拭放射性测定阳性16例SPECT诊断精确率达93.8%.结论SPECT脑脊液显像可灵敏、简便和准确地诊断和定位CF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垂体腺瘤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9例,泌乳素(PRL)腺瘤9例,生长激素(GH)腺瘤5例,无功能腺瘤5例,促甲状腺素(TSH)腺瘤1例;微腺瘤15例,大腺瘤11例,巨大腺瘤3例.比较MRI、18F-FDGPET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并测量垂体腺瘤的标准摄取值(SUV),分析SUV与垂体腺瘤类型、大小、激素水平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8F-FDGPET显像中,垂体腺瘤表现为均匀的放射性摄取增高,与MRI和外科手术中发现的肿瘤位置相一致.在垂体大腺瘤和巨大腺瘤中,MRI和18F-FDG PET的检出率均为100%,而对15例垂体微腺瘤,MRI检出11例(73.3%),18F-FDG PET检出12例(80%),两者结合共检出14例(93.3%).SUV与垂体腺瘤大小、激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垂体腺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18F-FDG PET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垂体腺瘤,与MRI结合可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阳性发现率.肿瘤侵犯周围结构者,其FDG摄取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学技术共同确定脑活检手术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内病变并行活检手术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和MRI检查。术前将PET、CT和MRJ图像进行融合,综合确定活检部位,术中在多参数影像引导下完成脑内病变活检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胶质瘤15例(WHOIV级5例,Ⅲ级4例,Ⅱ级6例),淋巴瘤3例,生殖细胞瘤1例,血管炎性病变1例。PET确定的活检部位与MRI相符9例,单纯依赖PET确定活检部位7例.综合确定活检部位4例。术后病人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多参数影像辅助技术可帮助确定脑内病变活检部位,得到准确病理诊断.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路易体痴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5例可能的路易体痴呆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病史采集、神经心理学测验、头部MRI检查,以及~(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β-CFT)、11C-匹兹堡复合物B(~(11)C-PIB)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结果路易体痴呆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幻视较为明显。~(11)C-β-CFT PET可见双侧壳核和尾状核多巴胺转运体摄取降低;~(11)C-PIB PET可见双侧额颞顶枕叶皮质弥漫性淀粉样蛋白摄取升高;~(18)F-FDG PET可见双侧顶枕叶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多模态分子影像学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路易体痴呆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有望实现生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22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检查的同时作^1HMRS分析,并以20例对侧正常的相应部位作为自身对照,比较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以及Cho/Cr、NAA/Cr、NAA/Cho比值的变化。结果与对照脑区比,脑胶质瘤在^1HMRS上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Cho峰(P〈0.01),NAA、Cr峰下降或消失(P〈0.05),Cho/Cr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P〈0.05);它们的变化并与肿瘤不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1HMRS是研究脑胶质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能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脑血管壁中层及外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多种分子影像技术如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18F-氟脱氧葡萄糖-PET等已逐渐应用于CAA患者。其中, 淀粉样蛋白PET显像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特异性结合病理标志物, 反映Aβ沉积的分布和负荷, 可为诊断CAA提供定性与定量信息, 然其在鉴别CAA与其他Aβ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价值有限。其他分子影像如tau-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及新型高选择性示踪剂也在被广泛研究中。文中主要就CAA分子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18)F-FDG PET显像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葡萄糖代谢及其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和PET诊断标准。方法 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检查13例 AD、13例非AD痴呆及13例正常人。获得纹状体、丘脑、黑质、顶叶、颞叶、额叶、枕叶、海马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Rcl/cb),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AD患者PET异常率为100%,MR异常者占10/13。PET显像特征:①对称性双侧颞顶叶及海马伴额叶或枕叶代谢减低占9例(9/13);②双侧颞叶对称性代谢减低伴海马或额叶代谢下降占3例(3/13);③双顶叶对称性代谢降低1例(1/13)。12例(12/13)非AD痴呆表现为不对称、多发性代谢降低,降低区位于黑质、纹状体、丘脑及脑皮质区,MR异常率为11/13。结论 在除外脑内结构特异性损害基础上,PET发现对称性双颞顶叶、海马或颞叶、顶叶,伴或不伴枕叶、额叶代谢下降,可诊断AD。PET对A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正电子断层扫描(PET)诊断显像剂[^11C]4-乙酰氧基-N-甲基哌啶([^11C]MP4A)在大鼠体内的摄取和分布。方法:正常雌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11C]MP4A,按注射后5、15、25、35、45和60min时间点分组后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血,分离脏器和脑(大脑皮质、小脑和脑干),用自动γ放射性计数仪计算经衰变校正后不同时间点各脏器放射性摄取率,以%ID/g表示。结果:一次剂量的[^11C]MP4A静脉注射后,血中5min时%ID/g为(13.44±1.88),清除迅速,60min时接近于基线水平;各脏器组织中%ID/g 15-25min达到稳态;大脑皮质5min%ID/g为(2.26±0.29)。脑内各区域的摄取在注射后15~25min达到稳态。皮质的平均%ID/g〉小脑,两者比值范围为1.13~2.08;60min时小脑、脑干和皮质的%ID/g与其最高峰相比分别下降了77%、80%和40%;皮质放射活性清除最慢。结论:[^11C]MP4A血中清除迅速。脑各区域摄取在短时达到稳态,提示[^11C]MP4A有较好的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皮质摄取比小脑高但清除慢,表明[^11C]MP4A能更好反映皮质AChE活性,适合作为脑AChE活性的PET诊断显像剂。  相似文献   

19.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功能影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止期18F 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代谢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1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3 .5±3 .7)岁;Hoehn Yahr分级4. 1±0. 5;以11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经静脉注射FDG后行脑断层显像,获得两组人的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通过SPM99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脑内代谢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豆状核代谢增加(P<0 .05);双侧运动前区(BA6)、额中回及顶叶代谢减低(P<0. 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豆状核代谢增加,其相应的运动区皮质代谢减低,帕金森病的这一脑内代谢特点有助于帕金森病的辅助诊断及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