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由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进而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尿动力学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5例患者全部行尿动力学检查,均提示逼尿肌收缩无力,诱发存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者8例,伴膀胱内压达40 cm H2O以上,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留置18F尿管,8周后拔除,排尿通畅。27例逼尿肌无力患者门诊留置导尿,2个月后再次复查尿动力学检查,23例提示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压力达60 cm H2O以上,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愈;余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几乎无任何改善,行膀胱造瘘治疗。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术前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膀胱逼尿肌损伤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经留置尿管后大多数患者膀胱功能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逼尿肌功能,预测术后疗效。方法对23例合并AUR的BPH患者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功能(包括逼尿肌稳定性、顺应性、收缩功能),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3例患者中,16例(69.6%)发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DI),幅度5.0~168(98±33)cmH2O(1.0cmH2O=0.098kPa);19例(82.6%)可见有逼尿肌随意收缩;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4例(17.4%)患者术后不能排尿,需要留置导尿。手术前后患者年龄、DI的发生率、DI幅度、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逼尿肌收缩力强弱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AUR的BPH患者留置尿管1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以预测术后的疗效。术前尿动力学检查DI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术后疗效越好;术前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异常增高,无DI出现者术后疗效差。  相似文献   

3.
Urodynamic analysis of non- improvement after prostatectom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方法:应用尿动力学方法对50例BPH术后症状改善不良的患进行检查分析。结果:本组患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20例(40%);逼尿肌收缩无力12例(24%);膀胱出口梗阻18(36%)例。结论:BPH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收缩无力和膀胱出口梗阻是常见原因。尿动力学技术对确定前列腺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Xie P  Zhang X  Sheng C  Shen XH  Fu Q  Yang ZY  Qu QH  Hu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6):3281-3283
目的 通过对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观察,期望发现影响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 30例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每例患者均进行6次尿动力学检查,即术前、术后l、2、3、6个月、1年.结果 手术治疗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增大、平均尿流率增大、残余尿量减少、最大逼尿肌压降低(P<0.05).无效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是治疗女性膀胱颈硬化症的有效方法,术后仍有排尿梗阻症状患者,虽然手术解决了解剖性梗阻,但此类患者可能合并有功能性梗阻,需进一步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的功能状态,确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202例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162例,可疑28例,无膀胱出口梗阻12例。不稳定膀胱(DI)61例,逼尿肌功能受损(DUA)52例,逼尿肌低顺应性45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金标准,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与否及术后疗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尿动力学检查(UDS)对BPH诊断、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357例BPH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排尿梗阻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7.8±3.5)分,UDS检查均提示BPH诊断.其中17例患者UDS检查发现伴有膀胱尿道功能性疾患(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异常与不稳定收缩、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强度过高等),包括低顺应性膀胱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1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不稳定膀胱7例、逼尿肌排尿后持续低幅度收缩1例、尿道外括约肌痉挛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及UDS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340例术前UDS检查无膀胱尿道功能性疾患患者排尿通畅,无梗阻症状,I-PSS (2.3±1.5)分,UDS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间、总尿流时间、尿量及尿流曲线改善等);17例术前存在膀胱尿道功能疾患患者,术后排尿仍不满意,I-PSS(26.8±2.1)分,UDS示膀胱尿道功能疾患仍存在,膀胱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异常收缩无显著改变,但尿道膀胱镜检查未发现机械性梗阻.结论:手术治疗能解除大部分BPH患者的机械性梗阻症状,但对功能性梗阻患者效果可能不明显,手术前后有必要进行UDS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时机并对术后疗效进行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增生术后下尿路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彤宇  武玉东 《中原医刊》2006,33(19):34-35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存在下尿路症状的主要原因。方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存在下尿路症状者35例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结果35例中有逼尿肌功能障碍者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8例,逼尿肌不稳定24例;膀胱出口梗阻者10例,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DSD)3例。结论逼尿肌功能障碍、膀胱颈梗阻是前列腺术后下尿路症状的主要原因,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尿动力学检测仪检测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逼尿肌功能及膀胱出口情况,评价手术可行性及预测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98例经B超证实的合并急性尿潴留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测.结果 98例患者全部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53例患者发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DI),10例患者逼尿肌无力,6例患者膀胱顺应性增高,8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3个月再行尿动力学检查,进行术前术后尿动力检测结果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对比,DI幅度与逼尿肌收缩力呈正相关性.结论 存在DI和BOO的BPH患者术后疗效最显著,术前DI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术后疗效就越满意,而膀胱顺应性增高及逼尿肌无力患者术后疗效较差.因此尿动力学检测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治疗方式选择及对术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手术适应症中的应用。方法 对5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尿动力学研究。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测出程度不等的膀胱出口部梗阻,膀胱出口部梗阻常与其它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外科手术可解除膀胱出口部梗阻,合并的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术后大多可消失,但逼尿肌收缩无力术后恢复较差。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提供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状况,为治疗方案设计、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术后效果评估提供量化参数。  相似文献   

10.
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估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方法对39例成年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评估.结果:39例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14例(38.9%),膀胱过度活动症8例(20.5%),逼尿肌无收缩12例(30.8%),原发膀胱颈口梗阻5例(12.8%).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6.7±3.1)kPa,逼尿肌无收缩患者残余尿量(424.4±241.1)ml,膀胱顺应性(196.9±149.0)ml/kPa.耻骨上B超显示逼尿肌无收缩和膀胱颈口梗阻患者膀胱壁增厚9例,会阴部B超和阴道B超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颈口表现漏斗状12例,尿道增宽7例.结论: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膀胱尿道形态和功能信息,提高了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提高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9例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手术。手术特点为将腹直肌外侧 1/ 2肌瓣与后鞘交叉缝合 ,使膀胱真正置于腹直肌之间 ,以加强膀胱排尿功能。结果 术后患者排尿情况明显改善 ,并发症少 ,随访 6~ 36个月 ,疗效满意。结论 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电切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该院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37 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3~6 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和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的特点。结果30 例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占全部患者的81.1%,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感觉增强、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活动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2.4%(12/37)、21.6%(8/37)、16.2%(6/37)和10.8%(4/37),尿动力学表现呈多样化。患者电切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术前增加,最大尿道闭合压力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的评估、手术疗效的判断、辅助治疗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方法应用尿动力学的方法对50例BPH术后症状改善不良的9例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本组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2例、低顺应性膀胱2例、高顺应性膀胱3例、膀胱出口梗阻2例。结论BPH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检查对预测术后疗效、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查明不良原因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曲树新  刘洋  许广志 《黑龙江医学》2009,33(12):920-921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颈硬化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09~2007-07间,治疗的65例女性膀胱颈硬化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年龄平均64岁。病程平均3.1年。经临床症状、尿液动力学和膀胱镜等检查得以确诊,对其中63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63例均1次手术成功,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随访6~24个月,疗效稳定。结论女性膀胱颈硬化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给予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吴越  邓玮  张国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793-1795,1799
目的探讨并评估经尿道低压灌注下四区分割法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患者术前选择性实施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手术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1例,平均年龄69.5岁,平均病程5a。31例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截石位插管测定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稳定性和顺应性、逼尿肌压力等。按四区分割法实施前列腺剜切术,术后加强盆底肌功能锻炼,低顺应性膀胱术后加强膀胱容量训练,高顺应性膀胱加用α受体阻滞剂。结果术前27例I、Ⅱ度增生和4例III度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中、重度膀胱出口梗阻(BOO),最大尿流率(Qmax)均〈15(11±3.6)mL/s,平均尿量〉160mL,平均尿流率〈10mL/s。不稳定膀胱(DI)7例(23%),低顺应性膀胱4例(13%),高顺应性膀胱2例(7%),无明显逼尿肌异常1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Qmax达17.3mL/s。6例膀胱测压未达到40cm H2O,且充盈过程中无DI发生,保留膀胱造瘘出院,半年后再次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部分恢复,2例功能无改善,则长期留置造瘘管。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比较值高等优点,对BPH的手术方案、治疗时机选择和疗效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55例女性逼尿肌无力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朝东  马笑光  王增产 《重庆医学》2005,34(5):740-740,742
目的探讨女性逼尿肌无力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针对主诉排尿困难,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逼尿肌乏力的女性患者,进一步从病史、临床检查等多方面尽可能地寻找逼尿肌乏力的临床病因,排除膀胱出口梗阻等器质性病变.根据病因做相应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55例逼尿肌无力症中有明确病因者20例,其中糖尿病8例,解痉剂应用7例,膀胱过度扩张5例.另外,伴有明显心理情绪障碍者28例.结果34例完全治愈,18例部分治愈,3例无效.结论女性逼尿肌无力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尿流动力学检查,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病因,心理情绪障碍也可能是病因或疾病表现之一.针对病因做综合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下尿路组织氮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电针会阳、中膂俞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不稳定膀胱模型其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中氮能神经递质明显下降,而电针治疗则可促进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结论:电针促进膀胱组织中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可能是电针治疗改善不稳定膀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赵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415-3416
目的:提高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34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平均病程4.1 a。诊断方法以临床症状、尿动力学和膀胱镜检为主,辅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对逼尿肌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者,行α-受体阻滞剂治疗;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膀胱镜检示膀胱颈后唇抬高、僵硬、狭窄、膀胱小梁小室形成者,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结果:本组6例(17.4%)α-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均为内括约肌痉挛者;28例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均为膀胱颈部纤维化或挛缩者,其中27例(96.4%)术后排尿症状明显改善,1例加服增强膀胱收缩力的药物。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膀胱颈纤维平滑肌增生,25例(90%)合并慢性炎症。随访7个月~36个月,平均22个月,排尿量220 ml~460 ml,平均385 ml,最大尿流率(Qmax)16.7 ml/s~25.4 ml/s,平均20.6 ml/s,剩余尿量12 ml~100 ml。平均28 ml。结论: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多由膀胱颈纤维化或平滑肌增生引起。对α-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并伴有膀胱颈部抬高或狭窄者,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