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炎清Ⅰ号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8和IL-4影响。方法将30例湿热内蕴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用肠炎清Ⅰ号加锡类散0.75g,常规保留灌肠。对照组用锡类散0.75g,保留灌肠。两组患者均每日口服奥沙拉秦3g。临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电子结肠镜下黏膜病理变化、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D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电子结肠镜显示治疗组黏膜炎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IL-8水平的下降和IL-4水平的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肠炎清Ⅰ号合锡类散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下调IL-8水平和升高IL-4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肠炎Ⅰ号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栓1.0 g塞肛,治疗组患者给予肠炎Ⅰ号方保留灌肠。每晚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 (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含量,Su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IL-6、TNF-α含量,Su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炎Ⅰ号方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细胞间的黏附分子-I(ICAM-1),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肠炎清的抗炎机制.方法 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乙醇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100mg/kg),肠炎清组(39.75mg/kg),每天灌肠及灌胃给药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至实验结束共7d,第4天,第7天分别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肠黏膜ICAM-1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IL-10,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CMDI、HS评分及结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肠黏膜ICAM-1表达明显增强(P<0.01),IL-10表达减弱(P<0.01).肠炎清组DAI,CMDI,HS评分及MPO活性较同期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1).ICAM-1表达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IL-10表达增强(P<0.01).大鼠结肠黏膜IL-10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911,P<0.01).ICAM-1与MPO活性也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IL-10、减少黏附分子ICAM-1产生以及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愈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血清IL-4、IL-8水平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UC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溃愈散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用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IL-4、IL-8水平,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空白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848,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4、IL-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008、100.322,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4、IL-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愈散能够调节UC病人血清IL-4、IL-8水平,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白介素-35(IL-35)和白介素-37(IL-37)水平,探讨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IL-3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IBD患者,其中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活动期45例、缓解期25例)作为UC组,33例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期18例、缓解期15例)作为CD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CD组血清IL-35、IL-3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UC、CD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分别低于缓解期U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IL-35和IL-37在IBD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余晓  杨俊 《中国医刊》2013,48(5):46-48
目的 分析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联合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10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呋喃唑酮片+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两组均为每天1次,14天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UC活动指数(DAI)、ESR及CRP水平变化、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及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DAI、ESR及CRP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组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6个月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联合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治疗UC可更好地改善肠黏膜病变,降低DAI及炎症指标水平,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脾化湿组。采用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久居湿地,饮食失宜,过于劳倦"复制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湿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证U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FN-γ含量,升高血清IL-4含量,抑制1型辅助T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炎愈片对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血清白介素-2(IL-2)、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用免疫法建立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肠炎愈片高、中、低剂量组、补脾益肠丸组、柳氮磺吡啶组6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共7组。观察肠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检测用药后血清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肠炎愈片各剂量组血清IL-2含量升高(P<0.05);肠炎愈片高、中剂量组血清NO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肠炎愈片高、中、低剂量组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肠炎愈片各剂量组治疗UC的机制可能与其恢复提高IL-2水平,从而使Th1/Th2的细胞因子恢复平衡有关;减少NO的生成亦是肠炎愈片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IL-2R、IL-6、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轮状病毒性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25例为惊厥组,同期单纯肠炎患儿25例为单纯肠炎组,因外科疾病住院手术治疗需行硬膜外麻醉的患儿35例为对照组,抽取患儿血清及脑脊液标本,检测SIL-2R、IL-6、IL-8.结果 惊厥组、单纯肠炎组及对照组患儿入院24 h内血清SIL-2R、IL-6、IL-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与对照组脑脊液SIL-2R、IL-6、IL-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和单纯肠炎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SIL-2R、IL-6、IL-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性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及中度脱水组血清SIL-2R、IL-6、IL-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IL-2R、IL-6、IL-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存在免疫失衡并同时导致神经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动态跟踪白介素的水平变化,为判断预后及病情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褚娜  周璇  匡莹莹 《海南医学》2016,(3):401-403
目的 观察银屑胶囊对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IL)-4、IL-18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间皮肤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均为慢性湿疹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屑胶囊口服,4粒/次,2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血清IL-4、IL-18和IFN-γ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丘疹、红斑、浸润/肥厚和苔藓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丘疹、红斑、浸润/肥厚和苔藓化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4、IL-18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FN-γ和IL-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银屑胶囊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淫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其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FN-γ、IL-18水平和升高IL-4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锡类散、甲硝唑与思密达交替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肠镜下表现的改善情况。方法78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锡类散与甲硝唑混合晨起灌肠,睡前思密达灌肠;对照组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与甲硝唑混合睡前灌肠,4周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结肠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42%(P<0.05);治疗组肠镜下表现改善总有效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8.89%(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锡类散、甲硝唑与思密达交替保留灌肠治疗UC,临床症状改善及肠镜下炎症改善情况效果显著,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璐  罗瑜 《中国医药导刊》2018,20(11):683-686
目的:评价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1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全部患者均常规给予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生活质量评分(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72.4% vs 50%)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血清IL-2、IL-10、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IL-2、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好,安全性高,可能与其能有效抑制患者血清IL-2、IL-10、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解毒方对湿热蕴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和其对UC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NBS/乙醇+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建立湿热蕴结型UC大鼠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通过证候学指标(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8含量。结果: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促进结肠损伤黏膜的修复,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较,能够明显降低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形态、降低黏膜损伤指数、降低血清TNF-α、IL-8含量,与美沙拉嗪具有等效性。清热利湿解毒方能够减轻或消除多种因素对结肠黏膜的损伤,从始动环节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从而起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血清TNF-α和IL-10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灌肠至结肠内,对照组以50%乙醇溶液灌肠.分别于灌肠后的第1天、第7天、第21天经腹主动脉无菌采血,检测血清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 53.6±10.5 pg/mL和IL-10 153.6±12.8pg/L含量于灌肠后第1天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8.6±7.8pg/mL和112.7±30.9 pg/L)明显升高(P<0.05),而灌肠后第7天及第21天两组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早期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价素(IL)-4、IL-15、IL-18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检测30例MG患者(重症肌无力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IL-4、IL-15、IL-18水平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突触前膜受体抗体(PsmRab)水平.结果 重症肌无力组血清IL-4、 IL-15、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10例MG患者经治疗后血清的IL-4、IL-15、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重症肌无力组血清IL-4、 IL-15、IL-18水平与临床绝对评分、病程、AchRab和PsmRab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重症肌无力组全身型血清IL-18水平高于眼肌型血清IL-18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血清IL-4、IL-15水平与临床分型无相关性(P>0.05);重症肌无力组血清IL-4、IL-15及IL-18水平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IL-4、IL-15、IL-18均参与了MG 的发病过程,且其降低可以作为免疫治疗效果有意义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远段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8例轻、中度活动期远段UC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9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莎尔福灌肠液4g,QN)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1.0g/次,Qi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结肠镜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症状消失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治疗前后结肠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结肠镜下评分、 DAI指数及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黏膜iNOS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性高、症状缓解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动态监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27(IL-27)的浓度变化.方法 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TBI患者112例,分3组(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并选取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段(第1、3、5、7天)血清IL-6、IL-18和IL-27的浓度变化,对TBI与IL-6、IL-18、IL-27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入院的血清IL-6、IL-18、IL-27浓度均升高,重型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型组和中型组,差异有显著性.颅脑损伤严重分级与血清IL-6浓度(r=0.891,P<0.01)、血清IL-18浓度(r=0.833,P<0.01)、血清IL-27浓度(r=0.922,P<0.01)呈正相关;血清IL-27浓度与血清IL-6浓度(r=0.925,P<0.01)、血清IL-18浓度(r=0.843,P<0.01)呈正相关;血清IL-18浓度与血清IL-6浓度(r=0.673,P<0.01)呈正相关.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IL-6、IL-18和IL-27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如浓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提示脑组织损伤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0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治疗,每次1.5~2.0 g,每日3次;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结合肠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种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84.31%,观察组有效率为96.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