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68例)、1级高血压组(63例)、2级高血压组(79例)、3级高血压组(48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4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促使血压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纤维蛋白原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OR=2.746,P=0.004)、胆固醇升高(OR =2.169,P=0.037)、肌酐升高(OR =2.711,P=0.011)以及尿酸升高(OR=2.975,P=0.002)是3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血糖、胆固醇及尿酸无相关性(P>0.05),仅与血肌酐呈弱相关(r=0.173,P=0.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血糖、胆固醇、肌酐及尿酸水平的升高对于极高危高血压(3级高血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各选取高血压前期组100例、高血压组80例、正常血压组100例患者,取血标本用荧光标记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用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结果 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前期组的HCY及IMT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升高(P<0.05),而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HCY及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血脂等因素.结论 高血压前期已存在靶器官损害及HCY水平升高,且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医学》2017,(3):239-240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先后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及CAG(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425例患者AASI值。根据冠脉病变的结果将425例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血压正常组85例、正常血压高值组140例、高血压组200例。再分别将各组再分为冠脉正常组以及冠脉病变组,探讨三组血压水平下AASI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病变组的AASI均大于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组正常组AA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AASI在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正常血压高值、高血压、AASI与冠心病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升高,冠脉病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心内科门诊收治的113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血尿酸测定,比较不同尿酸水平检测者的血压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压、血尿酸、血糖和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体质量指数以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血压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高,尿酸具有促进血压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06-30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62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分别依高血压分级分组、依高血压的类型分组及肥胖分级分组,分析高血压肥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分级分组中,随着血压的升高,Hcy水平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的Hcy明显升高;高血压的类型分组中,双期高血压组的Hcy水平较正常血压组显著升高;肥胖分级分组中,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Hcy水平越来越高。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二级肥胖组的Hcy水平明显升高;与非肥胖正常血压组相比,非肥胖高血压组与肥胖高血压组的Hcy均明显升高。结论:血清Hcy是发生高血压肥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Hcy水平对高血压和肥胖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54-57
目的分析血清P选择素(CD62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元损伤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观察组,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72例、重度组36例,根据脑梗死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86例与预后不良组64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各组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例数及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度三组间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在三组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以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因变量,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为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呈明显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D62P、HMGB1、IMA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62P、HMGB1、IM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呈明显高水平,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脑横死患者神经元损伤程度,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治疗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98例,根据血压水平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将其分为高血压前期组36例,高血压1级组32例,高血压2级组30例,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几组患者血压水平、ADMA,高频超声测定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PP均明显升高(P<0.05,P<0.01),随着高血压分级的严重度,SBP、DBP以及PP呈进行性升高(P<0.05),ADMA值和颈动脉超声检测CCA-IMT和CCAD值也呈进行性增加(P<0.05)。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ADMA的主要因素为SBP,影响CCA-IMT的主要因素为SBP和ADMA。结论血清ADMA水平与血压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BP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93例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4例、单纯冠心病组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4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测量血压晨峰,根据住院期间CAG结果,分别采用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结果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的血压晨峰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单纯冠心病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中MBPS<25 mmHg亚组与MBPS≥25 mmHg亚组间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血压晨峰水平、冠脉狭窄程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在剔除了其他常见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 MBPS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MBPS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 水平变化,并分析患者血清IMA、LP-PLA2 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 12 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的ACI 患者122 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将观察组122 例分为轻度 梗死组35 例、中度梗死组57 例和重度梗死组30 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62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 测各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观察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中重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高于轻度梗死组(P <0.05),且重度梗死组高于中度梗死组(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患 者血清IMA 水平与病情(NIHSS 分数)呈正相关(r =0.738,P =0.000)。患者血清LP-PLA2 水平与病情(NIHSS 分数)呈正相关(r =0.671,P =0.000)。结论 ACI 患者血清IMA、LP-PLA2 水平升高。随着梗死面积增大, 其血清IMA、LP-PLA2 水平越高,且呈正相关。血清IMA、LP-PLA2 水平可以作为判断ACI 病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探讨分析血脂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8月我院随访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将单纯高血压且血脂水平正常的患者分为一组(139例),将高血压伴随血脂水平异常的患者分为一组(81例),将两组患者的BPV及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随血脂水平异常组患者的 BPV较单纯高血压且血脂水平正常组的患者显著升高(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BPV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BPV呈负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异常与血压变异性具有相关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病理生理学的多种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检测各组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发生情况,并测定各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统计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生化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  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均P < 0.01);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P < 0.01);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左、右两侧IMT值均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均P < 0.01)。反杓型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患者(均P < 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患者左侧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和左侧IMT均明显高于同组右侧(均P < 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主要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靶器官的损伤更大; 非杓型和反杓型患者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对左侧颈动脉内膜的损害程度较右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和 E/A 比值对房室结构的影响。方法101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87例)、中年组(419例)、老年组(307例),各组又根据性别分为男、女组,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 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 峰),计算 E/A 比值。结果(1)LADi、LVMI、脉压、A 峰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收缩压、舒张压、E 峰、E/A 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在各年龄段中女性LADi、脉压、E 峰、A 峰均大于男性(P <0.05)。(2)青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 SBP、DBP、PP、A 峰、E/A 比值均与LVMI 相关,仅 SBP 与 LADi 相关,女性高血压患者 SBP、PP、E 峰、E/A 比值均与 LVMI 相关,仅 SBP、PP 与 LADi相关;中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的 SBP、DBP、PP 仅与 LVMI 相关(P <0.05)。结论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及 E/A 比值对房室重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尤以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和 E/A 比值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为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大学生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测量青年大学生高血压患者(148例)及正常对照者(152例)CSBP、外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进行一般情况及心理因素等问卷调查,并测定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等各项指标。结果①青年大学生高血压组及对照组 CSBP 均大于外周收缩压(P <0.05),高血压组 CSBP 水平(16.5±0.98)kPa 显著高于对照组(13.9±1.17)kPa(P <0.05)。②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心率、臂围、体重指数(BMI)、运动习惯、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家族史、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糖、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抑郁、焦虑和自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二分类 Logistic 逐步向前回归分析表明运动、高血压家族史、三酰甘油、血糖和 BMI 与青年大学生外周血压升高密切相关;三酰甘油、血糖、BMI 和高血压家族史与青年大学生 CSBP 升高相关。结论 CSBP水平的升高提示青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下降。青年大学生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家族史、三酰甘油增高、高血糖、BMI 增高和运动减少,应尽早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人群24 h动态血压参数、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水平、内皮功能参数[血栓调节蛋白(TM)、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临床资料.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及非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间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NO、NOS的水平,并将各动态血压参数与CFPwV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各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在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VP)、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V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VP)、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nSBVP、nDBVP是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非杓型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伤较杓型高血压更大,异常高血压模式加速内皮损伤,更易导致动脉硬化.(2)动态血压参数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尤其是24hSBP、dSBP、nSBP、nDBP、nSBVP、nDBVP;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管理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特点.方法 选择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体检离退休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4例,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心-踝血管指数(CAVI)测定,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动脉硬化特点.结果 与非H型高血压组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明显增多.H型高血压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两侧CAVI与非H型高血压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HbA1C、体质指数及Hcy是CAVI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31、0.132、0.123、-0.157、0.096,均P<0.05).结论 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减弱,动脉僵硬度增大,年龄、收缩压、HbA1C、体质指数及Hcy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CAVI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建红  曾军 《重庆医学》2012,41(21):2168-2169,217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血液Rho激酶1(ROCK1)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该院收治的COPD患者40例,根据病情分为两组,COPD伴发PAH患者20例为A组,不伴PAH的COPD患者20例为B组;选取该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ROCK1、外周血单核细胞ROCK1表达水平和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以及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组血清ROCK1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ROCK1水平及肺动脉平均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A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受试者血清ROCK1水平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r=0.654,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ROCK1水平与肺动脉平均压亦呈正相关(r=0.664,P<0.05),血清ROCK1水平与外周血单核细胞ROCK1水平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 ROCK1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COPD过程中PAH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脉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诊治的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控制情况将其分为A(血脂正常)、B(血脂异常)两组,测定比较两组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指标及冠脉事件发生率,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TC、TG、LDL-C、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均显著低于B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冠脉事件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B组的33.7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与TC、TG显著正相关,24hDBPSD、24hSBPCV与LDL-C显著正相关,24hSBPSD、24hDBPSD与HDL-C显著负相关.结论:血脂异常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冠脉事件发生几率,需加强血脂控制以维持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稳定,减少冠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7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190例和对照组188例,对照组每人发放一本高血压防治手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干预方式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吸烟饮酒干预,跟踪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对比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情绪、运动、限盐、体重、吸烟、饮酒、定期复诊等7项生活方式干预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血压控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使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何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97-99
目的探讨膳食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108例首次被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膳食干预,分别于确诊为高血压时及3个月后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血压达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在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及血压达标上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服务中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膳食干预明显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且改善其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值得在各大社区服务中心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