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纤维斑块突入动脉腔使管腔狭窄;纤维斑块发生复合病变,引起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血栓形成。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房颤附壁的脱落血栓,使远端小动脉发生栓塞;附壁血栓形成又加重管腔的狭窄甚至使之闭塞。梗死区出现组织细胞坏死、梗死边缘地带发生组织细胞损伤。活血化瘀: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血管、降血脂治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和椎动脉超声与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4):268-26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多与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斑块脱落或因斑块发生溃疡时,附壁血栓碎屑形成微栓塞,或颈、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时,因快速转头、颈部伸屈,造成颈动脉、椎动脉受压或痉挛,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我们对1997年7月~2001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TIA患者分别做颈、椎动脉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岭  马中  陈江浩  姚青 《医学争鸣》2000,21(11):1395
日前 ,本校西京医院血管外科经多学科协作 ,应用现代腔内血管外科超声血栓消融技术 ,成功地完成了 1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闭塞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消融、血管再通手术 ,疗效明确、显著 .患者患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6 a,2 0 0 0 - 0 5因左下肢缺血坏死 ,已在外院行左大腿高位截肢 ,为保全仅有的右腿 ,从外地来我院血管外科求治 .入院后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粥样斑块阻塞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并下肢广泛血栓形成 ,患者右下肢血供完全阻断 ,皮肤冰冷 ,疼痛难忍 ,用传统治疗手段已难保全右腿 .血管外科科室主任和专家教授高度重视 ,在院机关…  相似文献   

4.
脑栓塞急诊溶栓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脑栓塞急诊溶栓与支架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全部选择2001年5月-2002年8月急诊溶栓后行支架治疗的19例病例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基底动脉10例。先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溶栓,然后用心脏支架,行溶栓后血管狭窄段的支架成形术。结果:19例溶栓术后显示血管狭窄,平均狭窄85%;术后影像学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无残留狭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1例术后24h支架内血栓形成。余18例再无TIA发作,TCD复查血流正常。结论:急诊溶栓后进行 支架治疗可有效的预防血管的再度闭塞,降低TI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郑立宏  董太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70-171,173
目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入选符合溶栓条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梗塞部位及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方法椎基底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先用微导丝和微导管探查血栓,自血栓内穿过至血栓远端,以了解血栓的长度和部位,然后用微导丝在血栓近端捣碎,随后将微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近端通过微导管局部分次推注尿激酶,根据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控制尿激酶总量在150万U以内。术中适时检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自2005年~2008年共选择治疗12例病人,溶栓后血管再通10例(83.3%),未成功再通2例(16.7%),10例再通病人中8例疗效良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3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是急性椎基底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有效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探讨动脉闭塞(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疾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导管内灌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②机械导管碎栓负压抽吸伴药物溶栓治疗;③对局限狭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1例,骼动脉6例,股动脉5例,胭动脉2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和足部动脉2例。结果咒~(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DSA或B超随访,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介入术后1周,因高血压病脑干出血死亡;3例脉管炎血栓坏疽者;2例截肢。结论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结构、斑块情况、血管狭窄程度,是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方法,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防治有重要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灌注失代偿、血管管腔狭窄、局部血栓形成、动脉-动脉栓塞等机制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间歇性跛行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手术几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法 对21 例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凝,降脂,并给当归四逆汤辩证口服,系统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行走距离,静息痛,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经过系统治疗,能延长患者的跛行距离,疼痛减轻或消失,下肢粥样硬化斑块缩小.中药治疗组症状缓解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血管造影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具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两组,即低剂量组10例及常规剂量组10例,所选用的管电压、碘对比剂分别为80kV、50ml和120kV、80ml进行血管CTA成像,显示患者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图像质量、血管强化程度、X线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检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混合斑块及血管狭窄的能力、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X线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组CTA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直径及斑块成分,并对其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作出较精确的判断,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A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方法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分析该组患者在双源CT血管造影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并与4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1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96个,其中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干,分别占52.0%及20.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分别占52.0%(102/196)和27.0%(53/196);中到重度血管狭窄约占54例患者中的86.3%.与对照组比较,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其动脉狭窄常为中到重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64例具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常规颈动脉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及其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 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最多见.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6.2%和72.3%.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对临床治疗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膜产生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管腔狭小,如粥样硬化斑块内有出血形成附壁血栓,再继续发展可导致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引起偏瘫、失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自1951年Spence首次手术成功以来,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1].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老年患者中,122例(270处)可见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其中54.1%(66例,172处)为钙化性斑块, 11.5%(14例,22处)为非钙化性斑块, 34.4%(42例,76处) 为混合型斑块;84例粥样斑块为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115处,颈内动脉颅外段65处,颈总动脉起始部位36处,颈总动脉中段29处,椎动脉25处.122例患者中83例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8例、血管闭塞10例.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钙化性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双源DSCTA可清晰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与DSA对照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就24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及治疗,对双侧或单侧下肢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血管有无附壁血栓、钙化、狭窄程度、有无侧支循环建立等。结果:24例48条肢体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DSA造影与CTA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并与DSA造影结果吻合。因此,双下肢动脉CTA检查可以对下肢动脉疾病提供明确诊断,并为是否需DSA检查治疗及术前评价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外周动脉,动脉内膜粥样斑块持续性扩大、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出现缺血症状。ASO主要发生于下肢动脉,尤其多见于腘股动脉,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等缺血症状,如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多数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1]。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0例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的超微结构改变,其中4例同时作扫描电镜检查。9例主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瘤体内有附壁血栓形成;1例位于胸主动脉。 扫描电镜观察:瘤壁附壁血栓处显示纤维素呈网状分布伴散在或成堆血小板粘附。瘤壁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部内皮细胞脱落消失;伴溃疡形成,并可见白色均质的钙化阴影。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3岁,体检发现右侧髂内动脉瘤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腹部大血管CTA提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右侧髂总动脉增粗伴附壁血栓形成,直径约12mm,右侧髂内动脉瘤伴附壁血栓,瘤腔直径27mm,无明显瘤颈,瘤腔远端髂内动脉直径6mm,髂外动脉直径9mm(图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实验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7只,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建立前后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造影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成像、视觉评分和视频密度法监测兔腹主动脉粥样斑超声成像特征并作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后血管内粥样斑回声明显增强,视频密度较造影前明显增加.结论超声造影剂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能提高动脉斑块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2004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最长行走距离200 m,无静息痛.查体:右足及小腿皮温较对侧低,皮肤颜色正常,右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未及,右股动脉搏动可及.左下肢无异常.无吸烟史.有肾病综合征病史.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图1A),发现右下肢膝下腘动脉狭窄闭塞,远端胫后、胫前、腓动脉尚显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