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狼疮样小鼠脾细胞体外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其中药狼疮方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给中药狼疮方、强的松及联合治疗后分别检测抗ds-DNA抗体、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和IL-6、IL-10水平。结果:(1)脾细胞自身增殖反应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治疗组治疗后脾细胞自身增殖反应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模型组血清抗ds-DNA抗体为1.75±0.25,与正常组(1.20±0.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治疗组血清抗ds-DNA抗体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3)模型组狼疮样小鼠脾细胞经ConA诱导下分泌Th2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狼疮方具有免疫抑制剂作用,可抑制T和B细胞活化,减少Th2细胞因子的形成和自身抗体产生,有效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清热毒方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模型雌鼠于诱导后第4周,随机分为补肾清热毒方组、强的松组、模型组及未诱导的正常对照组,用药8周后处死,观察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血肌酐、尿素氮、血脂及肾脏病理改变等指标.结果:经补肾清热毒方和强的松治疗后,尿蛋白浓度、抗dsDNA抗体、血肌酐、尿素氮均有降低(P<0.05或P<0.01),白蛋白升高(P<0.05),而补肾清热毒方尚有降低胆固醇作用(P<0.05),两药对系膜细胞增生及间质炎细胞浸润有减轻作用(P<0.05).结论:补肾清热毒方对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狼疮颗粒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评价及探索狼疮颗粒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同种大鼠肾皮质匀浆加弗氏完全佐剂腹腔注射建立主动型Heymann肾炎(AH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设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及地塞米松阳性药物对照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24h尿蛋白,血尿,尿素氮,肌酐等。结果:(1)狼疮颗粒能降低AHN肾炎大鼠蛋白尿,以中剂量组较好(P<0.05);(2)狼疮颗粒对AHN肾炎大鼠血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狼疮颗粒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以中剂量组为好,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狼疮颗粒对LN型中膜性肾炎(MN)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为狼疮颗粒治疗LN提供了实验依据,其机理可能是狼疮颗粒多途径,多环节调节LN大鼠异常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狼疮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ds-DNA抗体水平及祛毒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LPS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模型,经中药祛毒胶囊、强的松及联合用药治疗后分别做肝肾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取血检测抗IL-6、抗ds-DNA抗体水平.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模型鼠肝肾炎性改变,治疗组炎性改变减轻.模型组血清抗ds-DNA抗体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治疗组抗ds-DNA抗体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祛毒胶囊具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通过调节SLE小鼠分泌IL-6和抗ds-DNA抗体水平,从而调节Th1/Th2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QHS)对BXSB狼疮模型小鼠几项免疫指标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DQHS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双链DNA(ds-DNA)抗体,以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对肾脏组织进行HE常规染色及Masson特殊染色。结果:血清中TNFα、抗dS—DNA抗体水平,DQHS 125mg/kg给药组及DQHS25mg/kg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各组肾脏组织HE、Masson染色病理改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DQHS能抑制BXSB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的生成,对BXSB小鼠血清中TNFα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能明显改善BXSB小鼠LN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狼疮颗粒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评价及探索狼疮颗粒治疗狼疮性肾炎 (Lupusnephritis,LN)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同种大鼠肾皮质匀浆加弗氏完全佐剂腹腔注射建立主动型Heymann肾炎 (AHN)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 5组 ,设高、中、低剂量组 ,模型组及地塞米松阳性药物对照组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 2 4h尿蛋白 ,血尿 ,尿素氮 ,肌酐等。结果 :(1)狼疮颗粒能降低AHN肾炎大鼠蛋白尿 ,以中剂量组较好 (P <0 .0 5 ) ;(2 )狼疮颗粒对AHN肾炎大鼠血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中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3)狼疮颗粒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 ,以中剂量组为好 ,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狼疮颗粒对LN分型中膜性肾炎 (MN)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为狼疮颗粒治疗LN提供了实验依据。其机理可能是狼疮颗粒多途径、多环节调节LN大鼠异常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狼疮3号颗粒(Langchuang-3 granule,LC-3)对BXSB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模型鼠体重、自身抗体、脾指数、胸腺指数以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探讨其对SL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BXSBSLE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采用动态观察法测定小鼠体重变化,重量法测定小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含量;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小鼠肾脏中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的含量。结果中药组及中西药组小鼠体重增长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药组已降低的胸腺指数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已升高的脾指数作用不明显,西药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均下调,而中西药组升高的脾指数降低(P0.01),降低的胸腺指数升高(P0.05);各给药组自身抗体(ANA)水平均降低,转为阴性(P0.01);小鼠肾脏IgG、补体C3的荧光强度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LC-3与西药类固醇激素均对BXSB狼疮模型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中西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固精方结合大剂量黄芪注射液对脾肾阳虚型狼疮肾炎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脾肾阳虚型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均采用强的松加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治疗组同时予补肾固精方和黄芪注射液;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24h尿蛋白定量、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IL-17变化情况和治疗中感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可明显降低脾肾阳虚型狼疮肾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SLEDAI和感染事件发生率,下调CD8+水平,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能提高CD4+CD25+Treg细胞比率,降低IL-17水平,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固精方结合大剂量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狼疮肾炎病情,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狼疮静颗粒对自发性狼疮(NZB/NZW F1)小鼠狼疮样改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狼疮静颗粒、泼尼松及狼疮静合泼尼松3组药物,对3月龄雌性BW狼疮模型小鼠进行干预治疗6~12周,观察对各组小鼠病情发展动态变化、CD4^+、CD8^+细胞和CD54表达改变及对肾小球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中西药物均能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狼疮样改变的部分症状和血浆CD4^+、CD8^+细胞分布,抑制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含量升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的高表达,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系膜细胞的增殖,以狼疮静结合泼尼松组效果明显为优。结论 狼疮静颗粒能有效控制并改善模型小鼠狼疮样发病及进程,并能调节模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对狼疮样肾炎的病理变化有改善作用,结合西药后可协同发挥疗效并显示出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小复方对MRL/lpr狼疮鼠的影响。方法:将40只MRL/lpr狼疮模型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滋阴狼疮方治疗组、强的松治疗组、滋阴清热复方+强的松治疗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中药滋阴清热复方、强的松悬液、滋阴清热复方+强的松悬液灌胃治疗10周。正常组:选用昆明种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每次0.5ml,连续用药饲养10周后,取血及肾脏标本。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动物死亡率、24h尿蛋白含量、血清抗-dsDNA水平、肾脏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最为明显。结论:中药滋阴清热复方及西药强的松对狼疮鼠模型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狼疮平颗粒剂对LN小鼠肾组织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cip1)、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由LPS诱导BALB/C小鼠多克隆B细胞活化制成LN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狼疮平颗粒剂组、强的松组、中药加西药组,观察用药4周后各组血Scr、BUN、尿蛋白、抗ds-DNA抗体、IgG、补体C3指标,及肾组织中p21~(cip1)蛋白、PCNA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能明显减轻尿蛋白,降低抗ds-DNA抗体、IgG、Scr、BUN水平,升高补体C3值(P<0.05);中药组肾组织中p21~(cip1)表达明显增加(P<0.05),PC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狼疮平颗粒剂可促进LN肾组织p21~(cip1)蛋白表达,抑制PCNA过度增殖,减轻肾脏免疫损伤,改善肾功能,是治疗LN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狼疮平颗粒是否可以通过下调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l,MCP-1)的表达而发挥对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18只雄性11周龄BXSB LN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激素组和中药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甲泼尼龙、狼疮平颗粒灌胃;另选6只同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4周。测定24 h尿蛋白量;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MCP-1 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NF-κB p65表达;PAS染色做肾组织病理活动性指数(activity index,AI)计分;ELISA法检测ds-DNA抗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模型组24 h尿蛋白水平、血清ds-DNA抗体含量、MC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NF-κB p65表达水平、AI计分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中药组与激素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LN小鼠MCP-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mRNA表达水平、NF-κB p65表达水平、AI计分、24 h尿蛋白定量及ds-DNA抗体含量均呈正相关(r=0.984、0.936、0.887、0.698、0.679,P〈0.01)。结论狼疮平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位降低MCP-1水平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MCP-1在L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LN理想的治疗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CPGN)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了解两组疾病中医体质分布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方法将8 0例CPGN和6 2例LN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细化临床分型为肾病综合征组、非肾病综合征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体质分布存在的差异。结果CPGN组与LN组均以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5 0%),但CPGN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2 0%);LN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为主(2 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为非肾病综合征CPGN组最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6.82%),而LN组主要是阴虚质(26.8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CPGN痰湿质比例明显高于LN组,LN组湿热质比例明显高于CPG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冬虫夏草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作用。方法:61例经用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无狼疮活动的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予虫草粉每日3-4g,分3次空腹口服;青蒿素粉每日0.6g,分3次餐后口服,连续服用3年。对照组(30例)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或)保肾康片等药物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5年,监测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抗核抗体等实验室有关指标及有否狼疮活动的临床表现。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83.9%),有效4例(12.9%),无效1例(3.2%);对照组显效15例(50.0%),有效8例(26.7%),无效7例(23.3%),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补体C3持续稳定在(1.21±0.20)g/L正常水平,肌酐清除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同时减少了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结论:冬虫夏草和青蒿素可以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益肾养阴合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RL/lpr疾病模式小鼠饲养发病后,益肾养阴合剂灌胃给药(17.25 g·kg-1),同时阳性药组用醋酸泼尼松灌胃给药(0.65 mg·kg-1),正常C57背景小鼠和实验MRL/lpr小鼠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2次,连续给药28 d,每7 d收集尿液,检测尿蛋白变化情况;第29天取材肾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情况;Raybiotech抗体芯片检测308个细胞因子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验证部分变化因子(小鼠肾脏组织与患者血清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3(JAK2/STAT3)信号的磷酸化水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DF1/CXCR4)信号轴、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泌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RL/lpr组比较,在中药和激素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尿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在第4周变化最为明显(P0.05),在给药28 d后,益肾养阴合剂组与醋酸泼尼松组的肾脏IgG沉积均有减轻(P0.05)。经Raybiotech抗体芯片筛查后发现,与C57正常小鼠,MRL/lpr疾病小鼠的肾脏SDF1,CXCR4蛋白信号表达有显著增强(P0.01);与MRL/lpr疾病小鼠比较,益肾养阴合剂组的小鼠肾脏SDF1,CXCR4蛋白信号表达显著降低(P0.01),经大样本量ELISA实验验证后,SDF1/CXCR4蛋白的抗体芯片结果可靠,进一步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发现,与正常C57小鼠比较,MRL/lpr小鼠肾脏组织中JAK2/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其磷酸化蛋白表达增高(P0.05),SDF1,CXCR4,IL-17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小鼠比较,给予中药和激素灌胃处理28 d后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SDF1,CXCR4蛋白表达下降(P0.05),IL-17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减少(P0.05)。结论:益肾养阴合剂可降低MRL/lpr模型小鼠的尿蛋白水平,其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与SDF1/CXCR4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辅助性T细胞17的活性,减少IL-17的分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 (LN)的效果。应用环磷酰胺 (CTX)分阶段静脉冲击、中小剂量激素、大剂量强力宁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31例LN ,并与 18例LN对照。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实验室检查、病情缓解率、复发率、副作用发生率方面 ,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LN ,缓解病情快 ,疗效高 ,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及局部凝血纤溶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30例狼疮性肾炎非热瘀证肾脏病理分型、肾组织活动指数(AI)及慢性化指数(CI)、肾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R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分型无相关性;热瘀证组肾脏病理的AI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热瘀证组肾组织FRA沉积程度明显强于非热瘀证组(P<0.05);热瘀证组tPA、PAI-1阳性强度平均积分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活动及肾脏局部高凝和纤溶低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冲击疗法联合DNA免疫吸附柱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L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冲击疗法,即甲基泼尼松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DNA免疫吸附柱,血流量150~200 mL/min,时间2 h,可间隔5~7 d后进行第2次免疫吸附,一般吸附2~3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离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及临床表现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ANA转阴率和ds-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和血免疫球蛋白IgG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表现治疗组均有所改善,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2组血常规、血清转氨酶、血浆蛋白、血离子和补体C3、C4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双冲击疗法联合DNA免疫吸附柱治疗能很好地清除LN患者体内的ANA和ds-DNA抗体,缓解临床症状,有利于蛋白尿的降低和肾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腹角、损伤点处层黏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造模采用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以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进行手法干预,观察各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及L3~5节段脊髓和患侧坐骨神经处LN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7天后,模型组大鼠的斜板实验评分与同期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LN在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处的表达与同期正常组相比升高(P0.05);LN在正常组、模型组中脊髓腹角的表达量较坐骨神经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在推拿治疗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斜板实验评分与同期正常组相比有差异(P0.05),推拿组斜板实验评分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升高(P0.05);同时,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LN在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处的表达均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推拿组LN在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损伤处的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LN在正常组、推拿组中脊髓腹角的表达量明显较坐骨神经中的表达高(P0.01)。结论:推拿可以上调周围神经损伤大鼠LN在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处的表达,加快损伤神经的修复,改善SNI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