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28例和观察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 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与常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OCM组与PLA组,分别对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后放射学检查假体位置等进行对比评估。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24 h、48 h、72 h VAS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输血率,术后1周VAS,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脱位情况发生,OCM组患者1例(0.71%)术中发生股骨距骨折,经钢丝环扎固定处理,随访过程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下沉。结论:与PLA入路比,OCM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切口小,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人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人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f5、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在手术时间、切1:3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人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平卧位直接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H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平卧位直接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髋置换术40例,45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0岁。结果:手术切口平均约9.5cm,术中出血量平均250 ml,手术时间平均80分钟,术后24小时引流量平均200 ml。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常规入路显著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天患者渐下地行功能练习,Harris评分平均98分。随访6-48个月,平均36个月,手术切口均获1期愈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持续的跛行和Trendelenburg 征阳性。无感染、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平卧位小切口外侧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入路创伤小,暴露良好,术中假体安置更精确,手术操作更方便,麻醉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伟 《西部医学》2009,21(11):1929-1930,1932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髋关节疾病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53-82岁,平均73.5岁,术前Harris评分39.6分。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例的切口长度、术中髋关节囊处理、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的位置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切口均小于10cm,手术过程中均未行关节囊切除,对关节囊行缝合修整,围手术期出血量312±113.6ml,假体的安放和固定较常规手术未因手术切口的改变而改变,术后扶拐下床时间5.3±2.2天,术后6周均脱拐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4.3分。术后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一例出现关节脱位、感染。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对于多数病例能替代传统手术,但手术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医师需具有丰富的关节置换经验,减少软组织的损伤和关节囊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杨永超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12):969-971,974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行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患者的假体位置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4.3±38.9)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496.1±322.4)mL。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38.9±11.9,术后12个月为93.2±14.6,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术前(t=-2.689,P=0.008)。臼杯前倾角平均为18.0°±7.6°,外展角平均为46.1°±8.5°。体质量指数与术中失血量及臼杯前倾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02,P=0.089;r=0.112,P=0.075),但与手术时间(r=0.178,P=0.036)及臼杯外展角(r=0.154,P=0.028)呈弱正相关关系;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有减少趋势。术中发生手术切口周围神经损伤2例(3.8%),股骨近端骨折2例(3.8%);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5.6%),髋关节脱位3例(5.6%);并发症发生率为20.8%。结论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保留髋关节周围肌群正常张力,维持髋关节稳定。采用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应熟练掌握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微创(supercapsa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学习曲线.方法:选择102例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SuperPATH-THA治疗,记录手术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入院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0例患者,随机分入传统后外侧人路组和前外侧微创入路组.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有手术,分别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状况、围手术期测量指标和术后功能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手术时间、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前后位片股骨柄假体居中例数和股骨假体3点固定例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外侧微创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5±0.9)cm、出血量为(376.2±168.3)ml、围手术期输血量为(410.1±136.5)ml、输血人数(36)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30.8±21.8)显著减少(t=28.42、t=6.04、t=6.03、x2=10.45、t=5.64,均P<0.01).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前外侧微创人路组患者Harris评分(83.8±5.6)及Barthel指数(93.5±6.4)高于后外侧人路组(t=-7.00、-3.09,均P<0.01),而术后3年随访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出血、促进机体康复.此种术式需要特殊设备,对手术医师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